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湘浏河谷丘原的远古村落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长沙,湖南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长沙市现辖长沙、望城、测阳、宁乡4县(市)。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西、南、北分别与本省的娄底、株洲、湘潭、益阳、岳阳5市(地区)相邻,东与江西省豹铜鼓、宜春、萍乡3市(地区)交界;东西长233公里,南北宽90公里,面积 11825平方公里。境内高山挺拔、丘岗起伏,河川纵横、平原舒展,丰姿多采,景色迷人。

这是一个神奇、古老而美丽的地方。

翻开长沙地质史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那更遥远、漫长的时代,这里曾经历过“沧海变桑田”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几亿年来地质史上多次的地壳运动。

在距今6亿年的古生代以前,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海,长抄还沉睡在一个巨大的海槽之中。到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海水从湖南退去,长沙结束了海浸的历史,显露出她的山地、丘岗。又经过几千万年,发生了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长沙以北的“江南古陆”断陷,形成洞庭盆地;雪峰山和幕阜出被隔离,分峙于东、西两侧;南部的山岭升起,长沙的地质骨架初步形成。直到300—2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最后形成了与今天大致相仿的长沙地形地貌:东、西两端山地环绕,雄伟峻峭,中部渐趋低平;南部丘岗起伏,向北倾斜,逐渐平坦开阔。全省最大河流湘江由南而北,从中穿过,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靳江河等10多条河流分别自东、西两翼汇人湘江,构成繁密的树枝状水系。河流沿岸形成了诸多狭长的河谷平原。

在现代长沙地貌基本形成的时期,长沙地区的亚热带气候也逐渐形成,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暖。茂密的森林里,虎豹出没,猿猴嬉戏;繁茂的灌丛中,生活着野生的猪、牛、羊、猫、狗、兔……;稠密的江河湖沼,有各种各样的鱼类;沿水的河谷平原土质肥沃、松疏,植被丰厚。

温暖的气候、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人类在长沙的历史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

大约在距今15—20万年以前,长沙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进入旧石器时代。1991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湘江支流捞刀河流域的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一批打制石器。这个遗址处于一海拔65米的小山丘上,—面连山,三面开阔,距离捞刀河床仅1000米左右。出土的石器都是以河床砾石打制面成,典型的为尖状器和砍砸器。经专家鉴定,这些石器制作于中更新世纪晚期,相对年代为15—20万年前。自浏阳永安塘芦镇旧石器遗址发现之后,几年来,人们又在今天繁华热闹的长沙市区,多次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石器。

长沙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向我们展示出长沙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的生动情景。这时的长沙人过着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为了躲避滔滔的洪水和防御猛兽的侵袭,他们结成一个个原始群体,栖息在湘江流域沿河溪两岸的台地和山丘上。他们已学会了制造工具,从河边捡来坚硬的砾石块,经过摔打或锤中,做成一面锋利的尖状器和砍砸器,去采集野果、猎取野兽,从大自然获取食物。长沙的古人类就是以这一极其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渡过了漫长的年代,从而揭开了长沙历史的第一页。

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的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古人类在长沙的活动更为广泛,今长沙市区和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都发现了他们的遗迹。

距今大约7000年前的长沙县南说大塘遗址,是长沙新石器时代的最早代表。这个遗址处于湘江的一段河滩上,附近原有一处台地葫芦山和一片低洼地。1986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凿、石磷、石镰等,分别以燧石、页岩、卵石经过磨制和多次加工而成,类型分明,器型完整。其中,石凿多用长条状卵石将一端磨成刃口。石镰为横一字形,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出几道缺口以绑扎镰柄,刃部略有弧度。陶器分泥质陶、夹砂陶两类,有陶釜、碗、罐、盘等炊器、盛食器和盛水器,不少釜的底部还可以见到烟火熏饶的痕迹。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