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勾灯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勾灯”又称“十二莲灯”,流传于榆林地区靖边县的镇靖、青阳岔、东坑、红柳沟等地。
表演时,舞者在伞头的率领下,双平各掫一盏灯,边歌边舞边跑队形。灯具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都用柳条编架,上糊彩纸,内点蜡烛。常见的有“五谷灯”、“六畜灯”、“龙灯”、“凤灯”、“莲花灯”,以及“十二属相灯”等。但最简便易行和普遍采用的,则是将农村用的土碗,装满沙子,将一把香蘸上食用油,插在碗中点燃应用。
表演前,先在场内栽起十二根一米多高的木杆,每根杆顶挂一盏小灯,或放盏碗灯(也有放在地上的)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另有二十四名舞者双手各持一盏灯,象征二十四节气,在伞头的率领下进场围灯跑转,载歌载舞。往往从第一盏灯下唱到十二盏,“正阳宫里一盏灯,双喜临门两盏灯,三阳开泰三盏灯,四季发财四盏灯……”。唱完十二盏灯后,再从第十二盏灯唱回到第一盏灯,俗称“倒勾”,又称“双勾灯”。另外还有“单勾灯”的表演形式,即由十二人右手端碗灯站在场中代替灯杆,另有二十四人双手各持一碗灯在伞头的带领下进行围灯表演,只从第一盏灯唱至第十二盏灯就结束。不论“双勾”、“单勾”,均在每个灯杆(或用人执灯)两侧,各站一名舞者进行围灯表演。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伞头演唱当地民歌、小调,众舞者接唱每段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歌词内容多歌颂一年四季中十二个月的大自然景象和农时节令及劳动生产,如“正月里来是新春,二月里来龙抬头,三月里来桃花开,四月里来四月八,五月里来端阳节……”。此外,也有祝贺新春、拜年的吉利词和歌颂十二属相的。以十二属相为内容时,要以本年的属相作头灯,跟在伞头身后率众灯手表演。
勾灯以陕北秧歌的舞步为主,常用的有“十字摆灯步”、“跑灯步”、“游灯步”等。要求步履轻盈、飘逸,手执灯随着节奏变换各种姿态和造型。碗灯熠熠,犹如黑夜里游巡的一条灯龙。表演者大都穿秧歌服。过去皆为男子表演,四十年代后增添了女子,或全由女性表演。
勾灯属正月十五晚的一种耍灯形式,当地俗称“闹灯彩”或称“游灯谜会”。白天大家闹秧歌,夜晚就集中广场耍勾灯。
清光绪《靖边县·志风俗》记有“春日,乡民们遍张灯火,游街闹市,意除灾瘟。”说明勾灯和闹秧歌类似,皆有祈求神灵护佑保平安,祝愿风调雨顺,消灾免祸的内涵。正像歌词所唱:“头一盏灯红又红,二一盏灯灯更明,灯又红来灯又明,瘟灾瘟难全带空。”群众习惯也说:“勾勾灯、了百病;观了灯、一年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