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遗产遗址

遗产遗址

不老的传说—工业文明的基因与遗产:中东铁路:百年东北起点站

繁体中文】  作者:邢林池   发布:2013年01月0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1952年,前苏联正式将中东铁路(当时称中长铁路)的管理权交还中国政府。移交仪式在哈尔滨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出席了仪式。移交仪式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这座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俯视形状如俄文字母“Ж”字型的大楼,作为中东铁路最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完整地承载了哈尔滨百年的历史。

“大石头房子”

19世纪末,横贯欧亚大陆的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已经修到了后贝加尔湖,原计划绕黑龙江北线与乌苏里铁路相接。但1894年,俄国人经过勘测发现,如果铁路能横穿当时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则比原方案缩短1039公里。

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向清政府要求取得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筑路权。1896年5月,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赴圣彼得堡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与李鸿章谈判时,明确表示,修筑中东铁路,一是使得俄国能够在军事上保护中国,二能促进铁路沿线生产的发展。

他说:“要使我们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首先需要铁路,需要一条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捷径,为此,它得要通过蒙古和满洲北部,此外,这铁路在经济方面也是必需的,因为它能提高沿路我们俄国地区的生产力,也能提高沿线中国地区的生产力。”

随即,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密约》。密约中明确规定:为将来决速运送俄军及军需物资,清政府允许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以承接西伯利亚铁路,直达海参崴。

1897年3月,中东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圣彼得堡,分公司设在北京东交民巷华俄道胜银行内。8月,干线工程正式开工,且进展迅速。

为管理中东铁路全部事宜,1902年,俄国人开始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两年后,大楼落成。以这幢大楼为核心,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式全面管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事务。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中东铁路工程局派A?K?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工程师,对哈尔滨新市街(今南岗区)进行规划设计。列夫捷耶夫的设计,完全出自现代西方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上具有通盘全局的考虑,利用铁路和河流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分割。

这一切的中心,都是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则是中东铁路的心脏所在。它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一栋建筑,因为建筑的外立面全部由方石贴成,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大石头房子”。

围绕着“大石头房子”,一幢幢楼屋拔地而起。据1908-1922年的不完全统计,俄国人在道里、南岗二区修筑房屋2322所,其中一层砖房551所,二层砖楼42所,三层以上砖楼78所,其他各类建筑1151所。

1900年,一名捷克移民在哈尔滨开办了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当地第一个啤酒厂。1902年,俄国随军摄影师考布切夫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当时叫中国大街)创办了考布切夫电影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1903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在哈尔滨宽街开办了第一个卷烟厂,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卷烟厂。

哈尔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从一个百余村屯的农村,呼啸着开始了它独特的城市化脚步。“强行介入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把哈尔滨推上了高起点的发展之路,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哈尔滨与附近地区经济社会的原有格局。”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的石方,曾如是描述。

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档案馆的石岩和黑龙江省虎林发电厂办公室的孙广梅,专门研究过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机构设置,“中东铁路管理局是中东铁路的行政总机关,管理局内设局长1名,由俄人担任,副局长2人,由华人和俄人各1人担任,管理铁路一切事务。管理局先后曾设置过21个处,此外,还有经济调查局、印刷所两处”。他们发现,如此繁杂的机构设置和齐全的职能安排,已经远远超过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铁路管理部门,也远远超过了当时铁路运营的管理范围,包括警察权、司法权、市政管理权,统统被其囊括其中。

事实上,“大石头房子”曾经是一个“国中之国”的所在。

中东铁路通车后不久,沙俄外交部在致美国驻俄大使洛克希尔的备忘录中,毫不隐讳地说:“满洲的发展及东北富源的开发,并非中东铁路唯一的目的。这条铁路有关俄国头等重要的公共利益在于它是俄国远东领地与帝国其他部分的主要交通线,同时也是向这些领地运输俄国商品的大动脉。”

俄国人的如意算盘,终究没能如愿。洛克希尔的话说对了一半,作为一条铁路,运送物资和人员才是它永恒的使命,无论历史是怎样写就。

火车拉来了人口,拉来了城市,改写了东北近代史。

到今天,这条铁路依然在跑火车。T字型的干线支线在中国地图上十分明显。近代东北的历史,就是火车拉来的历史。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1898年的一天,一群俄罗斯铁路勘察队员来到松花江岸边,他们相中了一个名叫“田家烧锅”的地方,用8000两白银在这里买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院子住了下来。“田家烧锅”是一对山东黄县兄弟1805年在松花江边创办的白酒坊,到19世纪末已形成了“田家烧锅镇”。镇里的人称这些俄罗斯人为“老毛子”。

