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遗产遗址

遗产遗址

不老的传说—工业文明的基因与遗产:一台旧车床上的船政风云

繁体中文】  作者:何书彬   发布:2013年01月0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1995年的夏天,马尾造船厂(前身为福建船政)宣传科副科长林樱尧要去寻找一台“失散”了多年的旧车床。

林樱尧的寻物线索是两张彩色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旧机床的铭牌上刻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同治十年即1871年,为福建船政创办的第五年,林樱尧觉得,若是它回归马尾,不仅将为马尾造船厂的厂史陈列馆增加一件实物,也是对福建船政工艺水平的一个有力佐证。

1870年,为实现左宗棠“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成百”的设想,创办仅四年的福建船政开始自制船用主机,经过成胚、车光、刮磨、合拢等工序,于次年6月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功率为432千瓦,且工艺水平与当时欧洲的水平不相上下,待到这台蒸汽机被安装在福建船政制造的第五号轮船“安澜”号上后,经使用证明,它的性能还要优于前几艘船只所使用的外购轮机。

这台蒸汽机的表现是如此突出,那么,为它制造零部件的船政车床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船政之最”

就在林樱尧准备去寻找旧车床的时候,马尾造船厂即将迎来建厂130周年庆典。作为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其厂史就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它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造船工业在一百多年前,曾经达到过怎样的水平。

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提出在马尾兴办船政,“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当年10月,清廷下旨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船政工程随后启动。

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谙熟洋务的沈葆桢成为福建船政的主持者,到了1868年年底,福建船政的建成规模达到了600亩,在当时全国的制造局、厂中位居首位,全厂的工人数量达到2000人左右,占当时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五分之一。

虽然日本方面于1861年就在长崎修建了第一个洋式船厂——长崎制铁所(三菱长崎船厂的前身),与之相比,福建船政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下,短短几年内它就在制船水平上超越了日本方面,并成为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在那时急需“自强”的中国,新兴的福建船政成为朝野上下最为关切的“强国梦”实践典型。

根据福建船政与日意格等洋员签订的协议,他们应该在合同期满时教会中国工人各种造船工艺,与此同时,福建船政还开办了船政学堂,用英文、法文等原版教材培养中国的工程师。1873年,首批人才长成的时候,时任船政正监督的洋员日意格认为,他们成绩显著,都已接近工程师水平;沈葆桢也在这一年起开始考核各个车间,要求中国员工必须自行设计制造,不许洋员在旁。

当那台带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的车床“落户”在马尾时,福建船政已拥35个“厂”(当时人们对车间的称呼),它们主要包括锤铁厂、拉铁厂、水缸厂、轮机厂、铸铁厂、钟表厂、打铁厂、锯厂、舵厂、帆缆厂等,和这些厂房毗邻的则是仓库和浮动码头以及船政衙门和员工宿舍等非生产性建筑。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福建船政就在中国近代工业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内打造了近百个“船政之最”:“万年清”号是船政生产的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舰船;“扬武”号是船政生产的当时远东最大的巡洋舰;中国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第一艘钢甲舰“平远”号、第一艘钢甲鱼类舰“广乙”号、第一艘猎雷舰“建威”号等,皆由福建船政制造;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科技专科学校;由船政生产的舰只完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远航;船政是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厂;船政自制了中国第一架探照灯;船政自制了中国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

1871年,福建船政在建成第五号轮船“安澜”号后,开始用自制的主机、辅机和仪表等逐步取代外购的机器和零部件。那么,制造这些机器和零部件的机床是否也开始由船政自制了呢?林樱尧觉得,那台带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的铭牌在机床上的附着方式或许可以为这一问题给出答案,“若是镶嵌上去的,可推断为属于当时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之一;若是整体铸造在机床上,可推断为船政自造的设备之一,要是这样,那中国机械制造史就要增加重要的一笔或改写了。”

流离的车床

在“文革”中,马尾造船厂曾经“处理一批废旧设备”,根据林樱尧的推测,这台旧车床很有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流散出去的。

就在这台旧车床离开马尾的时候,曾经辉煌一时的福建船政留在马尾的厂房和设备已经所剩无几。

从19世纪80年代起,福建船政开始遭受工厂衙门化、经费被挪用等问题的困扰,朝廷中“造船”与“买船”之争也愈演愈烈,中国的造船技术又被日本超越。1907年,福建船政被清政府饬令停办,之后它即陷入了一个“打烂-重建-再打烂”的怪圈:辛亥革命爆发后,船政由福建军政府接管,但在动荡的时局中,无人关心造船之事,船厂“竟以拍卖厂中废缺材料以充经费”;后来北洋政府在马尾设立飞机工程处,通过制造飞机,船政曾一度显现出复兴气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把船政改名为海军马尾造船所,但在十年时间里只制造出一些小船,工人数量也减少至约300人;抗战爆发后,船厂遭到日军两次洗劫和轰炸,那些由几代人积累人下来的造船技术和图纸,全都烟消云散。

1949年,当解放军进驻马尾造船厂的时候,这里已几成废墟。“厂内断瓦残垣,锈铁狼藉,荒草丛中兔走狐窜,触目凄凉。”只有空荡荡的轮机车间和积满淤泥的船坞还可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作为“远东第一船厂”的样子。马尾造船厂的老工人周德成回忆那个时候:“光我们拣的砖头,就盖起来4座共70间职工宿舍和3排36间办公室。”

