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都是笔杆子,为啥有的提拔很快有的原地踏步(值得深思)?

以稿换稿】  作者: 天地一沙鸥   来源: 老笔头   阅读 次 【    】【收藏

周末碰到一个小老弟,看起来闷闷不乐,我便打趣道:“怎么了?隔离了一段时间,竟然跟哥哥玩起深沉来了!”

“老哥快别取笑我了!这几天心里那叫一个憋屈,搞得我都快抑郁了。”他略带伤感地说道。

看到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他向我倒出了自己的苦水。

原来,他单位这几天正调整干部,本想着自己能更上一层楼,没想到名单公示出来后,却榜上无名。得知这个情况后,我明白了他为什么郁郁寡欢。这也难怪,当你突然发现身边的同龄人蹭蹭地往上走,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时,心中难免会郁闷和压抑。此乃人之常情,概莫能外。

此君姓杨,在某省直机关下属单位工作,笔头甚是利索,也算是个硬梆梆的笔杆子。按说在领导身边工作,他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不知啥缘故,眼看着同单位那些资历、能力差不多的一个个都提拔了,尤其是兄弟单位的那些常在一起弄大材料、推稿子的战友们,很多已是正处级了,至不行也是个副处级,可他在仕途上总是“小脚老太太缠脚——裹足不前”。真是俗话说那样,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作为一个也在笔头上讨吃的体制内写手,看到杨君这种情况,让我想到了很多。闲暇之余,梳理了自己所熟稔的那几个笔杆子的发展经历,发现有这么几条规律,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来“找茬”和“拍砖”。


1. 机遇+能力

先说说被誉为我们系统内“大师级笔杆子”的老孙。

老孙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此君早年毕业于某地区的师范学校,被分配到县上某镇中学教数学。借用小品中一句台词:“一个厨子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虽然教的是数学,但此君却钟情于舞文弄墨,工作之余喜欢写写文章投投稿。没想到写着写着竟写出了名堂,大作时不时在省报、市报上露露脸,大秀才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他的文笔绵密厚重、沉着有力,且不乏思想性和趣味性,深得领导的青睐。正如老话所言:“冷天不冻织女手,黄土不亏勤劳人”。后来,他凭着手中的一支笔,一路“写”进镇政府、县委办,成为全县闻名的大笔杆子,多次捉刀党代会报告、县委全委会报告等重要文稿。

人常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某年,省上某厅在该县调研,由老孙操刀的汇报材料,因其观点新颖、论述周延、素材扎实、语言鲜活而深受好评,并引起带队厅领导的注意。后来,该厅领导又点名借调老孙参与几次重要文稿起草,其中不乏考察的意味,但老孙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就顺理成章了,他被调到该厅为“一把手”厅长提供文字服务。在此期间,他深厚的文字功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牵头起草了大量重要文稿,其中有几次还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成为全系统名副其实的首席笔杆子。在仕途上,他也是一刻没耽误,先是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后又担任人事处处长,最后在副巡视员岗位上退休,期间还出版了个人专著。跟他闲聊中,他说,如果不是手中这支笔,自己可能会在家乡那个贫困小县终老一生,说破天干到科级也就到头了,副厅级想都不敢想。

最近,老孙所在的厅要编行业志,听说他被返聘担任总编。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能在这部传之后世的典籍上留下大名,老孙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老孙的经历或许是一个特例,但对我们不无启发。正如他常对我们这些文字工作小辈所说的那样,要把条件准备好了等机遇,而不是机遇来了再现凑条件。

启示:究竟是机遇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曹雪芹先生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苦禅先生又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从老孙的经历可以看出,笔杆子要想在仕途上得到好的发展,机遇和能力缺一不可。单有能力而没机遇,只能是锥在囊中,难以脱颖而出;单有机遇而能力不够,就如同拴线的风筝,飞不高,跑不远。一句话,发展的快还是慢、好还是坏,不但取决于你是否会遇到风口,有贵人相助;更取决于你是否能力加持,有强大的“小宇宙”。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怀才不遇,而是你怀的才还不够。


2. 智商+情商

再来说说我师父许君的故事。

许君年龄长我一轮,与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在体制内工作,要想行得稳、走得远,必须智商与情商“双剑合璧”才行。

