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成都道教概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成都道教发源地溯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德”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寿、飞身成仙为目的。

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汉顺帝(126~144)时,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所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三国志·张鲁传》),是为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活动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内的鹤鸣山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历来有大邑为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道教发祥地之称。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于蜀,其嗣张鲁再承父业,天师道的影响遂日渐浸漫于四川各地。在此×背景下,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张鲁割据政权被曹魏政权剿灭以后,天师道中心转向北方。虽然如此,成都地区的天师道发展仍很迅速,百姓官员“竟共事之”,以至于王浚为益州刺史,不得不对之严厉打击,“焚其传舍”,信道郡守“免官除名”(《华阳国志·大同志》)。西晋末年,虔信天师道的巴西賨民李特、李雄父子,率略阳、天水等六郡流民入蜀,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以“民奉之如神”(《太平御览》卷123)的青城山道士范长生为相,加号“天地太师”。范长生即以“国师”身份大张旗鼓地弘扬天师道,“人多事之”(《晋书·周抚传》),成都地区的天师道由是空前兴盛。至成汉政权败亡,其子范贲尤能凭其声名号召信徒,“有众一万”(《晋书。周抚传》),并被推尊为帝。直至宋初,传统天师道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仍有相当影响,有人“以鬼道惑人”,仍是“远近走集,争投货财”(范百禄《文同墓志》)。

至唐代,因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宗亲,得到李唐王朝的支持,道教在全国迅速发展。与此相应,成都地区的道教也有新的发展。经过南北清整改造的中原道教回传四川,改变了成都地区传统天师道的格局,形成高道辈出的局面。如赵昱、朱桃椎、王柯、罗公远、玉真公主、傅仙宗、孙思邈、徐佐卿、李班、杜光庭等高道,或隐修于青城山、平冈山,或寄身于成都附近的宫观,传说皆飞身成仙。其中,孙思邈援道入医,写成《千金方》传世,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医药学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药王”,影响至今。唐玄宗避难入蜀,大量召见道士,罗公远为其座上客,赵昱则被封为赤城王。唐僖宗避难入蜀,多次派道士和朝臣至玄中观(即今青羊宫)设灵宝道场、丈人观设周天大醮,对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影响亦大。

宋元之际,以炼养为主的新道派逐渐兴起,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派日趋衰落。至元,全真派在北方逐渐形成强大的教团,而旧有灵宝、上清诸派则被并于正一派,影响多在南方。源流所及,成都地区的道教仍以正一派为主。绵延至近,成都正一派道士大部分散居民间,分别隶属于“广成派”(广成坛)和“法言派”(法言坛),主要负责民间斋醮活动。

全真道虽在宋末已经传入成都地区,由于正一道在此根基深厚,并未形成很大影响。至龙门派传人陈清觉入蜀前,成都地区全真道影响一直很小,全真道士人数极微。陈清觉(1606~1705),号寒松、烟霞,湖北武昌人,为武当山太子坡龙门派第九代道士詹太林弟子。康熙八年(1669),陈清觉与道友张清湖、张清云、穆清风、张清夜、张清仕相偕入川,止杖于青城山天师洞。在对天师洞进行整饬后,陈清觉将教务付与张清湖,天师洞转为龙门派正嗣。与此同时,张清夜主持成都青羊宫、武侯祠,张清仕主持青城山文昌宫,成都地区道教渐成龙门派气象。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清觉入住成都青羊宫,得官员赵良壁支持,为建二仙庵,开堂接众,被康熙封为“碧洞真人”,因号其支派为“碧洞宗”。碧洞宗的传播,以青城山和二仙庵为中心,不仅成都地区,甚至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均有传承,其影响绵延至近,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受到遏制,宫观废圮,道士改行。尽管如此,据1949年统计,原市区仍有×41座,道士262人。至于“文革”,成都地区道教再受重创,许多宫观遭到破坏,道士大部份流散还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政策的全面落实,成都地区逐步恢复和开放了部分×,道士们得以安居乐业,开展正常的×活动。继1962年成都道教协会成立,都江堰(青城山)、新津、大邑、崇州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道教协会。截至现在,成都地区已开放了道教活动场所28处,有道士300余人。

纵观成都地区的道教历史与现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成都地区是道教创教开派的核心地区,张陵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着我国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陈清觉在此开全真龙门碧洞宗,标志着西南全真道的自成一体,在中国道教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页。第二,成都地区的道教历史特长,自张陵正式创立五斗米道,其道脉一直绵延不绝,在全国道教发展史上当是比较典型的地区。第三,清代以前,成都地区的道教一直以天师道(后为正一道)占据主流,因其特别重视斋醮法事,与民间社会联系紧密,对成都地方社会与文化影响很深。第四,从五斗米道到正一道再到全真道,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史可以被视为是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缩影,这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别的地区所难以替代的。在中国道教史上,成都地区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都作为一个古今闻名的文化之都,道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