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公元761年元载理财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8月0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上元元年(760)五月,肃宗任命京兆尹刘晏为户部侍郎,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总理财政,负责军需用度。上元二年(761)十一月六日,刘晏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次日,肃宗以御史中丞元载为户部侍郎,充度支、铸钱、盐铁兼江淮转运等使。元载,凤翔岐山人。宝应元年(762)正月,元载又被任为租庸使。他认为江淮地区虽经兵荒,但百姓还是比其他地方富足,于是,按户籍向江淮百姓追征天宝末年以来积欠的8年租调,选派悍吏催办此事。有不服者,就用严刑威逼,致使江淮百姓逃往山林薮泽,进行反抗。
  
  简车发明
  简车于唐代发明和使用。杜甫诗中已提及筒车的一种。《太平广记》卷250记载了唐初人邓玄挺入寺行香,看到庙里僧人浇菜园的水车是“以木筒相连,汲于井中”。这里的筒车结构是将一串木斗挂在立齿轮上,在轮轴两端伸延处装上供脚踏或手摇的装置。水轮由木制,轮上缚以小竹(木)筒作兜水工具,下端设置在流水之中,利用水流冲击轮子转动,提水上升,就达到“钩深致远”,“积少之多”,冲破涯岸的阻隔,使水为农业服务的目的。刘禹锡《机汲记》中所说的“机汲”更为进步,它是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械,为辘轳汲水法的重大发展。它又利用架空索道和滑轮的帮助,把下下垂直运动改变为大跨度的斜向运动,有利于江河两岸农田的灌溉。
  
  崔颢作《黄鹤楼》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全唐诗》录有他的《崔颢诗集》1卷,存诗40多首,其中以《黄鹤楼》最为有名。《黄鹤楼》是一首七律诗。诗人在诗中以有关仙人乘黄鹤的传说及现实中的黄鹤楼四周的景色为题材,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白云千载空悠悠”和“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前者写盼鹤不见引起的愁绪,后句则写思乡不见而引起的苦闷。尽管涵义不同,但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却完全相同:一样的惆怅,一样的茫然,一样的沉重。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在诗中融合一体,起到了互相照应、互相衬托的作用,它们是景语,也是情感的流露,如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相传李白读后大为佩服,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写道:“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