此君出身于一个全省闻名的贫困县农民家庭,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一个市级农业学校。在那个年代,能从农村考入中专学校的,大都是成绩非常优异的“学霸”。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县农技站工作。尽管条件很艰苦,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工作之余一直坚持读书写作,期间在省农业厅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

后来,县政府办面向全县招考文秘人员,他一路过关斩将、力拔头筹,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围,被调入县政府办专职写材料。过了不到一年,因为出手快、文笔好,他很快在一堆秀才中脱颖而出,时任县长点名要他当自己的秘书。

成为县长秘书后,许君显示出了自己的高情商,在为领导服务上,他善于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总是能“想在领导前,干到急需处”,让领导觉得放心满意,用起来很顺手;在对待同事上,他谦虚低调且乐于助人,只要是政策允许的,对同事能拉一把是一把,能帮一回是一回,因而赢得了好人缘、好口碑。没过几年,他被提拔为县政府办副主任,成为全县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省上某厅面向全省公开招考文秘人员,他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独占鳌头,成为“一把手”厅长的专职秘书。在为厅长服务的几年,他心思缜密、谨言慎行,不但在以文辅政上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对领导的生活起居也照顾得无微不至,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再苦再累也从不吭声,因而深得领导的喜爱。后来,他先是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接着又担任政策法规处处长,前不久刚被考察拟任厅属某副厅级单位党委书记。在平时交流中,他给我教了不少机关工作的门道和技巧,比如如何处理领导之间的关系,如何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如何巧妙化解与同事的矛盾,的确让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启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机关工作,仅有智商还不够,还得有情商作辅助。对笔杆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书生气十足,不会或不善于协调关系,要么是木讷迂腐、不通世故,只知埋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要么是恃才傲物、特立独行,世人皆醉我独醒,总认为自己了不起。这也是很多笔杆子虽然苦没少吃、汗没少流,但始终提拔进步不快的原因所在,比如开头所说的杨君,他的最大毛病就是性格有缺陷、情商有短板,看问题过于片面,而且说话常常是有口无心,无形之间刺伤了不少人,因而每次公开推荐和民主测评,总是得票不多。


3. 毅力+勤奋

下面说的这位笔杆子,是我20多年的老朋友。

此君姓安,1977年生人,刚过四十不惑之年。他的经历,堪称一部励志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毕业于某省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他就非常勤奋,每次周末去找他,总见他一人蜷在宿舍里抱着书啃,令我辈很是汗颜。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农业部门工作。当年在校就读期间,他担任校刊主编,练就了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力。工作后,他有如龙归大海、鸟翔高空,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发表了不少有见地、有深度的好文章,在本单位乃至全省农业系统声名鹊起,成为一个数得上、叫得响的笔杆子。

他的文笔,最大特点是角度新颖、语言生动,擅长引用诗词名句和俗语俚言,写出的文稿深入浅出、生机勃勃,使人读起来有滋有味、不忍释卷。我曾读过他不少的文章,只能说一个字:服!他关于如何写材料的文章,曾被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并广受好评。

2003年,中央提出“三农”问题后,他发挥自己专业所长,一头扎进农村,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章,并被多家国家级刊物采用,一时名声大噪,成为全省知名的青年“三农”学者。随后,他被调到团省委担任农工部部长,接着又被下派到某县挂职副县长,结束后调任该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

近几年,随着电商的兴起,他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又钻进了对农村电商的研究,并出版了相关专著,先后受邀为商务部农村电商专家、国务院扶贫办电商扶贫专家、团中央青年电商创业导师、新浪微博政务研究院资深讲师,并获得“全国十佳惠民公职人员”称号。年前,他又被省政府任命为该省农业农村厅某下属单位的“一把手”,成为该系统最年轻的厅级干部。

在和他交流中,我一直有个疑惑,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精力?很多人干一项工作都不一定能做得好,而他却有如神助,不管是本职工作还是志之所向,都干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他回答道:“哪有什么骨格清奇,全都是后天努力。要学真本领,需要些傻子精神,下些笨功夫。无论多难,我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别辜负了曾经经历的一切! ”

启示:世上的事,没有轻轻松松便会获得成功。正如一个段子所言:“所有的牛逼,都散发着苦逼的气味。”人生贵在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很多人感到苦恼,只是因为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对于写材料的人来说,要牢记“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的道理,有一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毅力,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如此假以时日,必定大有可成。因为,在前进的路上,你每流的一滴汗水都算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