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

丧葬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用木板或门板在厅堂上设铺位,给行将死亡的人睡,叫“移铺”。将已死亡但未小殓的尸体放在厅堂,称“搁板头”。凡死在外边的,尸体不准进村,只可在村口、岙口塔棚停尸,称“丧厂”。人死后,家属的择定发丧日子后,差人向四亲九眷报口信,称“话信”。同时在门口或堂前历边柱上,张贴黄榜,烈军属明大小殓日子时辰及入殓时应避忌的生肖,然后将尸体入进棺材,称“小殓”,俗称“落材”。亲友前来探望凭吊,称“吊孝”。发丧前,先祭祀,家人亲友依次跪拜。祭毕打开棺盖,将覆盖在棺材上的大红绸被盖在死者身上。由木匠或找夫以斧击棺三呼“留钉”(谐为“留丁”),而后把留下的一枚钉插在宗子头发上。发丧仪式极隆重,棺材动身时敲锣,放炮仗,吹唢呐。沿途撒盐米。路员宗祠、庙宇、桥梁、路廊、村庄,一定要孝子跪拜后,棺材才继续前行。安葬有冷葬、热葬之分:发丧到墓地,直接将棺材放进墓穴葬入地下,称热葬;另选地点搭一小瓦屋(丧屋),棺材过6个月、3年或更多年后,再入土安葬,称冷葬。人死后还须“做七”,先后共49天。逢七打灯,施焰口,做道场。死后一周年称“小祥”,俗称“周年祭”或“周年”。但大多数只在人死后的次年正月初二设灵座,亲友携“座仪”前来吊祭,称“拜座”。死后,首尾3年,称“大祥”,可除去灵座。送神主入祖龛,称“送上棚”。孝子孝妇,方可脱去素服。 

  建国后,提倡丧事简办,旧俗大部革除。人死后,主家在门口贴“讣告”,写明死者遗嘱,谢绝一切礼品等等。

  70年代后盛行送花圈、挽幛。送葬队伍也不穿丧服,不用“开路神”之类,只用两竿引路的魂幡,一地寿牌,一对丧锣。80年代起,农村大多数丧事由各地老人协会出面,提倡文节约,只送不吃。机关单位则兴送花圈,开追悼会。但也有少数丧事大办的情况。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