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达智桥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地标的印象

达智桥胡同最早称鞑子桥,后以谐音命名为达智桥。所谓鞑子,是旧时对蒙古人的蔑称,此地相传为以前蒙古军队驻扎练兵的场所。宣武门外,地处外城,是过去寻常百姓主要居住所在。
顺胡同向西走去,是著名的松筠庵,也就是杨椒山祠,祠堂的山门被改成了一个卖日杂用品的商铺。在祠堂西边,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小巷,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精美的古亭,那便是谏草亭。

流年的风景

松筠庵以前为杨椒山故居,清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祠堂供后人凭吊。
杨椒山生于1516年,保定容城人,此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容城县,他于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当年,鞑靼族来犯,京城被围,皇帝派咸宁侯仇鸾领兵抵抗,但仇鸾却主张退让妥协,遭到了坚决主张抵抗的杨椒山的强烈反对,后来,在仇鸾的诬告下,杨椒山被捕入狱,继而贬职。仇鸾死后,严嵩把持朝政,杨椒山冒死直言上书嘉靖皇帝,历数严嵩十大罪状,然而,由于皇帝对严嵩宠信有加,所以最终的结果却是以自己再次入狱告终,三年后,杨椒山被杀害于位于今天西四的西市刑场。
与松筠庵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1895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以康有为等应考举人为首的各地考生极为愤慨,他们集会抗议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4月30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千多名举人在谏草亭旁集会,众举人联名上书清帝。
由于封建社会进京参考实行的是公家车马递送的规制,“公车”二字便成为了进京应考举人的代称,所以,那次以举人发起的群体谏言便被称作“公车上书”。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