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千古第一村乐安流坑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全村有914户,4290人,是一座风貌古朴、遗存厚重、个性鲜明的大村落。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元年间(937-943)建村,宋代以董氏科第而勃兴,明代又以经营竹木商贸而再次繁荣,是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历史上,全村出文、武两状元,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御史,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可谓科举昌盛、官宦如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曰:"其处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五桂坊 "指的是为纪念宋仁宗景佑元年董氏一家五人同科进士而建的牌坊,实在是难得的殊荣。村中现存的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宅、文馆等不少纪念性文化建筑和书院学馆,数目众多的匾额楹联和家藏文物,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多彩多姿的乡土文化,不公再现了古代流坑的辉煌景象,而且通过有形有形、历史与遗存的有机交融,展现了一个僻在乡间的村庄千年变迁的详细过程,使流坑古村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 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的的漫 长 岁月里,该村一直是一个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他们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 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 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 "圆明园"。

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经过,形成了七横一竖八休街苍、族 人 按房派宗支分 巷居住、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 ,保存至仿,别具一格,堪称一 绝。村中 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 内自然村中 实为罕见。明代建筑怀德尝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大宾第等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左右相通,曲折多变,出入是门,既珠联壁合,又独立成章,给人形成院内有院 、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令人吧为观止。这些传统建筑,具有浓厚 的江西地方特色,代表了赣式民居实用、典雅、朴素、大方的典型 风格,是江西本域保存最完整的赣式古代民居 的代表。流坑村汗味,古香古色,土里土气,给人以美的享受。古杜从选址到建设,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交融。民居建筑讲 究对 称的形式美,各种建筑设施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情境美,建筑装饰、书画匾联、家藏 文物、傩舞面具包含的工 艺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和谐关系营造的时代美 ,古樟树、古建筑、古巷道、新行活交织的色彩美,文化遗址、建筑废墟衬托的沉落美,......。

1997年8月,国家文物局 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时,对流坑 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 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字:"千古第一 村"。不久,该村被特批为江西省 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有21处古建筑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流坑古村的文物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旅游开发工作也悄然起步。在认真搞好古村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村中开辟了十二个景点为 主要游览内容的半日游活动,办起了流坑文物陈列馆,推出了傩舞艺术表演、乌江漂流等旅游项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决了进村难的问题;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解决了通讯差的问题;开通了多条旅游专线客车;培训了一支基本能胜任目前工作的导游队伍;组织了旅游纪念品 、竹编工艺品、流坑 字画拓片、、霉豆腐、霉鱼、茶薪菇等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流坑古村的文物进保护和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

流坑,是古村文化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欢迎大家到千年古村流坑来观光旅游。

流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诚邀各界同仁来古村投资开发。

在新的世纪里,流坑这个千年古村将旧貌添新颜,再创新辉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