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观点见地

观点见地

哲学何所“思”

以稿换稿 】  作者:叶秀山   发布:2016年07月15日   阅读:

哲学是“思(想)”的学问,搞哲学研究的是“思(想)者”。因此,哲学何所“思”,也就是“思者何所为”。人们常说,哲学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思”。那么,何谓现象,何谓本质?为理解这个问题,哲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也不仅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概念。

那么,本质在哪里?

我们说,本质就在眼下,不过它常常是被掩盖着的,不容易看到。本质的这种特性,与历史、时间有关。时间、历史分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生活在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有一种迫切性,迫使我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万物为我所用,以维持和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然而,我们又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的工作又是为了未来,我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现在。不过,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现在,似乎只有现在才是实实在在。于是,我们常常只顾眼前,陷入急功近利。

哲学和这种只顾现在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因为哲学要探求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即时间与历史的维度,它要求把被掩盖着的过去和未来揭示出来,也就是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把事物的本来面貌揭示出来。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就是事物的真相、事物的真理。于是,哲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

搞哲学的常被问:哲学有什么用?

按照上面的思路,哲学很少有现在的用处,也就是说,哲学不是急功近利的学问,不能解决燃眉之急。然而,令搞哲学的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哲学虽无小用,却有大用。

哲学让人想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儒家说,“慎终追远”。哲学让人有历史感。哲学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息息相关。作为“思”的学问的哲学,需要“思者”。“思者”不一定是哲学家,哲学家也不一定是“思者”。“思者”只追求真理,而不把伪劣的道理拿来叫卖。哲学不仅仅是“思”,它也说,也写,但“思”是它的核心,它的内容,它的本质。说和写都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真相,而不是应付眼前的需要。思之深,方能看得远。

就物质生活来说,世间不欠缺哲学,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并不需要哲学。这并不是说,穿衣吃饭不在哲学视野之中,哲学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人间烟火、穿衣吃饭,在哲学的视野中有了一种历史—时间的意义。哲学也揭示穿衣吃饭、饮食男女种种物质需要的历史性和时间性,而不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现时的工具。哲学无当下用途,却有长远的意义,哲学为智慧之学。

由于种种原因,哲学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神圣,辩证法这一认识的利器也为人们所疏远。然而,辩证法是智慧的精粹,小计谋需要它,大智慧更需要它。哲学当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哲学辩证法是事物本质层面的智慧。

辩证法坚守“有—无”、“存在—不存在”之变,从“存在—现时”中看到“不(非)存在”,看到“过去—未来”,坚持着这个“历史—时间”的维度。辩证法坚持全面性,避免片面性,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幸福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对一个民族来说,哲学辩证法有一种历史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哲学辩证法的支撑,不可能有民族的真正振兴和繁荣。对于个人思想境界而言,居安思危、临危不惧,则是哲学辩证法带来的启迪;忽视了哲学辩证法的指导,必然会流于肤浅和短视。

(《人民日报》2003年2月14日第九版)

【来源:何新国讲公文写作新浪博客(授权转载)】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