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清朝历史

清朝历史

英国用烟枪敲开中国封闭之门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据一位到过英国的朋友介绍,鸦片战争在现今英国人的眼里,不过是他们老祖宗当年发动无数殖民主义战争很普通的一次,似乎没啥特别值得说道的。而对中国来说,那是一道历史大坎:古老的封建社会被半殖民地化了,长期闭锁的国门一夜之间变得谁想开就来开,似乎连配备几个门卫检查一下通行证的资格都没了。大清国从此没了海禁,也没了河禁,外国舰船可以在中国海域甚至内河、内湖通行无阻。

  国人一般理解的鸦片战争,是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海军调动坚船利炮的WZ入侵。实际上,此前的雍正、乾隆年间英国人就不动声色向中国输入鸦片,用一杆烟枪同大清国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较量。鸦片原是印度的产物,在很长一个时期,都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按说,如同现在的烟草,中国有烟民,别国也有烟民,嗜好鸦片者不应该有国界。比如,鸦片在中国销售量达到2万多箱时,英国本土的销售量也达到500余箱。但正如法国一位诗人所说:"罂粟这东西很有耐性,吸过一次鸦片的人,肯定还会吸。鸦片懂得等待。"英国人很好地把握了鸦片的这种耐性,捏住了当时中国的一根软肋,等来了在中国大肆倾销的机会。

  这根"软肋",就是大清国闭关锁国造成经济的严重停滞。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最适宜人口繁衍,巨大的人口数量很快转化成大清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据乾隆六年( 1741年 )统计,全国人口数量已达1.4亿,拥挤的土地与极不发达的工商业一时无法消化吸纳膨胀的人口,城市与农村出现大量无业游民。这些流民像野鸟一样四处打食,满世界盲目乱窜,恰好被英国鸦片商人利用,编织到他们遍布整个中国的传销网络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建立了规模相当庞大的鸦片走私据点,并用兵船保护其存放鸦片的趸船,然后交由中国本土各级负责传销的鸦片贩子迅速由沿海传销至内地,包括东北、西北、西南偏远之处无一遗漏。而此时朝野上下的无所事事,官场的贪腐,社会的迷茫,醉生梦死的各类群体,世风日下的道德麻痹,又催生了国内的鸦片消费市场。一个需要麻醉的社会,很快便与外来的麻醉品一拍即合。

  嘉庆年间,据呈报到朝廷的奏折,还只是闽、粤等沿海省份有暗中贩卖者,有人携至京师,吸食者除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享有特权者外,主要还是市井无赖及一些侍卫官员。嘉庆皇帝曾专门颁发一个处罚条令,侍卫官员买食鸦片者革职,杖一百,戴枷示众两个月;军民人等杖一百,枷号一个月。到了道光年间,眼看单凭禁食没有效果,朝廷将治理的重点转到禁卖,饬令州、县严行查禁,如有奸商夹带偷漏,一经拿获即追究来历,将偷漏之关口及失察之地方官"一并交部议处"。然而,鸦片营销业已形成势头,"抽刀断水水更流",不但奸商夹带治不住,小商小贩也如炸窝的马群、牛群撒开了蹄子,亦像苍蝇、蚊子见缝就钻。而且,很快由进口传销发展蔓延至自产自销,全国各地争相私种罂粟,煎熬烟膏,洋鸦片与土鸦片争奇斗艳。吸食鸦片者也由宫廷贵族、达官贵人、富家子弟等特殊群体,扩散到城乡男女老幼各个群落,大小城镇烟馆林立,各种型号的烟具陈列街前,形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新街景。清军士兵也公开在裤腰上挂杆烟枪,八旗兵顷刻成了"双枪兵"。

  笔者查了查,道光皇帝执政20多年,由其批阅处理鸦片问题的奏折达80余件,可以说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了,很难责其禁止不力。而鸦片狂潮却似溃堤的洪水,冲击全国河山每个可以冲击到的角落,英国在中国的鸦片年销售量很快由2万箱猛增至8万箱。根据不完全统计,1835年国内吸食鸦片者已达200多万人口。那时的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老妇人将吸食鸦片的儿子摁在地上用笤帚抽打,逼其戒掉抽鸦片的恶习;其儿媳却在一旁忙着调制烟膏,给老妇人犯了烟瘾哭着闹着的宝贝孙子"解馋"。太常寺卿许乃济干脆提出,与其越禁越厉害,不如放开鸦片经营,朝廷还可以收取一笔税银,并防止各级官吏在禁烟中收受贿赂....。.

  英国鸦片商最初卖鸦片是一手交货一手收银子,随后拿银子从中国商贩手中收购茶叶、大黄、丝绸等欧洲市场奇货可居的物资,从一卖一买中收获利益。很快,他们看准了中国人的鸦片饥渴症,便将白银紧紧捏在自己手中,直接拿鸦片当"货币"换取茶叶、大黄、丝绸,使中国的白银从此有出无进。一些跨海而来的英国传教士,原本鄙夷本国鸦片商的罪恶行径,深感有损上帝的尊严和面子,不时皱着眉头在胸前画十字。随即看到鸦片生意日进斗金,一夜之间能使人暴富,他们也置上帝的尊严和面子于不顾了,纷纷成了兼职的贩毒者。他们深入偏远山区布道,也深入边远山区销售鸦片,一举两得。据史料记载,西北、西南一些边远府县销售鸦片,大县日计销银五六百两、小县日计销银三四百两,史官无奈发出"纹银出洋消耗弥甚"的感叹。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皇帝已经明显感觉到鸦片对国家财政造成的严重危害,再也不能放任下去。他晓谕群臣:"自鸦片流毒中国,纹银出洋之数,逐年增加....。.若不及早防维,力图筹复,将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随即委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急赴广东禁烟,并赋予行政处置和指挥调动兵力的大权。

