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线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

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

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 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戏班,就连靠北山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有自己的线戏班子。期间,线戏艺人杜进虎,不仅创造出“三箱(厢)、二楼、金碗钗”等线戏的代表剧目,而且对线戏存在的语言卑俗、音调粗糙,衬字极多等弊病,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光绪二十年后,线戏出现了两大竞争班社。南社以北黑池村王玉润班为首,承袭了杜进虎的衣钵,以温文典雅的风格见长;北社以东清善村的颜喜牢班为代表,擅以热烈豪放的风格为观众所倾心,两社势均力敌,先后争雄四十年之久。除此,琴师王灌儿对线戏的胡琴作了改革,将木筒改为摈榔壳,发音更加浑厚、动听。

百余年来,线戏班社层出不穷。合阳有北黑池、东清善(东庄子)、灵村、坊镇、王村、知堡、路井、郭家坡等班,大荔、朝邑有雷村、寺子村、许庄、沙苑、两宜、西汉村等班,澄城有西观、赖茨、寺前、索罗等班。其中,杜进虎、王玉润的戏班被群众称为说戏“绝”、搭戏“绝”、提线“绝”、拉琴“绝”的“四绝班”。说戏名艺人除了杜进虎、王玉润外,还有王武汉(艺名六八儿)、党相斌、严相桂、张永娃、雷镇南、王孝前、李银选、魏天才、萧绪发等,搭戏的名家有昌印、群劳、赵平儿、辘辘把、起子、王福林、庆娃、行玉贵、假平儿、李七姓、王化南、王成娃等;提线的名家有暴牙、六六子、刘升庆、杨高郎、唐儿、赵北定、银子、赵谋儿、邵庚申、王忠绪等;拉胡琴的名家有挖柱、马蹩儿、卢禄儿、胡川儿、魏润生、雷青云、白卯生、郭怀庆等。其中辘辘把、起子、庆娃、福材、李七娃被誉为“搭戏六将”。王武汉既擅长于表演悲壮哀怨、慷慨激昂的冤仇戏;又能演艳丽欢快、幽默酣畅的“花柳戏”与文雅秀丽、缠绵柔和的“斯文戏”,艺人们称他为“全环把式”(精通各行技艺)。至今合阳大荔一带仍流传着“看了六八,不敢自夸”,“六八一张口,谁都不想走”,“六八儿对台——不赢不来”的佳话。他的戏班曾东到山西的荣、临漪、永济,西到三原、西安,南到商洛、汉中,北至榆林、三边等地区演出。

合阳线腔戏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本,现有存本的二百余本。通常演出的有“十二龙凤”、“十二鸳鸯”、“二十四卷(传)”、“七十二图”之说。最受欢迎的是“三箱(厢)”戏(《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戏(《谪仙楼》、《鸳鸯楼》)和“双钗”戏(《金琬钗》、《双凤钗》,也有的说是《金凤钗》),以及《蝴蝶杯》等。

线戏的唱腔为板腔变化体,具有说唱音乐的特点,分线偶调和乱弹调两大类。线偶调是线腔戏的本调,述说性强,板路分[慢板]、[二八板]、[小滚白]、[大滚白]、[箭板]等。唱词有五字、七字、十字和长短句(又称剁句子)之分。单句落、只重后半句,仍似两句。不论唱、白都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只用铮子轻轻伴随,掌握节奏,听起来十分清楚响亮。唱腔倚音滑音,行腔衬“嗳嗨”、“夹吭”等虚字,丑脚唱腔还常有“乃乖、乃乖、一乃乖”(合阳方言)的衬句。乱弹调深受同州梆子影响,具有慷慨激昂的特点,有[慢板)、[二八板]和[箭板]等板式,只用于生、净演唱。伴奏乐器除不用铮子、马锣外,其余和线偶调相同。线偶调和乱弹调因在调性上有着文静委婉和热烈喧闹的差别,所以过去很少混用,一个脚色更不能在同一段唱词中随意转入它调。线戏乐队设舞台左侧。文场主用大壳子皮弦胡,武场有马锣、铮子、截子等特有乐器。

线戏脚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皆有。武生讲究“纵眉子”,画成口朝上的八字形,十分别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线戏进入了舞台演出时期。1957年,由秦腔艺术工作者李新庆、赵三敏、侯振华等人,在合阳县剧团第一次将线腔搬上了大戏舞台。1959年10月,前往西安,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演出了新改编的传统剧《白汗衫》,轰动了西安剧坛。1960年,又招收了八十名学员,请线腔艺人萧绪发、白卯生为教师,举办了线腔艺术训练班,壮大了线戏的演出力量。出现了党来娃、曹恩贤、雷玉佩等一批新演员。1963年,艺术训练班和县秦腔剧团合并,成立了渭南地区线腔剧团,排演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戏,如《钟鼓计》,并创作演出了《归队》,《我想错了》和《银花怒放》等现代戏。

线戏音乐也有了很大改进,线偶调和乱弹调开始转调互用,增强和丰富了线戏的唱腔表现力。皮弦胡的琴弦改用中音提琴的二三弦,琴弓的竹板改为竹杆,而且由短变长,拉出来的曲调柔和优美,增强了音乐美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