1954年,马尾造船厂的重建工作铺开,但是这一次,它却无法再抓住历史机遇了,由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态势的形成,因为福建成为“前线”和马尾港的淤塞等原因,上海、大连等地造船工业中心的地位日渐稳固,把福建造船业抛在了后面。1953年至1965年,位于上海的江南造船厂陆续建成中国第一艘潜艇、中国第一艘5000吨沿海货船“和平28”号和中国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方”号,同一时期的马尾造船厂却只能生产木质机货船和300~600吨的钢质货船。在全国上下一片狂热的“大跃进”时期,马尾造船厂也“组织大批力量炼出来只堪回炉的330吨钢坯”;曾经摆放在“总理船政事务衙门”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则被马尾农业生产大队搬了出来,安放在马尾旧道尾的“跃进门”两边。

这一时期,在洋务运动被定性为“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的背景下,“船政文化”被视为“洋奴哲学”和“买办哲学”而屡遭批判。在这样的环境中,船政遗产的保护自然无从谈起。林樱尧说,厂区内一些破败的厂房在“大跃进”期间被拆除,上世纪60年代,“左沈二公池”则因铁路建设被拆除。

到了1986年,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于船政建筑绘事院(建成于1867年)内开馆时,曾经盛极一时的船政建筑群,只剩下了轮机车间、绘事院、一号船坞、船政衙门官厅池、铁胁车间、铁坪台、法式钟楼等,这些建筑也并非全然是当初的样子,如铁坪台是局部存留,铁胁车间在抗战期间被炸毁了外墙,轮机车间则在抗战期间被炸毁了1/3。

由于船政设备的缺位,当后来轮机车间被布设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作为工业旅游项目向公众开放时,除了新设的雕塑和展板,参观者只能看到一个空荡荡的车间,以至于有参观者感慨说:“一百多年的传承只留下这个空厂房,个中滋味,让人难以言说。”

林樱尧常常带人参观轮机车间,这个时候他往往会这样解说:“走过了这个车间,就走过了中国工业的百余年历程。”但面对来访者的感慨,他也觉得:“历史被割断了,太多的东西,都没有继承下来。”

车床“回家”

改革开放后,洋务运动不再是历史研究的禁区,从福州本地的文史学界开始,“马尾热”迅速形成,马尾造船厂也开始整理自己的厂史,并寻找那些流散出去的船政文物。1986年,那对在“大跃进”期间流散出去的石狮子从马尾旧道尾的地下被挖了出来,经修复后摆放在船厂东大门,后来又被摆放到成为工业旅游项目的轮机车间门口。

1994年,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把两幅彩色照片转发到马尾造船厂,照片上就是那台带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的旧车床。“那时重视文物保护了”,林樱尧回忆说,“厂领导对这件事很重视,认为应当查一查。”

1995天夏天,根据得到的线索,林樱尧得知这台旧机床在离开马尾后,被安置在了罗源县农机厂。为了寻找方便,林樱尧约上一名罗源籍的同事,一起出发去寻找它。到了罗源后,林樱尧才得知机床已被卖往宁德市。在宁德,他四处打听,几经周折后,他终于在古田县杉洋镇的一个山村作坊里找到了它,机床的新主人正在用它“车木头”。

走过了几十公里“特别难走”的山路后,见到机床的林樱尧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查看机床上的铭牌,但使他很遗憾的是,那铭牌已经不见了——在机床被屡次转手的过程中,已不知是哪个卖家担心这机床太古老,卖不出好价钱,把带有年代信息的铭牌敲掉了。

林樱尧回忆当时的情形:“我好几次查看那原先刻字的部位,并用铁片刮磨,想弄清是嵌上还是铸造,但无法弄清,很是扫兴。”

不仅仅是铭牌不见了,车床上的传送装置也被改变了,为了使用方便,作坊主在车床上加装了电机。林樱尧随身带了尺子,对车床做了测量:总长350厘米,两导转间距30厘米,导轨平面至地面的距离为94厘米。虽然已有百余年的“高龄”,它仍可满足今天的人们制造一些零部件的需要。

林樱尧提出用钱物来交换这台设备,作坊主开价3万元,一番讨价还价后,因为作坊主坚持不肯降价,而当时马尾造船厂的资金也比较紧张,“这件事就暂且作罢了”,林樱尧说。

此时马尾造船厂正深受资金短缺的困扰,由于当时的造船工业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失去了中国造船工业基地这个历史地位的马尾造船厂也成为“地方队”,因此在材料调拨和生产订单方面完全无法和央企竞争,许多工人“下海”。林樱尧说:“工厂最萧条的时候只剩下二三十个护厂工人。”

1996年,由马尾区政府等单位联办的船政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提出了“船政精神永存”的口号。对此,林樱尧说,以这个研讨会的召开为标志,“马尾热”的热度再次提升。

1997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原名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开始筹建,馆址就设在马尾造船厂旁边的昭忠路上。受馆方委托,林樱尧再一次前往古田县那个农村作坊,把那台旧机床购回,并在又投入了一万多元做整修后,将之安置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999年,马尾造船厂开始启动股份制改革以筹措资金,虽然无法在造船规模和水平上与江南造船厂等巨型企业比肩,但是依靠制造海洋工程船和符合欧洲标准的多用途集装箱货轮等特色船只,马尾造船厂逐步走出了困境。如今的马尾造船厂对自身的定位是“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船舶生产基地”。

那台“回家”的船政车床,因为是唯一一台存留在马尾区的船政初期的车床,很快便被人称之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此同时,曾经失落的“船政文化”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001年6月25日,包括轮机车间、绘事院、船政衙门官厅池、法式钟楼和一号船坞等在内的福建船政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福州市船政文化研究会”成立。

2009年后,福建方面又开始推动船政“申遗”,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教授吕丹等人在考察船政遗产后认为,工业遗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保护种类和对象,船政遗产表明中国在亚太地区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申遗”的希望非常大。

一百多年前的往事,在今日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典型的“先进文化”象征,成为和改革开放关系密切的一种“文化传统”。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