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民俗—潮汕人做栀粿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端午时节,潮汕千家万户喜爱做栀粿美食的风俗世代相传,加工制作精细,配制方法考究,美食风味独特,且有助消化,增食欲之功。

栀粿的原料为糯米,古代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渍后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浆,配入捣碎栀子(民间通称枝子或黄枝)浸泡滤渣成为黄色药液,然后又再用铺姜碱液拌匀(铺姜是潮汕通称的青草药,晒干煅成炭末,浸水滤渣取液)时下因加工工序麻烦而难得,故常用碳酸氢钠(苏打粉)加入浓茶水与糯米浆(粿浆)搓匀盛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炉火蒸熟便成粽黄色晶莹润滑的香喷喷优质栀粿。主妇们喜用纱线牵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于白瓷盘上,用白砂糖蘸粘着美食,甜润爽口,凉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的喜爱。

古代潮人世传五月为“恶月”,此时阴气萌生,毒瘴猖獗,时疫流行。端午时令气候炎热,蚊蝇孽生,病邪袭人,在缺医少药的岁月古人采取“时节做时粿”的既美食又防时疫的科学加工制作粿食方法,以达到“时令防时病”的目的,故称得是时令的保健粿食。

现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清热泻火,除烦解郁,主治胃中热气,泻三焦火,除时疾热,去热毒风等功效。

潮汕人家端阳食栀粿,清热祛疫助消化,真是妙极,今日,端阳时节,市场街道粿品摊档也纷纷加工应市,满足市场供应。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