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业务性工作>> 文稿撰拟

文稿撰拟

公文发布类消息的写作

以稿换稿 】  作者:李展   发布:2018年01月22日   阅读:

在日常工作中,党政机关为了加大对下发的各类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等文件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文件精神的落地生根奠定民意基础,常常需要以消息的形式在媒体上广泛报道,让公众了解相关信息。这种由党政机关公文转化而来的消息(本文称之为“公文发布类消息”)在媒体上比比皆是。在很多新闻机构,媒体记者特别注意对党政机关公文的报道,以便社会了解和掌握党政机关的最新政策及政策导向,准确研判形势,使各种行为符合规范。对于党政机关来说,这也是扩大公众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类消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很多作者都为此字斟句酌、费尽心思,力求准确传达所报道文件的精神。

1

标题的写法:

单行为主,高度概括

消息的标题有单行、双行和多行等多种形式,而公文发布类消息为了突出新闻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多数采用单行标题的形式,即只有主题,而没有眉题和副题。比如新华社2016年7月17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望题知意,简单明了,新闻事实清楚。

从内容方面看,公文发布类消息的标题一般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直述式,即直接说明××党政机关印发××文件,既有事件主体,也有事实内容,直述其事。比如,《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等,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结构,简洁明白,使用广泛。

第二种是提要式标题,即提取公文的核心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后浓缩为一句话作为标题。比如,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将对提升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新华社10月13日在对此进行报道时所采用的标题是“我国首次部署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把核心事实和新闻元素提炼出来,特别突出“首次”的重要意义。

第三种是综合式标题,即把直述式和提要式标题结合起来,既言明公文名称,又概述内容。比如,同样是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国质量新闻网采用的标题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该标题对公文名称进行简化,对新闻事实进行概括,公文名称与新闻事实前后对照,互为补充。再比如,《经济参考报》于2017年9月14日刊发的《国务院发文健全“三反”法律和监管体系》,报道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的有关内容。该消息的标题高度精简,具体信息只有通过阅读正文才能获取。

2

导语的写法:

开宗明义,直言其事

消息的导语多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起到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的作用。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提出读者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可以对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细节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写;可以引用新闻人物的重要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等,概括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等等。而公文发布类消息的导语多数情况下采取直接叙述的方法,把公文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内容经提炼、概括后,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是一种概述式、摘要式的写作方法,特点是撮取精华、高度浓缩、开门见山。

公文发布类消息的导语一般为:“×日,××(党政机关)印发××(公文名称),安排部署××工作。”比如,新华社于2017年10月29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其导语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该导语点明新闻的主体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新闻事件是“印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核心事实是“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言简意赅,而又要素齐全。

有时,公文发布类消息在导语部分还会阐述出台文件的目的、意义等内容,多用“为”“为了”等词语领起。新华社在报道国务院印发的文件时,多用“经××总理签批”的句首语,以表明文件出台程序的严谨、完整。由于出台文件的名称较长,为了行文方便,媒体常常把所报道文件的标题简化为“《意见》”“《通知》”等。比如,新华社于2017年8月24日发出的《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其导语为:“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壮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接下来主体部分的行文过程中,便一直使用“《意见》”这一简称,使文字大为精简。

3

主体的写法:

引用原文,撮其精要

主体是对导语的充实和完善,是消息的核心内容。通常,消息的主体部分大多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行文,而公文发布类消息一般按照所报道公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组织结构。比如,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发布,次日,《人民日报》以《国务院印发〈意见〉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为题进行了报道。该报道基本上按照《意见》中各部分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行文,仅作了内容上的归类整合。这是公文发布类消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

公文发布类消息的主体部分主要有三种写法。

一是全文引用式。先简要介绍所报道公文的有关内容,然后再全文引用。这种写法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是仅作一句话的简单报道,然后全文引用。比如,新华社于2012年11月25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在开头写道:“中共中央近日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全文如下:”其后便全文引用通知的具体内容。另一种是较为详尽的报道,适用于报道党政机关以通知为载体下发的条例、办法、制度等,先简要介绍通知的有关内容,再全文引用条例、办法、制度等的主体内容。比如,《人民日报》于2017年4月13日刊发的《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在对通知的内容进行概述和引用后写道:“《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全文如下。”其后便是《条例》全文,并自然结束。

二是摘要式。这种写法是对公文原文进行摘要报道,根据详细程度可以分为详细摘要式和粗略摘要式。详细摘要式所选用的内容较多,基本上是对所报道公文的原文进行简化;粗略摘要式一般是根据所报道公文的原文重新组织语言,高度概括其内容精髓和核心要义。比如,前文所提及的《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一文,采取详细摘要式对指导意见主体部分中的文件出台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整合,对发展目标部分进行改写与引用,对出台的三方面政策措施进行摘要介绍,全文近千字,属于一则长消息。而《山西日报》在刊发同一新闻事件时,采取了粗略摘要式的写法,标题为《国务院印发意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对指导意见原文有选择、有取舍,仅仅简述了发展目标、三方面政策等内容,全文不到500字,字数减少一半。再比如,《海南日报》于2017年10月20日刊登的《我国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展评估检查》一文,也属于粗略摘要式。该报道依据的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的通知》(建规〔2017〕221号),通知正文约2500字,还有3个表格。但是该报道全文仅230字,可谓高度浓缩,高度精简,惜墨如金。

三是阐述意义式。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写法,既对公文内容进行报道,也兼及各方反响,通过社会反响来反映公文的重要意义。比如前文提及的《我国首次部署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一文,在介绍相关政策时引用政府官员、专家的分析评论,以此凸显政策的社会意义。再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17年10月20日刊登的《企业家吃上法制建设“定心丸”》,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进行报道。该报道不是简单地对意见原文进行摘要,而是引用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的意见和观点,写法灵活,文章生动活泼而有趣味。

公文发布类消息的结尾常常是在引用完被报道公文后自然收束,没有专门的结束段落和语句,也没有相关背景介绍。

公文发布类消息的写法多样,但都应以清楚、准确地介绍所报道公文的内容为主要目的。写作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抓住核心和关键信息,善于从公文的“长篇大论”中提炼出重点和核心内容加以报道;要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主次不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要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信息,体现所报道公文的新闻价值,选取公众最为关心、关注的信息加以报道;要避免报道小领域和小众化的专业内容,或者是专业性过强、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容。三是要抓住新意,突出内容的亮点、闪光点和创新之处,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来分析和选择内容,从中找出新颖独特之处;避免报道公众早已熟知,或老生常谈的内容。四是要忠实于所报道公文的原文,准确理解其内容,作出准确、正确的报道;要避免断章取义、篡改和歪曲原意,防止曲解误解、传递虚假甚至错误信息。

【来源:秘书杂志(mishuzazhi)】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