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业务性工作>> 机要保密

机要保密

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的保密工作

以稿换稿 】  作者:武薇   发布:2016年06月28日   阅读:

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这个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的奖项,因为最高,吸引大众的热情、信任和期盼也最多。30多年来,无论是冲出重围斩获大奖的佼佼者,还是黯然出局的遗珠之憾,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评选究竟经历了哪些环节,筛选机制既要公平、公正,又要公开、透明,其中的保密工作如何做?这些无疑都是公众感兴趣的内容。

重申评奖纪律

2015年3月15日,中国作协对外发布《关于征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公告》。参评作品由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出版单位、大型文学期刊、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推荐,每个单位不超过3部作品,不接受个人申报,作者可向上述推荐单位提出参评申请。

与公告同时发布的还有3月13日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对作品参评资格、评选标准及流程作了进一步解释,并重申了评奖纪律:严禁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评奖委员会成员和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得有任何可能影响评奖结果的不正当行为。如有违反,有关人员的工作资格和有关作品的参评资格均予以取消。

评委签保密协议

据悉,今年是茅奖评选竞争最激烈的一届。目前,我国一年大约出版2000部长篇小说,第九届茅奖评奖年限为2011年至2014年,就意味着要面对8000部作品。

4月30日,参评作品征集结束。5月15日,中国作协官网对外公布252部参评作品目录——比2011年第八届多出70余部。因为最终获奖作品限定在5部以内,获奖率不足2%。

第九届茅奖的评选大体延续了第八届的评委制度,即实行大评委制,由62人组成评奖委员会。他们来自高校、媒体、军队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往届茅奖得主以及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

发给评委的邀请函中,包括保密协议的诸多要求,譬如接到通知后不能参加参选作品的研讨活动,不能再对参选作品发表相关看法,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与评奖有关的文字,未来不能透露评审过程的具体细节等。

前5轮投票保密

7月30日,评奖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标志着为期18天的集中评选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7月29日到8月16日,评委们被集中在北京西山的某处校园。这段时间里,他们每天主要做的就是阅读、讨论。评委们被分成若干小组,组内讨论与大组讨论交叉进行,再投票选出获奖作品。

第九届茅奖投票共6轮,先从252部作品中选出80部,再逐步缩小至40部、30部、20部和10部,最后一轮角逐出不超过5部获奖作品。每一轮投票均为实名制,与第八届的重要不同在于,前5轮投票情况不再向媒体公布,评委名单保密,直到奖项揭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变化是为了让评奖过程在相对安静、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环境下进行。

2015年8月12日,评委会公布1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3天公示。8月16日,经第6轮投票,评奖办公室在中国作家网公布了获奖作家、评委组成和实名投票等信息。按照得票数的多寡,获奖作品依次如下: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以及苏童《黄雀记》。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也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态势。

【来源:中国保密在线】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