在“老毛子”进入东北平原之前,铁岭以北的广袤地区仅有渔猎人、游牧人、流放犯人和少量驻屯清兵。这个号称“满清后院”的地方长期是“封禁地”,内地人严禁移入。光绪年间清廷开始打破“封禁”,但移民的人口增长却并不明显。

然而,1901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工修建后,短短几年就使东北人口激增。为了满足多达19个工区的开工任务,铁路局多次到关内招工。据1915年的报纸说:“自年初至本月底,俄国在中国山东、河北等地招募华工达25万人之多。将其运往中东铁路沿线各站和哈尔滨、海参崴等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统计数字显示,当年直接受雇于铁路局的华工人数高峰期有17万之多。

修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生活保障的商贩和农民,以及无数间接为中东铁路效力的“中国苦力”,使河北、山东真正涌现了“闯关东”的移民景象。而铁路修成后,更多人从山东威海、烟台过海,沿铁路线投亲靠友、闯荡关东。

东北大地第一次真正地纳入了华夏农耕文明的版图。

铁路拉来的俄罗斯人(包括俄籍乌克兰人、俄籍犹太人、俄籍意大利人)亦达数十万,这些人多数为铁路局工作,负责各站及工厂运行,亦有很多人在沿途各站经商、做工。到1917年首批俄籍移民已在华生育了第二代。此时,受布尔什维克革命影响,大量俄罗斯地主、富商、官员及持不同政见者流亡远东,仅哈尔滨一地,俄罗斯人口就增长到15万人。很多俄国人就此定居中国,在此生育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铁路也拉来了日本移民。1904年日本取得了长春以南的铁路管理权,改称“南满铁路”,他们在南满铁路附属地里划出了一些耕地租给来自日本的农民耕种。1935年日本取得全部中东铁路的管理权,第二年关东军通过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计划在20年移民百万户共计500万人。20年共分四期,每期5年。第一期1937-1941年,计划移民10万户;第二期1942-1946年,移民20万户;第三期1946-1951年,移民30万户;第四期1952-1956年,移民50万户。

日本人并没有完成计划。到1945年日本战败,共组织了约10万户、30万人移民东北。“开拓团”随战争失败土崩瓦解,日籍移民或逃亡、或战死。后来在东北留下不少遗孤,连家属达万人以上,到今日仍有滞留。

俄、日移民最终退出东北大地,但中东铁路依然源源不断拉来新人口。1945年更名“中长铁路”,国共两党共50万大军涌入东北。到1952年,铁路从苏联移交中国,北大荒大开发,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大移民拉开了序幕。

1960年,王进喜第一次到大庆。他从一个叫萨尔图的小火车站下了车,和西北来的钻井工人在铁路旁等候钻机。几天后,蒸汽火车将设备运来了。王进喜和队友人拉肩扛,趟过刚刚解冻的沼泽,硬是把钻机拖到了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王进喜成了“王铁人”,而这片潮湿的草地后来变成了大庆油田。

在近一个世纪之前的1903年,中东铁路刚刚修好。一个名叫何布里科索夫的俄罗斯青年外交家坐火车第一次到中国。他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不久我们发觉,我们已经进入满洲境内。使我大失所望的是,除了越来越多的成群结队的中国老百姓之外,一切都差不多,一样的俄国火车,一样的俄国车站和戴红帽子的俄罗站长,列车离站的时候一样的打三遍铃。我们进哈尔滨时,看到的是俄国外省城市一样的风光。”

王进喜见到的萨尔图火车站在半个世纪前是一个三等车站,向西去100多公里外是昂昂溪车站和富拉尔基车站,这一带后来形成了齐齐哈尔市。向东不远有一个五等小站,名叫满沟站,后来出现黑龙江省肇东市。再向东,是田家烧锅站,这是中东铁路的总站。

何布里科索夫到达中国的时候,中东铁路已成功地将沿线地区改造成清一色的俄罗斯风情小镇。田家烧锅站再向东约300公里,有一个名叫横道河子的小镇。现在这个车站是五等站,过往车辆大多数不会停靠。横道河子现在仍保留着200多栋俄式建筑,风景极为迷人。当年这里是个三等车站,住了两万多人,有东正教堂、有俄罗斯机车库。

向东到牡丹江岸边。这里当年叫“黄花甸子”,只有四五户人家。1903年牡丹江车站在江北建成,这里逐渐发展成黑、吉两省东部最大的城市——牡丹江市。

再向东就是繁荣的中俄边贸城市——绥芬河,当年叫“五站”,因为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算起,铁路进入中国境内是第五站。

