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跳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跳跳”,又称“跳戏”、“跳杂戏”,流传于合阳县行家庄、莘里、北点仁、南义庄等地。其中以行家庄的表演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
跳跳即主要以动作表现人物故事的戏,据现存跳戏表演的内容、程式、风格、特点分析,它仍保存着我国宋元锣鼓杂剧的某些遗风。戏剧史论研究工作者认为,跳戏形式奇特,风韵古朴,是研究中国宋元锣鼓杂剧的珍贵史料。有民族戏曲活化石之称。
跳跳的表演剧目很丰富,据已搜集到的手抄本就有八十五个,其中以反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传》等说部的故事内容为主。跳戏表演时,演员在锣鼓和唢呐伴奏中跳上场,表演一段舞蹈后,说韵白自报家门,再开始演正戏。表演时演员只说,不唱,只用对白和舞蹈表现情节内容,乐器伴奏有大鼓、大镲、大锣,外加两支唢呐。锣鼓点节奏简单,鼓谱有[滚折子]、[武鼓)、[文鼓]、[墩鼓]等。唢呐曲旋律古朴,音韵嘹亮奔放,通过上下旬的反复吹奏,烘托了表演的情绪气氛。
跳跳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广场跳”,又称“哑吧跳”。多于每年正月初五之后,由社火头组织村中男女老少分别扮演天官、钟馗、小鬼、春官等人物,在广场即兴表演。清末民初广场表演时,有的还戴着面具,并不时的呼喊着“傩傩”之音,广场跳有时多达近百人参加,规模很大,场面也颇为壮观,是当地群众禳疫祈福、预祝丰年的一种民间社祀活动,具有古老的民间傩祭习俗痕迹。正月十五左右,跳跳多进行舞台演出,又称“上台跳”。过去常在戏楼两侧悬挂丈余长的彩色旌旗,上边书有“出疫子郊”、“以禳喜色”八个大字,也有悬挂绣有朱雀、玄武等图案的彩色旌旗,乡人称其为“腾腾神旗”。这些装饰显示出跳跳表演具有古老习俗的一些遗风。
舞台上演出跳跳时,先由一人画丑相扮“春官”上场,向观众致辞、贺喜,即兴编演,甚至将今天要演的剧月和演员阵容都一一向观众介绍,插科打诨,妙趣横生。类似古代杂剧末开场一样。有时在春官登场后,还接着演一折《天官赐福》或《灵官打台》、《魁星点斗》等,俗称“酬神戏”。以求神灵保佑,迎吉祥、送瘟神、生贵子、兆丰年、祛除不祥。春官下场后,先演一折武戏,如《三战吕布》、《武松打店》等,再接演大本戏。
跳跳表演中有许多具有舞蹈性的动作和舞段。它既不同于古典戏曲中的程式表演,也不象一般的民间舞蹈,而是根据不同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以及所表演的故事内容,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动律和有固定套路的舞段。特别是双膝与双臂的闪动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色。舞段分为“生角上势”、“净角上势”、“旦角上势”、“丑角上势”、“杂角上势”,以及扮演猴相的“猴势”。下面我们对不同角色的固定舞段进行了记录、整理,以便为进一步探讨民间戏曲与民间舞蹈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的资料。
关于跳跳的流传发展,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05~1487年)当时的合阳知县,曾征集民间的跳跳,但因遭禁过久,遗失诸宫本词,只能借助动作表演,遂有河西哑跳之称。清乾隆年间合阳莘里村许莲塘许秉简兄弟,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戏场,装生抹旦与群众同台演出跳戏。另有一位名叫安钖侯的翰林曾写过一首诗,称赞当时的跳戏表演:“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锣鼓传呵护,时合庆丰年。”道光、咸丰年间,合阳各地曾有跳戏班社三十多家,活跃于黄河沿岸。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村社不安,祸及跳戏,日趋衰落,仅合阳东乡村尚能演出。
1948年合阳解放后,行家庄群众曾演出跳戏《火焰山》慰问解放军。1957年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出了《收红孩》。1978年恢复了《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传统剧目,1982年又演出了《收渔税》、《燕青卖线》,1984年行家庄与莘里村联合演出了《打瓜园》、《战盘河》、《鸾凤桥》等,使这一民间古老的跳跳又得以复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