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民俗史话—仙桥紫陌山史话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紫陌山,又名紫服山,海拔63.5米,是揭阳名山之一,在榕城仙桥境内,揭阳古八景之“紫陌春晴”便指该处胜景。《揭阳县志》(清·刘业勤编修,下同)称紫陌山为“笔架山”,其卷一之《山川》有这样的记载:“笔架山,浮屿内,距城南十里,四面无山,阜突起三峰,状如笔架,俗名紫陌山。”

紫陌山因为在古县城的南面,因而它实际也成了县衙的案山。古人崇尚地理,县衙的案山既然是一座“笔架”,加之“黄岐北峙,紫陌南矗,双溪环带邑治,攸域惟下,流之尚夷”,因而“形家谓宜增建浮图,以壮一方之胜”,不然的话“恐元气之不续”。

也就是说,县衙既有“笔架”,必然要有“笔”与之相配套方能增其形胜,镇聚灵气。明天启七年(1627),知县冯元飙与邑贤郭之奇、黄奇遇等倡议在渔湖龟山之上兴建涵元塔。崇祯十三年(1640),建成之后的涵元塔有如“笔题阊阖千牛斗”,“俨如椽笔卓城东”,揭阳也因之真正既有“笔”又有“架”,“笔”“架”相辉,揭邑随之人文鼎盛,英才辈出。首先在涵元塔倡建的次年即崇祯元年(1628),揭阳的郭之奇、黄奇遇、宋兆伦、辜朝荐(虽为海阳人,但在揭阳投考)便同榜考中进士,被誉为“戊辰四俊”,随后又有许国佐、罗万杰分别于崇祯四年和七年考取进士;建塔之后,揭阳更涌现了林德庸、郑大进、杨钟岳、许登庸、林德钦、陈诗正等一大批文才武将,他们或状元,或进士,或举人。黄奇遇在《涵元塔记》中称:“金轮着地,玉柱擎天,千秋万撰,揭岭钟祥,风俗人文,以淳以昌……”

紫陌山对于古揭阳县城的地理位置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它自古以来便被列为揭阳的名山之一便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紫陌山的美名还因为山上曾建有明代监察御史郑一初读书治学的书舍“紫坡台”而更加远扬。

郑一初(1476—1513)字朝朔,号紫坡,仙桥篮兜村人,官至监察御史。明宏治十八年(1505),郑一初考中进士,先任广西南宁知府,后因不愿与当时的阉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梓。明正德二年(1507),郑一初在紫陌山修筑书室,以其号取名“紫坡台”并自撰一联:“万卷讲皇王帝霸,格天事业属儒生;四时咏雪月风花,乐地情怀归隐士。”(联见《揭阳县志》)。归隐之后,郑一初便在此处潜心治学课徒。郑一初这种不畏权贵,不阿谀逢迎的品格为世人所推崇和景仰,此后世人言紫陌山必知紫坡台,言紫坡台必知有紫陌山。

继郑一初之后,他的次子郑大仑(1500—1553)于嘉靖元年(1522)考中举人,后在家继续父志于紫陌山课徒授业。在主持紫坡台的十一年间,郑大仑为揭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嘉靖七年(1528)考中举人,后官至陕西陇州府知府的仙桥山前村人陈宗虞、嘉靖十一年高中状元的林大钦、嘉靖十四年考中进士的郑一统(郑大仑族叔)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紫陌山的灵气和紫坡台的名气,因而揭阳这座象征文脉文气的笔架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郑一统有《题紫服山》诗咏之:“紫服山悬数仞高,河横玉带水淘淘;昔时骢马经过后,今看犹惊御史袍”。

今天,紫坡台虽早已湮没,但在紫陌山的南面,一座以“紫陌之阳”取名为“紫阳”的学校正传承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紫陌山,依然是揭阳一座秀丽而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山。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