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西夏人物—智谋过人的种世衡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种世衡(公元985-1045年),字仲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守边名将,为官一生,清廉正直,关心人民疾苦。戍边期间,积谷筑城,抚练士卒,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范仲淹誉之为“国之劳臣也”,宋仁宗也称赞说:“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悬赏掘井

  西夏军队频频挥军延州,宋军连续失利,延州到处是断壁残垣、焚烧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也是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当时朝廷大臣以为这是堡垒屏障设置太多,兵力过于分散所致,命令放弃这些堡垒屏障。种世衡根据西夏兵侵扰的区域、路线上书建言:一味采取退避政策会使西夏兵卒更猖狂地对百姓进行残害掠抢,应当在延安东北100公里的宽州废墟上重建新的屏障,以便占据敌军入侵的要道。他认为这样做有三利:对左有利于护运由河东运来的军粮,保证粮道畅通;对右巩固延安防务,有利于稳定延安的局势;对北有利于谋划夺取被西夏侵占的银州、夏州一带。朝廷肯定了他的意见,并命他监督经办此事。

  在修城的过程中,西夏认为城址地处要害,屡次派兵争夺。种世衡以惊人的胆略和勇气,与西夏血战数月,一边作战,一边筑城,该城边战边修很快完工。但该城虽然地势险要,城内却没有水源,多数人认为此处人畜无水饮用难以坚守,迟早会变成一座弃城。但种世衡力排众议,命令军士和工匠就地掘井。但凿地深达150尺,仍然无水,却碰到了坚石层,工匠个个摇头向种世衡拱手报告说:“这里不可能掘出泉水来,实在是凿不动,再挖也不可能打出井来了。”种世衡坚定地说:“穿过石头再往下,难道就没有泉水吗?你们将石头弄成碎屑挖出来,凡挖出来一畚箕石屑,就奖赏你们一百文!”工匠们一听,不觉精神抖擞,在种世衡的指挥下继续奋力深挖,结果穿过几重石层后,果然有十分充盈的泉水奔涌而出,甘美的泉水喷射不息、用而不减,众人欢喜雀跃,欢呼称神。用这种方法工匠们一鼓作气,又在城里挖了好几口这样的深井,“兵民马牛皆大足”,彻底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稳定了军心、民心,使该城成为陕西守边的要塞。因此城筑至山脚处,两山夹水为涧,涧水青青,河流两岸岩石色青,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

用银作靶

  宽州(今陕西延安东北)靠近边境,城里守备的军力十分薄弱,粮草又缺乏,经常受到西夏侵扰,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竟想迁居南山 (秦岭)躲避。种世衡镇守宽州时,为了增加边防力量、培养边境居民的尚武精神,决定教他们练习射箭。可是当地百姓没有兴趣,有的连看都懒得看。为激励当地百姓练习射箭,种世衡想出一个很怪的办法:用白花花的银子当箭靶!并规定:谁射中了,这银子就归谁。写有这项规定的公文,贴满了宽州城乡的大小街巷。

  老百姓看完文书,议论纷纷:“出了娘胎,也没听过这号新鲜事啊!”大伙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天试射,宽州军营大操场内,挟弓带箭前来参加者如潮如云,不少×、道人、妇女都踊跃前来射箭。一天下来,种世衡没有食言,将银靶奖给了射中者。这样一开场,宽州百姓争相练习射箭。大家技巧越来越高,射中的人越来越多。种世衡灵机一动,他在银箭靶轻重不变的前提下又把银靶的面积缩小、厚度加大,这么一个小小改动,射中的难度加大了,人们的射击技巧和准确度也相应得到很大的提高。每次比赛射箭,都成了宽州最热闹的日子。

  看着大伙儿练射箭技艺的热情高涨,种世衡又作出了一项新规定:官府每年都要征集民工服徭役,人们常常因为分配的徭役轻重而争吵不休,种世衡也用比赛射箭作定夺,射中的人可以减免徭役或优先选择分配轻活;有些人犯了过失也要射箭,射中者可以减轻处罪,有的甚至免罪释放。

  自从种世衡这个做法推广后,宽州百姓人人都会射箭,而且神箭手比比皆是,战斗力之强跃居整个延州第一,在以后抵御西夏入侵的日子里,这儿的男女老少大显神威,射得西夏人心惊胆战,不敢进犯,终于使宽州成为延州北面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不失信于羌人

