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瓦屋山与道家渊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蜀国多仙山”,在四川盆地西沿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就是一座秀拔群峰的仙山。由于它海拔2830米,高矗云汉之中,神秘幽深、奇观迭出,明清以来曾被冠以“妖名”从正史中删除,致使这座曾与峨眉共同媲美天下的仙山销声匿迹,几乎被世人忘却。

1993年5月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后,笔者陆续收集到一些史料,结合当地地名和口碑,试图拂去尘埃,还原瓦屋山的历史面目。

瓦屋山——青羌之肆

羌人祭礼青衣神的图腾崇拜地

《蜀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与关令尹喜相约:“千日后到成都青羊肆寻吾”。

青羊之肆在哪里?在成都吗?否,因为老子所在的年代还未建成都,这里的“成都”只是蜀地的代称。青羊肆是青羊宫吗?也不是。因为青羊宫是在唐代唐玄宗时,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故宅故作×的。更重要的是老子到四川的年代,正是蜀王蚕丛去世不久,青衣江边的羌人正为他们的青衣神举行规模空前的祭祀活动的年代。

《说文解字》载,羊字通羌,肆与祀同。蚕丛时期的青羊肆即青羌之肆——青衣江流域的羌人祭祀青衣神之肆。瓦屋山即是一处最大的青羌之肆。

瓦屋山顶15000亩,从远处眺望宛如一座瓦屋,古人见象生义,命名为“居山”,意为可居住之山。同时又因其山顶平兀,有几条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汇成一条大河,倒了一个右拐,围绕着蚕丛活动的中心区域,旋了半圈,酷似“蜀”字,因此把江又称作蜀江,把山称作蜀山。

周代以文王演释的《易经》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居山(瓦屋山)虽与镐京相距千里,然而纯朴的蜀人却从善如流,以“易”为俗,将瓦屋山命名为易俗乡,并且为了纪念协助武王伐纣的周公,将瓦屋山下的河流叫做周公河。

此时的瓦屋山区,以《易经》为生活准则,卜筮之风大盛。屋巫相通。人们对瓦屋山上出现的天象奇观无法解释,只能认为它距天最近,是神仙们居住之地,而顶礼膜拜。当地流传着“瓦屋山是用金柱头、银磉礅建造的,有24座神仙洞府”的说法。每有重大活动,山民均要上山求神许愿。至今山上还保留着许多与祭祀有关的地名,如三霄洞、大法洞、五郎洞、晴雨洞、灵牛洞、野牛街、龙神岗、望乡台、迷魂凼、炳灵祠等以及与占卜祭祀有关的传说。

青衣江流域和瓦屋山是蜀王蚕丛的发祥地与归宿点

“周失其政,蜀始称王”,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诸侯被捉弄后,愤愤不平,“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当了蜀国的开国国王,时间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距今2700年。

蚕丛着青衣,教民种桑养蚕,使蜀地经济勃兴,创建了蜀国。死后蜀人感其德,祀蚕丛为青衣神(蚕神),将其出生地命名为青神县,其主要活动区域亦在青衣命名即青衣江。传说蚕丛死后葬在瓦屋山东岩与他的家乡青神县遥遥相望。山上有川主庙、王爷庙、大椁槽、七椁山。

在蚕丛时代,青衣江流域居住的主要是羌人,除了养蚕、渔猎,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在祭祀青衣神的活动中,在高高的坝子中搭台酬神唱戏,娱神而自娱,形成规模空前的“青羌之祀”,流传至今的“三月三”、、“五月台会”等均是此种古蜀遗风,而瓦屋山则留下了“圣德”、“薄山”、“遣福”、“万安”等庞大的祭祀蚕丛的建筑群,是当时最集中最典型的青羌之肆。

千里取经——老子寻求心目中的理想王国,青衣神的蜀国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经历五公称霸,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冲破《易经》和《周礼》的束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几部影响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经典巨著。老子及其所著《道德经》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子(约公元前560年—前400年),生于春秋末期,与孔子同代。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史。他是中国历史上首先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第一人,是从宇宙观的角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一位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说”。他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而写的《道德经》,集中体现了他的先进思想。后来他被东汉时的张陵推崇为道教的祖师,尊为太上老君。

老子西出函谷关到四川来干什么?原来是来寻找“青羊之肆”,来寻找以蚕桑兴国,敢于首先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蚕丛蜀国。

蚕丛以丝绸兴邦,不仅加强了同中原的联系,而且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使蜀中所产蜀布和青筇竹杖,远销到身毒(印度)。蚕丛立国兴邦的事实,不能不引起身在中原的大思想家老子的瞩目和关心,促使他不远千里,用了三年的时间来考察青羊之肆。

老子到了“青羊之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当周之末,居山与世人绝迹。惟有黄发友五人,手扶青筇之杖,出入室中与老子谈。”这青黄不接筇之杖就是青衣江南邛崃山(轿顶山)所产筇竹所制。那五位黄发友就是瓦屋山的五郎洞主。最后老子升化在瓦屋山——青羊之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其升化处修了会仙桥、太极殿。并且把瓦屋山又叫做君山、老君山。

