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礼俗规矩

礼俗规矩

走婚:现代的“女儿国”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宫玉涛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当今世界,随着“自由”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很多都市的年轻人因为惧怕被婚姻约束而选择“走婚”,即法律上是合法夫妻,但却不经常生活在一起,各有相对独立的吃、住、行圈子,只是约定在特定时期在一起。事实上,“走婚”作为一种婚姻方式,并非现代婚姻“自由”独有的衍生品,它也是目前个别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姻方式,尤以摩梭人为典型。2011年暑假,作者随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考察团赴云南考察,对摩梭人走婚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实地了解,并查找了相关资料,是为此文。

摩梭人的走婚概况

在我国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摩梭人,他们所生活的村落被称为现代的“女儿国”。之所以有此称谓,主要是因为摩梭人仍在传承、延续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从法律上讲,摩梭人并非一个独立民族,在云南,他们被划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在四川,他们被划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着独特的习俗,为了体现他们的独特性,通常称之为“摩梭人”。在这些独特的习俗中,尤以走婚为外界所熟知。借助于现代的通讯、传媒工具,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已经广为世人所知,摩梭人的居住区域也因此成为很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例如云南省丽江市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村落即为典型)。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说,摩梭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同原始社会状态的母系氏族社会有着根本差别),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之称,而走婚习俗则是维系这一社会体系的关键。摩梭人的“走婚”,即男不娶、女不嫁,子女从母居,血缘世系按照母系计算,男女双方不办理法律手续,因而不存在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没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以感情为交往基础,是一种相对的情人关系。通常,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摩梭人居住的房屋架构也体现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摩梭人居住的房屋会有一间独立的“祖母屋”,供家族中祖母一辈的人居住,以体现祖母为代表的母系的权威性。“祖母屋”由两根柱子支撑,分别称之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且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着“女本男末”这一母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特征。“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着这个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通常,“祖母屋”是每个摩梭人生老病死及人生各种重要礼仪的所在地,是重要家族活动的场所,也是整个家族饮食、款客、议事、祭祀的中心。

摩梭人居住的房屋架构都是两层,在二层会有一间被称为“花楼”的屋子,供成年女子居住,也是摩梭女子走婚的主要场所。“花楼”在向外的方向都会有一个小窗户。“花楼”的主人会约阿注晚上在“花楼”相见、共寝。在双方认识的最初,男方需要从小窗户进入“花楼”与主人约会、共寝,等熟悉特别是有爱情结晶后就可以从正门进入。晚上约会时,双方会约有暗号,对准暗号后,“花楼”的窗子或门才会打开,以防止进错门、找错人。男方去约会时通常会准备一顶帽子,进入“花楼”后,他会将帽子挂在外面,让别人知道他们正在约会,不要打扰,同时也让其他对“花楼”主人倾心的男性们知道,她已经‘名花有主”了。在早晨女方家族其他成员未起床之前,阿注要离开“花楼”,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礼貌,甚至会招致女方家族成员的不满,因此这也被称为“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

摩梭人的走婚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婚姻习俗。经过一段时间的走婚实践后,双方如果觉得不合适,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可以自主结束走婚关系。一般情况是,若女方不愿意再维持双方的走婚关系,可以直接告诉男方“你以后不用再来了”等类似的话,或者在男方到“花楼”时拒绝他进入,男方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若男方不愿意再维持双方的走婚关系,只要告诉女方“我以后不来了”等类似的话,或者在行动上长期不与女方往来,不去“花楼”,女方就知道,他们的关系结束了。同时,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若知道对方还另有情人时,如果不满意对方“脚踩多只船”,就会送给对方一个用麻布包着火炭、辣椒、鸡毛的小包,以示警告或绝交,如果对方愿意结束“脚踩多只船”的状态,选择同送“包”者和好,就会向送“包”者赔礼道歉,送“包”者若接受道歉,双方就会延续走婚关系,否则就意味着走婚关系的结束。

家族中的“特殊人”

在很多摩梭家族中,母亲并不是对某一个女性的称呼,而是对所有母亲姐妹的统称,很多摩梭人对生母、姨母等没有亲疏之别,都视为自己的母亲,因为很多摩梭人是由母系群体共同抚养长大的,很多摩梭女性将姐妹的子女也视为亲生,同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通常,母亲对女儿负有特殊教育职责。摩梭女孩的一些基本女性常识教育是由母亲承担的。此外,标志女孩成年的“穿裙子”仪式由母亲主持。举行仪式时,女孩站在“祖母屋”的“女柱”旁边,一脚踩粮食,另一脚踩猪膘肉,由母亲为之穿上象征成年的裙子。母亲还需要向成年之后的女性传授一些理财、生儿育女等方面的知识。

舅舅在家族中承担着父亲的角色,特别是对外甥男的教育承担着特殊职责。在摩梭人的家族中,舅舅是孩子最亲近的男人,特别是对于摩梭男性而言,他所要掌握的相关生活、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都是由舅舅传授的。舅舅还要承担主持一些重要礼仪的职责,例如,标志男孩成年的“穿裤子”仪式就是由舅舅主持的。同女孩成年仪式一样,举行仪式时,男孩站在祖母屋的“男柱”旁边,一脚踩着粮食,另一脚踩着猪膘肉,由舅舅给他穿上象征成年的裤子。摩梭人通常非常尊重、信任自己的舅舅。

在外界看来,摩梭人的生父是神秘的,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每个摩梭人都会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在孩子满月那天,生父需要举办宴席,让他人及孩子知道彼此的血缘关系,这有效地避免了近亲走婚的现象,避免了同父乱伦的现象。与古时相比较,现代摩梭人与生父的关系更为亲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生父通常会送给孩子一些衣物等物品。在一些重大节日,子女会去拜见生父,生父生病了,子女会去探望。但总体而言,生父在摩梭人的社会体系中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不负抚养、教育亲生子女的职责,他们所负有的职责是,抚养、教育自己姐妹与其他男人所生的子女。“知父而不亲父”是摩梭人的普遍现象。

走婚的传承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接触的增多,摩梭人的走婚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可以走出世代居住的村落,在更广的区域内选择走婚对象;随着同其他民族交往的增多,一些摩梭人也不再局限于摩梭人内部,而选择同外族人走婚;随着通讯工具的发展、交往途径的扩展,摩梭人与走婚对象的结识方式日趋多样化。长期以来,摩梭人的走婚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而现在的摩梭人在走婚时更加注重彼此的感情基础。在走婚之前,彼此会进行详细的了解、交往、接触,不会草率地进行走婚实践,因此走婚对象之间日趋固定,呈现固定专偶走婚的普遍现象。一些走婚对象开始共同生活或者长时间共同生活,如男性长期在女方家居住,或女性长期在男性家居住,甚至出现了走法律程序登记结婚的现象。

任何一种习俗都是历史的产物,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同样如此。从“外”的视角来说,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评价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事实上,我们无法左右它的发展与消亡。作为一种民族习俗,它的优劣、发展乃至灭亡,取决于摩梭人的自我感受。既然走婚仍在摩梭人中传承,那就说明它得到了摩梭人的认可,他们从中得到了快乐和幸福,因而走婚也应该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