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神话的背后——有关武王伐纣的历史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5月30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战前概况
  一般而言,武王讨伐商纣建立的周王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开端。殷灭周兴,中原地区从氏族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这一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角度来讲,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于时代久远,大部分的历史都在各种光怪陆离的神话围簇之下,真相掩埋在传说之中。拨开迷雾看历史,才发现那个时代不仅盛产妖狐鬼魅,神魔怪道,而且滋养出了一批颇有雄才伟略的帝王将相,他们所创设的政治合军事理念,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周王朝历时甚长,从武伐灭殷商建立王朝(时为周武王三十三年,公元前一一二二年)起,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二五六年)时止,共计八百六十六年。史学家按照政治沿革的不同时期,又将其划分为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时代。
  在西周开国之前,殷商王是中原的共主,其王朝统治已达六百多年,随着中原夏黎两族与殷人的日趋同化,逐渐拥有了较高水平的文化和军政实力。但自殷朝第二十二代帝王武丁死后(公元前1291年),国势日衰,至第二十八代帝王纣时期,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史载说:商之朝臣纷纷去商奔周,以及“诸侯多叛纣而归西伯”,即说明了当时的情势。
  周族原为夏族的一支,或可能还掺杂有氐羌族的血缘,主要分布于今山西渭河流域,至商纣末年,其势力已经抵达今山西南部及山东东部各地。周文王姬昌(曾受商纣王封为西伯)与其子武王姬发皆为雄才大略,长于权谋之人,史籍所载,文王“阴修德行善”,“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武王伐纣之后,又“封比干墓”,“表商容闾”,“散鹿台财”等等行为,均表现出一种卓越的政治权谋家的风范。文武二王尤能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识人善任,长于统御,故各方能人志士,多有归附,文王时期,即有姜尚、散宜生、辛甲等人皆委以重任;至武王时,以太公望(姜尚)为师,其弟周公旦为辅,并继续重用文王时代的僚属,于是周之势力,急速扩充。
  相较而言,殷商之帝王纣,虽有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能之臣而不用,却信任费申、恶来等人,致使内部矛盾加剧,分裂日显。帝纣聪明自负,据史料记载: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臂力过人,手格猛兽”,又言其“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可见其人刚愎自用,持才傲慢,不能协君臣之力,尽国政之事。更因为商朝统治已久,防范之心淡漠,于是纣便纵情娱乐,高筑“沙丘鹿台”,广设“酒池肉林”,赏“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再玩点炸肉烹人的戏耍,想来有无妖狐作乱,其覆灭都为必然。
  周族自季历时代,势力渐兴,已有四向扩张之态。但观史料,似自文王姬昌,始有取殷商而代之心。史籍所载,文王一面向纣王献地输诚,麻痹其意,一面阴修德行善,以得诸侯之心。史记周本纪有述:文王处断虞芮两氏族之讼后,诸夏归西伯昌者一时达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云云。
  文王入主中原地企图在伐纣开国之前即显露无遗,西伯昌自从在羑里当完政治犯获释之后,便紧锣密鼓的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兴兵讨伐西北犬戎(今陕西凤翔县)与密须(今甘肃灵台县),消除了后方的隐患,同时运用军事政治各种手段,或压迫或怀柔,积极向东方及南方发展。在文王逝世之前,虽未以武力对殷商王朝展开攻势,但周之势力范围,已达到江汉荆楚巴蜀之地,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可见其声势浩大。
  二、孟津观兵
  文王大业未竟而死,他的儿子武王继续发展开拓周的王业。以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为辅,初年以稳固势力,招贤纳隐为主,少有扩张。伐纣之前二年(公元前1124年),武王曾经兴兵东下,聚集军队于孟津(也称盟津,为今河南孟津县)。据史料记载,当时不期而遇的有八百诸侯,皆言“纣可伐矣”,但是武王却以诸侯未知天命为辞,乃又还师。
  孟津之会,武王已然兴兵,而各路诸侯也闻风而动,最后竟以天命之说,未曾即行举事兴讨商纣。究其原因,或因周之势力较殷商而言,尚有不足之故。从两年后的牧野之战来看,周之兵力不过四万五千人,殷商的七十万人对比,当不敢冒昧行事。然而这样兴师动众的大不敬举动,却没有引起商纣王的足够重视,亦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防范措施,致使周之势力进一步扩展,可谓殷自取其亡矣。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