田家烧锅站无疑是中东铁路上最早、也最为风光的车站。1900年,驻守阿城的清军协同当地义和团进攻田家烧锅站,围困俄国筑路人员,拆毁铁路,焚烧房屋。

但代表着正统满清文化的阿城清军并没能击败俄罗斯人,沙俄派遣了17万护路军进驻中东铁路各站,随后作为八国联军的参战主力攻入北京。

田家烧锅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俄罗斯人在这里兴建了大片住宅区,有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局长官邸、机车厂、铁轨厂、教堂和学校。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香坊区。

起初,黑、吉两省的工业发展并不出色。无论在奉军统治时期或是日伪占领时期,辽宁一直是东北工业重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将位于沈阳、丹东等地的25户工业企业沿铁路线搬到北满。哈尔滨出现了“动力区”,一下子成为新的工业重镇。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次年约4万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松嫩平原,在萨尔图火车站周围开发了中国产量最大的油田。

复兴“黄金哈埠”

距1902年始建,“大石头房子”已伫立了110年。“大石头房子”刚刚建成不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无视中国领土主权,将包括旅顺口、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租借权和中东铁路南线(长春以南)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这在俄国国内引起不满情绪,引发了历史上被称为“十月总罢工”的大罢工浪潮。

受此影响,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机务段等单位的中俄铁路工人罢工活动频繁。1905年11月、12月连续发生的三次大火就和这些罢工活动有关。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四分之三被烧毁,损失严重,曾致使整个中东铁路管理机关陷于瘫痪。大楼于1906年又重新以钢筋混凝土为梁得以修复。

掌控着黑龙江交通动脉的哈尔滨铁路局如今是“大石头房子”的主人。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的线路遍布黑龙江省全境,兼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67条,营业里程为6734.7公里。滨绥线东端的绥芬河站和滨绥线西端的满洲里站,分别与俄罗斯远东铁路、后贝加尔铁路接轨。

今天,哈尔滨市试图重振上世纪20年代“黄金哈埠”的声名与地位,在城市中重点保护与中东铁路有关的俄式建筑。中央大街为俄罗斯风情独具的步行街,南岗区的俄罗斯富商豪宅也是保护的重点。

“黄金哈埠”的时代处在1918年十月革命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间,当时俄罗斯籍犹太商人表现极为出众。比较著名的有犹太人索斯金,创办了航运公司、面粉厂、榨油厂,还联合依靠修铁路发家的俄籍犹太商人斯基德尔斯基等,创办了远东犹太商业银行。

犹太人罗曼?卡巴尔金当时向欧洲市场经销东北大豆,他创立了东方贸易公司、东方制油公司。而俄罗斯人雅?秋林创办的秋林商场,则使哈尔滨成为中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黄金哈埠”时代中国商人表现得亦十分出色。河北乐亭人武百祥在哈尔滨道外区先创办的“同记”,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商店,后来又于1921年创办了大罗新环球商货店,这个商店不仅经销大量欧美进口商品,且建有电梯,其时髦程度不亚于当时刚刚在上海滩兴起的“四大百货”。

另一位富商山东人张廷阁1926年当上了哈尔滨特别市自治会的会长,市政大权开始掌握在中国商人手中。张廷阁收购多家俄商企业,兴建大型制革厂,开办航业公司,是当地民族工商业的领袖。

哈尔滨道外区的靖宇街一带为当年东北民族工商业重镇,极盛时工商富户达500余家。留下的房屋今天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从靖宇头道街一直延伸到十四道街。西式楼面的里边是传统味道十足的中式四合院,当时叫“圈楼”。今天,道外区试图全面改造这片社区,使之能顺应现代商业,成为类似上海新天地一样的新型旅游与商业区。

然而,近一个世纪的风尘早已湮没了历史。今天站在旧建筑面前,极少有人知道这是谁盖的房子,谁在这里住过。仅以商业史而言,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商人在中国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太短,区区十年就过了黄金期,随后遭遇日伪统治的摧残,而后不久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全面消失。

但是当你站在“大石头房子”前时,除了能感受到它历经百年而愈加独特的气质外,你却会明确知道,它属于铁路,它是哈尔滨一切一切的“起点站”,并且它“活得”很好:从正门一进到走廊就感到宽大阴凉,100多年的实木门窗几经粉刷也不减当年的气派。在这里工作的人说,这房子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全是石头砌成,中间保温很好,多热的阳光也晒不透。哪怕外面38摄氏度,屋里不用空调(也不让安装空调),房子就是冬暖夏凉。

百年来,除了管理铁路,它没有做过它用。似乎因为永不间断的铁路,一切都一脉相承下来。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