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你可能忽略的一位清代重要皇帝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9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叶赫、乌拉、哈达、辉发所属海西女真,其中以叶赫最强,而叶赫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所属)的仇怨也是相当的深:

  叶赫贝勒布斋和那林布禄纠合了哈达、辉发、乌拉等九部联军进攻努尔哈赤的建州,努尔哈赤当时形势非常之危急。但是,布斋骑着马进攻的时候,马被木桩绊倒,从马上栽下。建州兵正在撤退的时候,一个叫武谈的战士,回过身来一个箭步就骑到了布斋的身上,一刀把布斋砍死,布斋的弟弟那林布禄,惊吓落马。布斋死了以后,尸体被劈成两半,一半归还叶赫,另一半留在建州。从此,叶赫和建州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还有一个和清朝的无冕女皇慈禧太后有关的传说,据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临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世代为仇,清廷宫中后妃不选叶赫的祖制,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垂帘听政》,当时慈禧太后还是兰贵人的时候,咸丰皇帝看其可人,想宠幸之,但碍其诅咒,避而远之。当清王朝在慈禧统治下走向灭亡时,人们都觉得布扬古的诅咒应验了。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有姓叶赫那拉氏的嫔妃,还有清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即是叶赫那拉氏之后。

  正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曾是叶赫首领的女儿,所以皇太极的即位遭到了很多质疑。很多影视剧还有书上关于皇太极的即位都有争议,大体上认为皇太极是“夺立”的,凭借都是皇太极有叶赫血脉,而努尔哈赤和叶赫仇深似海。不管是前些年的“秘史”系列,还是近段时间的于妈神剧都采用的是皇太极夺立这个说法。

  其实个人觉得皇太极无疑是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喜欢。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关系,一是皇太极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受到努尔哈赤无比的宠爱,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喜欢;孟古死了,努尔哈赤十分悲痛,为其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并一个多不吃肉,不喝酒,斋戒以寄托哀思。可见努尔哈赤对孟古的喜爱。二是皇太极本人显然也是特别惹得努尔哈赤高兴。皇太极从小聪明过人,三岁时就懂很多道理,凡接触到的事,“一听不忘,一见即识”。

  而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有机会继承汗位的就是四大贝勒还有多尔衮、多铎兄弟。四大贝勒中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所以不可能继承汗位。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子,此人骁勇,但是做事鲁莽。据说因为他母亲做错一件事惹努尔哈赤生气了,他就把他母亲给杀了,这样的人也不可能登上汗位。这样继承人之争就剩下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以及多尔衮兄弟。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长子褚英因为谋反被努尔哈赤处死了)军功显著,为人宽厚。而作为当时的皇太极军功不及代善,说宠爱,多尔衮和多铎是大妃阿巴亥的儿子,又是幼子,当然更受努尔哈赤喜爱。

  在这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努尔哈赤有个小福晋叫德因泽,她对努尔哈赤说,大妃曾派奴婢给大贝勒送饭,大贝勒接下来并且吃了,大妃给四贝勒送饭,四贝勒接下来但没有吃。后来她还说大妃经常深夜出入大贝勒府邸,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就怒了,但又不能宣扬毕竟家丑不可外扬,他就找了个理由惩罚了大妃,而代善在努尔哈赤心里也被黑了,很多分析都说这个德因泽是皇太极的人,但史册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判断,在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殉葬,这样十五岁的多尔衮根本不可能和皇太极争夺汗位。

  清史稿记载,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

 

  文治武功还看今朝

  在讨论皇太极的文治武功之前,我首先想说说同一历史天空下的四颗明珠,他们分别是:崇祯皇帝朱由检、闯王李自成、察哈尔林丹汗、后金皇太极。

  其中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是一个很勇猛的人,不过在待人处事上欠佳,最后落得败走青海的结局。

  崇祯皇帝朱由检客观上说,其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节俭朴素,踌躇满志,但当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同时多年来沉积的矛盾与弊端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治。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又做了什么呢?