  种世衡为环州(今甘肃环县)知州时,了解到一些羌族部落暗中勾结西夏进攻宋朝,前任官员都无法安抚他们。他不以天朝大国人自居,对羌人等少数民族优礼相待,他深入到羌族内部,宣抚朝廷恩意,慰劳中常自解佩带之宝刀或器物赠给羌族部落首领,对于羌人中能及时反映边境敌情者,种世衡经常宴请他们,对于提出有价值意见的羌人,他常取座中金器奖励他们。

  在他的辖区内,有一位叫奴讹的牛家族羌族酋长,性情孤傲、刚强正直,不屈服于任何人,但他很讲义气、守信用,他不愿归顺宋朝,从没有到郡城拜会过地方任何长官,宋廷官员来巡视,他也总是避而不见。但他听说过种世衡战功赫赫的威名,在种世衡刚上任后破例参加了迎接种世衡的仪式。种世衡深知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的重要性,因而主动与奴讹交谈,并约定次日早晨去部族拜访。谁知,天公不作美,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地上的积雪厚达三尺,足以没过两膝,而到羌族部落又必须行走在非常危险的偏僻山沟,其部下再三劝诫种世衡:这个羌人凶诈多端,且地形险峻、冰雪险恶,万不能去。但种世衡为了不失信于羌人,坚持冒险踏雪上山。奴讹原来就料定汉族大官平日养尊处优,不会到他部族中慰劳,所以根本没把种世衡来访当一回事,加上看到漫天大雪的恶劣天气,更加坚信种世衡绝不会来,所以他坦然地睡在帐中没有起来。当种世衡一行披着一身雪花风尘仆仆来到羌族部落时,奴讹毫无思想准备,直到种世衡开玩笑地用脚踢他起床时才如梦方醒。于是奴讹率领全部落人归降了宋朝。

  苏慕恩的部落是整个羌人中最强大的一支。一天晚上,种世衡与苏慕恩在种世衡的营帐中共同饮酒,并叫出一个很美丽的侍女为他俩斟酒、劝酒。席间,种世衡起身进屋有点事,苏慕恩就趁机调戏那个侍女。正在他得意忘形之际,种世衡突然从里面出来,苏慕恩十分惭愧,忙向种世衡请罪。种世衡见状,当即同意将那侍女送给了苏慕恩。苏慕恩对种世衡的宽宏大量感谢不尽,连连行了三个大礼。从那以后,种世衡得慕恩死力相助,凡是其他部落中有怀二心的逆臣,种世衡就派苏慕恩前去讨伐,每次都大胜而归。

  正因为种世衡能以心交心、一诺千金的行动,很快消除羌人认为“汉官不能布恩信”的成见,于是都归服了朝廷,不愿再有二心。每当西夏军准备进攻,羌民都提前通报,使宋军提前做好准备,甚至担任向导,出兵助战。为了团结羌人对付侵扰的西夏,种世衡又教育境内各少数民族“各置烽火”,有西夏侵扰,就“举烽相告”,共同出击,以守卫边境。西夏得知环州之地“烽火相望,无日不备”,因而也不敢再打环州的主意了。由于种世衡与羌民和睦相处,受到了境内羌族人的信任和爱戴,种世衡去世之后,地方羌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送终之日羌族酋长连续数日祭于灵柩前。

计擒党项首领

  北宋宋宝元年间,党项人屡次兴兵侵犯边境,而其中明珠族的首领骁勇强悍,最令官军头痛,成为边塞危害最大的忧患。种世衡想擒服他,但又不认识,听说他酷爱击鼓就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打造了一面马背上用的战鼓,周围镶银装饰,看上去闪闪发光、极其华丽。然后,暗中派人装扮成商人把这面鼓卖进明珠族中。接着种世衡就挑选好几百名精壮善战的勇士,叮嘱他们说:“只要见到一个背着银鼓的人,你们就把他活捉回来。”有一天,明珠族首领果然背着那面银鼓出了营帐,于是宋军马上冲上去把他捉住了。

苦肉计取敌情

  种世衡率军驻守清涧城时,一次因为一点过失,他怒责手下的一员番将(少数民族将领),并施以杖背(用扳子打脊背)的重刑,许多下属愤愤不平,一致为这员蕃将求情,但未能得到种世衡的宽免。这员番将无端被罚,受刑以后就逃奔了西夏元昊。元昊见他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是伤,不仅没有半点疑心而且非常信任和倚重他,后来,他竟能随便出入西夏管理国家军事机密的官署——枢密院,于是,元昊的征战筹谋无不被种世衡所掌握。经过一年多时间,掌握了西夏大量军事机密的这员番将,又逃回到种世衡身边,这时众人才明白种世衡杖责番将是为战胜西夏索取敌情而巧施的苦肉计。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