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明朝历史

明朝历史

假太监从南京一路骗到福州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9月2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一个从北京城来的高官搅乱了江南官场的平静。这个高官是一名太监,名叫汪直。
  汪直沿着南京-芜湖-常州-苏州-杭州-绍兴-宁波这条线,一路巡查过来。听说汪直要来,沿途地方当局和交通部门,都提前预备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忐忑不安地等着汪直大驾光临。对于汪直其人,各级官员是又爱又怕,一方面盼星星盼月亮地巴望着他来,另一方面想到即将见他,心里又抖抖呵呵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汪直绝非寻常角色,他当时的职务是“钦差总督西厂官校办事太监”,说得通俗点,就叫“提督西厂”,是管理西厂的一把手。
  众所周知,明代最著名的特务机构是东厂。东厂在明成祖朱棣时设立,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历时二百二十多年,东厂一直是直接受皇帝指挥。东厂的一把手,常常是皇帝最信任的人,这个“皇帝最信任的人”,能够左右皇帝的想法,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因此各级官员甚至朝中大员,都以能结交他们为幸。
  而明朝的另一个特务机关“西厂”,只在明宪宗和明武宗时代存在过,先后加起来时间只有10年。虽然西厂的存在时间不长,但是西厂的权力比东厂还要大--它不仅能侦查百姓,也能侦查东厂,而且拥有的特务数量比东厂还要多。因此,作为西厂的一把手,汪直的到来,在江南引起的轰动要多大有多大。
  皇帝的特务就混在老百姓中间
  据《明史》记载,汪直原来是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二年的一起“妖人”事件让他脱颖而出。
  成化十二年七月,一个叫李子龙的人以符术结交太监,居然私入大内。事情败露后,李子龙被杀。李子龙虽然死了,明宪宗朱见深却认为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就得了解民情。怎么了解?只有让心腹太监出马了。
  朱见深选中了为人机巧伶俐的汪直,让他带着几个随从,穿上便衣到皇宫外打探情况。《明书》记载,汪直“布衣小帽,时乘驴或骡,往来京城内外,人皆不知疑”,“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侦查了将近一年,汪直将所见所闻统统汇报给朱见深。朱见深自然非常高兴。
  成化十三年正月,朱见深设置了西厂,汪直被任命为“提督西厂”。西厂设立后,特务遍布京师,各地的王府边镇,以及南北河道重要地方,甚至各省府州县。老百姓家里吵嘴打架、斗鸡骂狗的琐事,特务们都要罗织索引,动不动就以重法处置。因为侦查范围大而密,因此西厂的特务人数,比东厂多一倍。
  就在汪直提督西厂不久后,他就干了一件让朱见深非常满意的事。
  汪直办的案子皇帝很满意
  明朝初年,贩私盐者罪至死。尽管如此,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还是有人铤而走险,而且这些人多是有权有势的官员。为了制止这种情况,成化十三年(1477),朱见深又特地下旨重申,内外官员,如有夹带私盐,不分有无知情,俱照例问罪。
  然而,皇帝的圣旨只吓唬住了胆子小的,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就没拿法令当回事。成化十四年(1478),覃力朋趁到北京进贡的机会,在归途中,装了近百艘私盐。覃力朋是皇帝的红人,因此到各个关卡时,下面的人虽然心知肚明,却不敢多加盘查,一路倒也相安无事。
  当船队到达武城县时,偏偏有个姓范的典史不识时务,对覃力朋的船队阻拦查问。覃力朋火冒三丈,不由分说打掉了范典史的两颗门牙,还一箭射死了范典史的一个随从。
  生性耿直的范典史哪能受得了这种气,他亲往京城鸣冤告状。事情告到东厂,“提督东厂”尚铭一听是告覃力朋,吓得不敢接案子。范典史便告到西厂,汪直权衡了一下,觉得是个出头的好机会。接下案子后,汪直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在放出舆论的同时,真的派人到南京逮捕覃力朋,押解到北京,关进了西厂的大牢。
  朱见深知道了这件事后,不仅没责骂汪直“造次”,反而更加觉得汪直忠心耿耿,能替皇上摘奸除恶。覃力朋后来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让朱见深开恩免了一死,但官却丢了,一张老脸更是丢尽了。
  覃力朋案后,朱见深对汪直的宠幸达到极点,而汪直的气焰也更嚣张,认命锦衣卫百户韦瑛为自己的心腹,“屡兴大狱”。
  当然,汪直虽然骄横,但是如果官员凑巧讨得他欢心,靠着他升官发财也是有可能的。
