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精品文化—轩辕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清水轩辕谷地处县城东七十华里的山门镇白河村三皇沟。这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风水宝地。据诸多文献史料记载和推算,黄帝出生至今约有将近4700年的历史。相传远古时期清水轩辕谷依秦岭接关山,峡谷两岸峰峦叠嶂、森林密布、古木参天、野草丰茂。谷底有三条细流汇集而成轩辕溪。在轩辕溪头两流交汇处正中,靠南朝北坐落着绿树葱浓端妆秀美的轩辕丘。在轩辕丘东侧半山腰生长着一棵枝杆特别高大的参天古松,树下悬卧一块方正有形的巨石,石长7尺,宽3尺,高1米多,石面平正,它就是轩辕石(台),也称轩辕“睡石”。从轩辕石再往北的山脚下有一块高台地,台地周围古树林立,中间曾有黄帝诞生时其母附宝居住过的茅草屋(当时的地窝、地坑)。在茅草屋附近,还曾有龙潭,据传说当时的古龙潭水清如镜,水深如洞,潭中有龙。龙潭周围林草丰茂,潭水中常年倒影着轩辕谷秀美迷人的山水画面。据史料记载,轩辕黄帝处处以龙为神灵,龙是黄帝氏族的徽号。因此,古龙潭正就是黄帝奉龙的最好栖息地。追溯轩辕谷数千年的地貌史,可以看出此地虽有其非常特殊的风水地脉,但就当时的氏族社会状况,决定着生存在这里的先民们其生活简陋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加之深谷密林中气候阴湿寒冷,以及兽类出没活动,对人类生存和生活造成的极大不利影响。相传黄帝3岁时就随母走出深谷,迁居到今清水县城以北向阳山坡轩口窑村头的两口旧窑洞——轩辕窑(民间惯称轩口窑,即黄帝母子两口人栖居之窑)里面生活。

    自从黄帝离开轩辕谷后,当地人们对黄帝的留恋和奠念之心世代接传。因此,在历经若干朝代的历史沧桑以后,轩辕谷及周围的人们就自发在轩辕丘下的台地上创建起了古上邽最早的黄帝庙——三皇庙。

    至今,在清水轩辕谷及县境内保留下来的有关黄帝出生前后的古遗存有轩辕丘,轩辕溪,轩辕石(台),轩辕坑遗迹(小凹地),当地群众称此地为轩王台子。台地周围现存有直径1米多的千年古橡树和古山梨树5棵,树下有古石臼一蹲。还有古龙潭遗迹(小湿地),古三皇庙遗迹(现场有古老石虎一蹲),以及县城北郊的轩辕窑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场树有“轩辕窑”和“轩口窑”石碑两通。在永清堡下有现存三皇庙一处。除此之外,以古龙潭为中心,在我县及周边县区接壤处的近百华里范围内,至今保留和沿用的“龙”字地名有元龙镇、盘龙铺、九龙梁、龙山镇、龙口峪、廻龙山等;寺观寺庙有龙头观、龙潭寺、卧龙寺、青龙寺、玉龙寺、蛟龙寺、龙泉寺、龙严寺、龙缠寺、龙山庙等,而龙王庙更是遍布全县各地的大多数村庄。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印证了轩辕故里清水不仅是黄帝诞生的地方,是龙的故乡,而且也是黄帝氏族及其古老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龙文化和龙的传人的发祥地。

    轩辕黄帝是华夏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缔造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及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永远载入中国史册,而且永世不衰地被后人传承和弘扬。轩辕黄帝是13亿中华炎黄子孙非常崇敬的人文始祖。特别由于他根系清水,所以轩辕谷村民和勤劳朴实的30万清水人民世世代代对黄帝心怀极为深厚的血肉感情。清水人民尊崇、敬仰和衷心追念黄帝的自发行动万代相传,从未间断过,清水三皇庙就是最好的历史鉴证。
    相传清水三皇庙曾于汉代以前始建清水轩辕谷。据说初建的三皇庙构造简陋,庙内设有伏羲、炎帝和黄帝的神像牌。它是当地群众纪念和祭拜黄帝的最好场所。后经多次改修和重建,并增建了戏台。此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渐进提高,祭黄活动在清水广大人民群众中越传越广,越传越深。也引起了古上邽及清水诸多朝廷县令的重视和支持。为方便和满足更多的人民群众祭拜黄帝和弘扬黄帝功德,经当时(具体年代难考)县令及主管人士精心选址,曾将轩辕谷三皇庙迁建于县城东南郊的窑庄沟口。据考究庙址在今窑庄沟口(现为住户刘承宗和刘万祥宅院)东干河西侧河堤边。窑庄村南现有三皇塬。 
    据91岁高龄的靳朋年老人讲,此处三皇庙附近还曾建有一座山西会馆,它是当时在清水县城经商的山西商人自发捐资修建而用于定期聚会的专用场馆。为什么这次迁建未将庙址定在城内或距城中心更近的地方?经考究一是窑庄村正是南部两股小流域的出水汇合处,其中向西南伸进的一股流域出水,南起清水县城南部主山脉——笔架山,而北接城北红崖观脚下汇入牛头河,形成了窑庄村独特的自然(风水)地理优势。清水名人段会宗曾出生于窑庄沟;二是“窑”字相关,黄帝曾随母生活于轩辕窑,而当时窑庄沟村民也全部居住在村西崖下的窑洞里(至今破旧窑洞全部在存)。《清水县志》(民国版)序三中有“赵充国、李虎、段会宗诸将军文德武功彪炳史册,诞生轩辕之故窑……”的记载。据此清水三皇庙迁建这里,最能体现黄帝与民根基相连的纪念意义。此处三皇建成后也曾经历了数百年的香火奉祀和历史变迁。之后,据《县志》(民国版)记载,清水三皇庙又于清乾隆2年从窑庄沟第三次迁建于县城西南角永清堡下(现黄根堂宅院)。该处三皇庙规模较大,庙宇建筑结构质量较前有很大提高。庙内设施比较辉宏注目,院内栽植有若干古柏及花木,庙门前树立着“轩辕故里”石碑。庙院背靠永清堡(后有三皇庙塬),面向连片集居的广大民众,东临云台观,西近“清泉烟柳”,常年香火旺盛,可谓神杰地灵。此三皇庙曾于光绪31年重修,民国25年被驻军49师拆毁。后不久,群众又自发重建,至“文革”期间遭毁。据说寺庙被毁之后,周围群众继续在四时八节和年关节头来庙基四围墙下烧香祭祀者为数不少。十年浩劫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原有庙基已作别用的情况下,周围群众仍自发行动,又于70年代后期择址于原庙址东墙外几米处再次建起了现存三皇庙。

    岁月如梭,人间巨变。巍巍永清堡永远象征着黄帝为人类文明做出伟远贡献的高明和高大形象。涓涓清泉水,世世代代传颂着黄帝亲民爱民的先帝风范。30万清水人民尊拜、敬仰轩辕黄帝的赤子之情,尤如清泉流水,源远流长,永世不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