到了唐玄宗时(712—742),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府宅改作青羊观后,人们便将青羊之肆移称青羊宫,并作为老子升化处予以祭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张陵访道寻源易俗乡

东汉末年,张陵,即张道陵,客居蜀中时沿着老子的足迹,率其长孙张普来到青衣江边的易俗乡,传道布道,留下珍贵的《张道陵碑》。

张陵系道教的创立者,自封天师。他任江州令时,十分关注青衣江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他的足迹遍布仁寿、井研、彭山、洪雅,为井盐的开采做过许多工作。他在更为偏僻的盆地西沿山区,设立二十四个治所,传播五斗米道。他所提倡的一些原始互助的主张,至今仍在瓦屋山区流行。如山地笋棚内备有米、盐、柴、灶,过往的猎人、采药和进山路过者取用后,根据自身力量予以补充。《张道陵碑》生动地记录了张道陵携其孙张普在易俗乡传道的历史,与此同时人们还在附近巨石上绘制了“天师行道图”,用笔练粗犷,然而却透出一股凛然之气。现在瓦屋山区许多山地人家仍然供奉张天师画像和符箓,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

诸葛亮治水定洪州

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位道家思想很浓的政治家,主张“宁静致远”,一生研究《周易》用于行军布阵,其八阵图为其代表作,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为人们世世代代所称颂。

诸葛亮南征时来到青衣江边,见人们居住的江边坝子地势低洼,洪水一来就成了泽国,是个名副其实的“洪洲”。经过仔细考察,他叫人们浚疏河道,顺其自然引水归漕,并用竹笼装石砌堤,在几处缓流处留下“败阙”,洪水到了一定水位,即“穿浩”分洪而去,从此此地得以安宁。为了让后人遵其制,还绘制了石图,以“石钉”(即石笔)定之并将此处叫做“洪穿(川)”。这石笔和石图,遂成为洪州胜迹。当地人感诸葛亮之德,代代传颂:“石笔定洪州,此地并不忧;纵使天下乱,此地得安然;纵使天下旱,此地有半收。”

晋代葛洪,号抱朴子,是道教的一位重要人物。亦沿着老子、张陵的足迹到了瓦屋山结茅练丹,在柳江五凤山还有抱朴洞、看花台、老君观等遗迹。他还将汉代李阿修炼的故事收进其著作中。

释道合流与朝廷禁山

南宋淳熙年间,佛教传入瓦屋山,出现佛道相斥又相融的局面。西汉甘露年间修行的辟支道长(公元前50年—?)被佛门尊为辟支佛与道教相抗衡,因为辟支早张道陵(34—156)84年出生,并将瓦屋山称为辟支道场,至今山上有30多处×建筑遗址,绝大部分系唐宋时道家建筑。如三官祠、灵宫殿、龙神岗、太子坪、木皮殿、沉香殿、乔光殿、鸳鸯祠、会仙桥、盘龙岩等。

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张三丰,到瓦屋山苦修,创立“屋山派”,朱元璋与朱棣屡次派人寻觅,均避而不见,却与蜀王朱椿过从甚密,朝廷对他十分恼怒,表面上给他敕封了许多头衔,另一方面又断其退路,借妖名,将瓦屋山封禁,企图困死“屋山派”的传人。然而朝廷的封禁并未罅人们对瓦屋山的朝觐,著名的四川才子杨升庵在贬往云南充军时,偏不信邪,专门来游了瓦屋山,欣然题下“与造物游”四个大字。

清朝继续封山,人们谈“妖”色变,使一座与峨眉媲美的名山逐渐沉寂下来,然而每年的朝山会仍然如火如荼。嘉庆年间四川学政使著名诗人何绍基到瓦屋山考察时,写了许多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这座道教圣山的情况,完整地保存在《洪雅县志》中。

民国时,军阀割据,瓦屋山上的×建筑相继颓圮。建国初期,瓦屋山顶鸳鸯池畔的太极殿(俗称鸳鸯祠),是两屋楼的建筑,楼下祀四御,楼上供三清,由道人朱子清看护,不久朱道士还俗回到炳灵倒流溪老家。其余寄住的10多人也下山回家,太极殿最后也倒塌了。鸳鸯池南的沉香殿(俗称新庙),被洪雅林场辟为临时工房,供调查巡护之用,于1973年倒塌。

千载名山重展芳颜

1992年,我国林业进入转型期,全国建立了200多个国家森林公园。洪雅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发瓦屋山,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森林旅游的游憩场所。1993年5月林业部批准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管理处坚持边开发、边经营的方针,五年来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20000多平方米的建筑,以及上山的公路和旅游索道,开辟出象尔山庄、兰溪、双洞溪等18处景点,接待中外游人1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820万元,使瓦屋山名播海内外。

1997年9月下旬,台湾老庄学会考察团在成都参加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座谈会后,冒雨登上瓦屋山朝觐了鸳鸯池畔的老君雕像,确认该处系老君升天处,并建议重建道教天城八景宫。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研究后,决定恢复八景宫(太极殿),使这座道教圣山重现昔日风采,弘扬道家道法自然清修延寿的科学主张,使人们在回归自然中获得新的感受,为我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康乐作出新贡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