  例如,《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汪直每到各府县,当地官员都出城几里跪着迎接,挖空心思地招待他。一旦汪直对这些官员不满意,就会问人家:“知道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话语间隐藏的潜台词显而易见。
  有一回,汪直得到一个搞笑的答案,被问的县令居然回答:“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面对这个看似大不敬的回答,汪直大笑,并没有责怪那名县令。
  关于汪直的优点,在《明史》的《杨继宗传》中,也提到过。杨继宗是成化年间“天下四大清官”之一,他在担任浙江嘉兴知府时,削减百姓赋税,为官清廉,很得民心。有个太监路过嘉兴时,杨继宗送给他菱藕和历书,太监却非要金银财宝不可。杨继宗于是发公函取出库金交给太监,但要求来人签名盖章再领钱。太监自然落荒而逃。后来,杨继宗进京拜见皇上,汪直派人去表示想和他见面,他却拒绝了。汪直当时是皇帝的大红人,别人都是想着法子送东西巴结,杨继宗却连见一面都不肯。对杨继宗这样的人,汪直也很钦佩。后来,朱见深问汪直:“进京来拜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老老实实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有了心腹太监的这话,朱见深更加笃信杨继宗的清廉了。
  杨继宗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上任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向皇帝说他的坏话。朱见深反问:“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杨继宗因为汪直的信任,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纠纷。
  而其他的官员,只要讨得汪直欢心,“遂得晋升工部户部兵部侍郎,时有谚云:'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
  生性耿直的范典史哪能受得了这种气,他亲往京城鸣冤告状。事情告到东厂,“提督东厂”尚铭一听是告覃力朋,吓得不敢接案子。范典史便告到西厂,汪直权衡了一下,觉得是个出头的好机会。接下案子后,汪直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在放出舆论的同时,真的派人到南京逮捕覃力朋,押解到北京,关进了西厂的大牢。
  朱见深知道了这件事后,不仅没责骂汪直“造次”,反而更加觉得汪直忠心耿耿,能替皇上摘奸除恶。覃力朋后来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让朱见深开恩免了一死,但官却丢了,一张老脸更是丢尽了。
  覃力朋案后,朱见深对汪直的宠幸达到极点,而汪直的气焰也更嚣张,认命锦衣卫百户韦瑛为自己的心腹,“屡兴大狱”。
  当然,汪直虽然骄横,但是如果官员凑巧讨得他欢心,靠着他升官发财也是有可能的。
  例如,《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汪直每到各府县,当地官员都出城几里跪着迎接,挖空心思地招待他。一旦汪直对这些官员不满意,就会问人家:“知道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话语间隐藏的潜台词显而易见。
  有一回,汪直得到一个搞笑的答案,被问的县令居然回答:“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面对这个看似大不敬的回答,汪直大笑,并没有责怪那名县令。
  关于汪直的优点,在《明史》的《杨继宗传》中,也提到过。杨继宗是成化年间“天下四大清官”之一,他在担任浙江嘉兴知府时,削减百姓赋税,为官清廉,很得民心。有个太监路过嘉兴时,杨继宗送给他菱藕和历书,太监却非要金银财宝不可。杨继宗于是发公函取出库金交给太监,但要求来人签名盖章再领钱。太监自然落荒而逃。后来,杨继宗进京拜见皇上,汪直派人去表示想和他见面,他却拒绝了。汪直当时是皇帝的大红人,别人都是想着法子送东西巴结,杨继宗却连见一面都不肯。对杨继宗这样的人,汪直也很钦佩。后来,朱见深问汪直:“进京来拜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老老实实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有了心腹太监的这话,朱见深更加笃信杨继宗的清廉了。
  杨继宗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上任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向皇帝说他的坏话。朱见深反问:“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杨继宗因为汪直的信任,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纠纷。
  而其他的官员,只要讨得汪直欢心,“遂得晋升工部户部兵部侍郎,时有谚云:'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