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政务性工作>> 综合协调

综合协调

做好协调工作的秘诀

以稿换稿 】  作者:刘绍泉 周启明   发布:2017年02月20日   阅读:

导读

协调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协调的目的在于促进组织成员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关系和谐。如果协调不得法,就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作为领导者必须要做好协调工作,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做到“两让”

个性必须让位于党性。在做好协调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出以公心。不能掺杂个人意识,要把全局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如果我们以私心杂念歪曲事实,凭个人好恶取舍事实,带个人观点硬套事实,主观武断地处理问题,其工作定会顾此失彼,后患无穷;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到“揽事不躲事”。一事当前,怕三怕四,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名有利的事争着干,碰到“骨头”不愿啃,遇到麻烦事靠边站,这就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该我们管的,不分难易,不论苦乐,都要积极主动地去管去办,为群众排忧解难。

主观必须让位于客观。工作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惰性。协调矛盾多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协调反复出现的问题时往往喜欢按经验主义的套路行事,凭主观想象定调子;协调非常棘手的问题时也不想搞调查研究,凭借职能权威讲“狠话”……无论是处理陈旧性的问题,还是协调现实性的矛盾,决不能凭想当然主观臆断办事,而应该多角度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冷静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拿出经得起政策法规检验、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处理办法。

处理“两关”

处理好“异”与“同”的关系。既要考虑矛盾的特殊性,又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一般来说,协调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针对某一地方、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为解决具体问题、调解具体矛盾和纠纷而进行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异”。但是,若将各类需要协调的问题放到大环境、大背景下考虑,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类似的情况,这就是“同”。因此,领导者在协调的时候,一定要跳出具体问题、特殊环境的圈子,既要顾及特殊性,又要把握全局性,选准“切入点”。一是不为琐事所缠。协调工作必然牵扯许多具体问题,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为此,在协调过程中,切忌就事论事,一定要善于区别,抢占主动,从大局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二是不为眼前所惑。决不能为图一时痛快、急于脱身而“三下五除二”地处理协调问题。越是在看似紧急的情况下,越要能把握自己,善于辨析,异中求同,同中见异,不乱开口子,不乱表态,把高度负责精神与求真务实作风统一起来,协调工作方可顺利进行。

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重眼前利益,更要重长远发展。在协调工作中,领导一定要思前想后,慎重决策,在处理眼前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看不见”的问题。由于种种局限,协调对象在提要求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对此,领导者一定要洞察细微,拨开迷雾,主动介入,看到那些一般人“看不见”的方面,一并进行考虑,以避免协调问题出现反复。二是“有可能”的问题。领导者在协调时要统筹考虑,充分预见,把种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做好各种预案,如此才会心中有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效做好协调工作。三是“相关”、“类似”的问题。在协调过程中,不能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而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把“同类项”归并,明确处理类似问题的原则及方法,为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范例。

把握“两度”

冷热适度。协调处理相关问题要把握火候,条件一旦具备,必须趁势而上,当机立断,趁热处置,丝毫不能怠慢,不能拖拉;对难解决的问题,一般则必须冷静思考,反复调查,摸清症结,不能操之过急,实行冷处理。

粗细适度。协调处理具体问题宜粗则粗,宜细则细,千万不可“一锅煮”而造成事与愿违。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宜粗不宜细,处理现实性问题,则不能粗枝大叶,务必仔细调查,慎重处理,不留后遗症。对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更应宜细不宜粗。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zuzhirenshibao)】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