  文治

  第一,调剂满汉,开科举士;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他重用汉官。他改正了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

  第二,完善体制,强化皇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皇太极借机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贝勒衔。至此,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六年,皇太极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

  第三,造红衣炮,创建皇军;皇太极是在宁锦之战败归之后,便立即着手仿制红夷大炮(明朝叫红夷大炮,清朝为避"夷"字之讳,改称红衣大炮。)及诸式枪炮。到7年便组成相当规模的炮队,以作为八旗军队的主力之一。

  第四,改族满洲,改国号清;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以上是文治方面,而在武功上,皇太极又做了什么呢?

  第一,向东用兵,两征朝鲜;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二贝勒阿敏等率军东征朝鲜。阿敏统率大军,过鸭绿江,占领平壤。三月,双方定下“兄弟之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大典时,朝鲜使臣拒不跪拜,双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极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效忠明朝、对清不从的表现。十二月,皇太极以此为借口,第二次对朝鲜用兵。

  第二,向北用兵,征抚索伦;皇太极向北用兵,兵锋直指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域。皇太极的策略是:“慑之以兵,怀之以德。”达斡尔头人巴尔达齐居住在精奇里江(今结雅河)多科屯。皇太极将宗室女儿嫁给巴尔达齐,他成了皇太极的额驸(驸马,侄女婿)。

  第三,向西用兵,三征蒙古;我国蒙古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后金之间,并同明朝定有共同抵御后金的盟约。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他势力强大,自称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给林丹汗大量“岁赏”,使其同后金对抗。努尔哈赤时漠南蒙古东边诸部多归服后金,但察哈尔部成为漠南蒙古诸部对抗努尔哈赤父子的坚强堡垒。皇太极即位后,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标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滩,出痘病死。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继承人、其子额哲率部民千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

  据说这颗印玺,从汉朝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时还带在身边。他死之后,玉玺失落。200年后,一个牧羊人见一只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宝玺。后来宝玺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极得到“一统万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认可,自然大喜过望。他亲自拜天,并告祭太祖福陵。昔日为敌20余年的察哈尔举部投降,广阔的漠南蒙古归于清朝。

  第四,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皇太极向明朝用兵,先后取得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的胜利,并五次向关内用兵皇太极五次大规模入塞,攻打北京,掳掠中州,陷落济南。最得意的战事莫过于松锦之战。

  松锦大战标榜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后宫那些事儿

  皇太极的后宫很奇葩,他的一后四妃尽出蒙古,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有三位是姑侄关系,出自科尔沁,分别是皇后哲哲,宸妃哈日珠拉(也就是海兰珠),庄妃布木布泰(大玉儿),也就是后来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还有两位是林丹汗的遗孀,娜木钟是林丹汗的大福晋,也就是嫡妻。后来给皇太极生了个儿子就是博穆博果尔(此处的博穆博果尔和上面索伦的不是同一人),那个与顺治帝、董鄂妃三角关系的可怜人。

 

  多数人都赞同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最爱的女人这个说法,海兰珠后来居上,在宫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亲妹妹庄妃,仅次于姑故皇后哲哲。被皇太极封为关雎宫宸妃。

  关雎宫,来源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佳句,是皇太极爱恋宸妃,并为之最动真情的象征。崇德二年(1637),宸妃入宫两年多就为皇太极生了个男孩,即皇太极第八子。皇太极非常高兴,召集文武群臣,颁发了大赦令。宠妃生子,大赦天下,这是不合礼制的事情。但好景不长,宸妃的儿子早夭,而她也因为悲痛过度而去世,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走了。

  关于皇太极之死,各史书记载不一但都有“无疾”二字,年仅52岁怎么算是无疾而终呢?史学界对他的死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宸妃海兰珠的早逝,是一个重要原因。

  皇太极大概是清初几位皇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他不是努尔哈赤是创业者,不是福临是入关者,不是玄烨、胤禛、弘历有康乾盛世的光环,现在人们大体对他的了解都是从电视剧或者小说上,一般情况下有皇太极的电视剧男女主都是多尔衮和孝庄,哎,可怜的皇太极就是一炮灰,还是坏炮灰。我只想大呼“能不能不要主角光环,给个公正点的皇太极。”

  皇太极和胤禛是我觉得有点冤的帝王,两人都属于默默耕耘的人物,都是在为父亲和儿子做“嫁衣”。皇太极虽不是创业者和入关者,但他却为清军入关奠定的基础,他是这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而皇太极对待满、蒙、汉之间的方法也为后人提供借鉴。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