  林则徐风尘仆仆到了广东,目睹载运鸦片的英国商船源源进港,白银滚滚外流,惊呼如此下去,几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交饷之银"。他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与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联合给英国女王写信交涉,大清皇上慈悲为怀,向英吉利输出茶叶、大黄、丝绸等有用物资,贵国却向大清国输入你们显然了解有严重危害而在本国严厉禁止的鸦片,"以人之死换取自己之生,这种行为为天道情理所不容"。他接着警告:如果英人一意孤行,往后发现尔国商船夹带鸦片,将连同其他货物一并烧毁,让尔国奸商得不偿失,血本无归。

  这封信据说在英国议会有过一些反响,有议员曾站出来指责鸦片贸易不道德,有损大英帝国形象,主张配合大清国采取措施加以禁止。但英国在其发迹的过程中,不道德和有损国家形象的事情多了去了,不会在意多添这么一件两件。何况鸦片对他们来说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什么道德、良心,在银子面前都是随时可以扔弃的破抹布。有鸦片贩子公开质询英国政府:"我们不知道在鸦片贸易与海盗行为之间有何选择!"英国商会原本答应劝说载有鸦片的船只迅速起航返回各自生产地,走一走过场,适当照顾一下林则徐的面子。英国主持鸦片生意的头子义律连这也否了,采取无比傲慢的态度,根本不搭清国官员的茬儿。有些国家的鸦片贩子慑于大清钦差之威,本来有心缴出烟泥"消灾免祸",义律还出面阻拦,拍着胸脯说:"大英帝国可以充当你们的保护伞。"

  林则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断然使出强硬手段,整治敢于藐视清政府警告的鸦片贩子。他加紧部署兵力,在陆、海两路严拿烟贩,堵死鸦片运往内地的渠道,并限令外国烟商在规定期限内悉数交出鸦片。他向大家表示决心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这些禁烟的有力措施,赢得广州军民的竭诚拥护。很多市民自动组织起来,在大街小巷严查鸦片贩子,连小脚老太婆也都不肯落后,鸦片商只要一露头,立刻就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水师舰船在海上接连截获走私趸船22只,起获烟土20283箱,迫使鸦片商不得不畏罪自首。林则徐随即有了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经22天的燃烧,所有缴获的鸦片皆化为灰烬。笔者为写这本书,曾特地去过一趟虎门,凭吊那些销烟池。而今这里已是盈盈绿水,被微风吹皱,将历史的烟尘掩藏到了深深的泥底。

  但当年的英国在世界上骄横惯了,挨了林则徐重重一击,立刻暴跳如雷。那些主张"自由贸易"的鸦片巨商,直接向英国首相帕默斯顿递交了战争计划书,并详细阐明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即强行敲开中国的大门,获得大英帝国船队在东亚永久立足的口岸,并通过武力索赔弥补鸦片被烧的损失。很快,英国皇家海军48艘舰船和4000余名官兵组合成一支远征军,发动对中国的"惩罚之战"。东印度公司贩运鸦片的船队负责运送兵员和弹药,鸦片商船的船长也受雇成了皇家舰队的领航员,鸦片公司的大小职员则都成了侵略军的译员。那些鸦片商人还一路殷勤款待远征军军官及随行外交官,提供美食、美女之外,还提供大量有关中国的情报。英国的军需官还在伦敦银行通过卖证券得到大量支持这场战争的银两,而这些银两无一不是从中国鸦片买主手里获得的。一场鸦片战争,始终没有离开鸦片。

  1840年6月,英军封锁了珠江口,将鸦片战争推进到以坚船利炮见分晓的阶段。林则徐从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 国际法 》中,找出"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的条文进行抗争,但任何法律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都成了一堆废话,不值一哂。林则徐在虎门修建炮台,招募5000多渔民编成水勇进行抵抗,也未奏效。大清国武备废弛、船炮落后、岸防空虚、敌情不明、指挥紊乱等致命弱点通通暴露出来。而一些将领又善于掩盖败绩,虚报战功,使得清政府始终处在敌情不明的被动应付中。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南京城下,将炮口对准这座烟柳繁华的六朝故都。清政府因此慌了神,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南京条约 》。该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2100万西班牙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并由英国享有协议关税。大清国官员又因长期闭关自守,对那时的国际游戏规则茫然无知,随后进行《 南京条约 》两个补充文件的谈判,又被英国人钻了空子,在《 五口通商章程 》和《 虎门条约 》中轻易拿走了领事裁判权、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

  一个强盗进来了,一百个强盗就会跟着进来。美国总统泰勒派出特命全权大使率军舰到广州恫吓一番,已成惊弓之鸟的清政府见了洋枪洋炮便腿肚子转筋,还没过招就与美国签订《 望厦条约 》。多年败在英国手下的法国瞧出中国是个软蛋,也开着军舰来到广州海面示威,迫使道光皇帝签了《 黄埔条约 》。台湾作家柏杨在《 中国人史纲 》中说到这个时期的情形:"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在台湾的资深外交家蒋廷黻也感叹:"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中国数百年顽固坚持的海禁就这么着被西方国家打破了。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