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扑蛾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扑蛾”流传于富平县觅子乡一带。“蛾”为当地方言,意指白色蝴蝶,因而“扑蛾”即“扑蝴蝶”。
扑蛾具有抒情优美的特色。表演时,放蛾者扮穿大襟道袍的老汉,头扎白巾(结系在前),束黄布腰带、白色长裤、黑布鞋,双手指逢中各夹着十数根竹篾(两手共约七十根),每根竹篾顶端各扎一个用白麻纸制作的小飞蛾,大小约0.5厘米,双手不停的抖动。扑蛾姑娘为女青年,头梳双髻,身穿中式大襟彩服,系黑色短围腰,披彩红色斗篷。另有一小顽童,头扎踺子发、穿白色中式对襟彩服、扎红绸腰带,外套黑马夹,脸画白豆腐块。在打击乐声中,放蛾者随着节奏变化不停地用手腕轻轻的抖动竹篾,使白蛾上下颤动飞舞。时而双手左右平伸,时而交叉于胸前,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上,一会儿集中,一会儿分开,犹如一群白蛾在花丛中上下飞舞。扑蛾姑娘与顽童手持彩扇追撵扑捉白蛾,表现出一派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景象。
三位演员的表演要求配合默契,动作和谐,情绪欢乐。放蛾者突出手中竹篾的连续抖动,以达到引逗作用。扑蛾姑娘与顽童在不停追扑过程中要具有天真活泼,嬉戏逗闹的诙谐情趣。顽童要有种憨厚纯朴的性格,姑娘要突出聪慧美丽的形象。晚间表演时,由于观众看不清竹篾,只见无数白色小蛾在空中上下翻飞,让人们感到更为真实和优美。
扑蛾用打击乐伴奏,乐器配置有大鼓(领奏),大锣、大铙、京镲、有时有手锣等配合。节奏欢快、情绪活泼。并根据舞蹈情绪有轻、重、缓、急变化,以烘托整个舞蹈表演的意境和气氛。
扑蛾流传已久,是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社火节目,相传最早源于唐代盛行的“二月蝴蝶会”。传说当年唐明皇每逢农历二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群蝶蹁跹起舞之时,便偕嫔妃宫娥来到富平行宫郊野赏花扑蝶,观赏大好春光。以后便形成了蝴蝶会习俗。另一传说,古时关中有游春踏青的习惯。每逢春暖花开,草绿花艳之时,少男少女踏青遨游,追逐嬉耍,春心萌动,互倾爱慕之情。扑蛾就再现了这种古朴的乡俗活动。建国后,扑蛾曾多次参加省、地、县民间艺术会演,受到了奖励。至今,仍是当地每年春节闹社火时颇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民间舞蹈之一。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