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艺术文化—兰州鼓子何时唱出一片天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听到过兰州鼓子音乐的人,大都会被它古朴雅致的旋律所吸引,在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兰州鼓子占有一席之地。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传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活跃在兰州各县区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兰州五泉山、隍庙等处经常能看见唱鼓子的情景。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100多种,传统的鼓子词已多达1000多个段子,其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民间流传极广。

  现为兰州戏曲剧院创研室主任的肖振东,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喜欢鼓子,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跟着老人们学习兰州鼓子,他的叔伯兄长肖振仁当时在兰州鼓子界名声显赫。肖振东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专业文艺团体工作,陆续创作了一些兰州鼓子新作品,其代表作有《送女出征》(与人合作),曾获文化部、中国曲协音乐作曲三等奖;《蝶恋花》获兰州市第三届金城文艺奖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着手进行兰州鼓子音乐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期间他还结识并逐字逐句记录了兰州鼓子界前辈段树堂老先生所唱一些面临失传的曲调。他告诉记者:“对于兰州鼓子的发展及渊源问题,历史上的有关记载和论证也是不少的。在本世纪初,甘肃学者慕少堂最早提出兰州鼓子始创于北宋,他认为,据《四库全书》记载:宋安定君王赵德麟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鼓子词以鼓为名,兰州鼓词俗化为鼓子,其曲牌尔雅而多繁声,以一个独唱,犹有南曲余响;有人认为兰州鼓子可能由小元曲变革而来;还有人认为兰州鼓子最早出自故都,由北京八角鼓子繁衍而生等等。有这么多的版本,但到底以哪个立论为准,还有待学者继续研究和探索。”看法尽管不一样,但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兰州鼓子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我省独有的民间曲艺形式,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曲艺遗产。

  但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肖振东介绍:“兰州鼓子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学唱需花费很长时间,要经常性地跟着唱,跟着学,才能掌握。鼓子戏不像秦腔、京剧等普及面比较广,它的演唱一般是一个家族,或几个人一起娱乐,因此,它的流传范围不是太广。另外,兰州鼓子唱时用的是兰州地方语,很多外来人员都听不懂,也就极大地影响了兰州鼓子的对外推广。”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市戏校曾办过一个兰州鼓子培训班,专门请一些老艺人教兰州鼓子,培养出了一些鼓子新人,还排出了《三难新郎》《一文钱》《拷红》等小戏,受到过好评。后来,兰州市戏校撤销,鼓子训练班也就不存在了。现市区主要在安宁区达家庄,马滩、五一山社区、彭家坪镇郑家庄村等处,还有一些“好家”经常聚在一起过一把鼓子瘾。

  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为鼓子艺人创造了一些登台演唱的机会,如一年一度的桃花会,街道及村社的各种庆典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州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主办的亚太地区民间音乐会,兰州市群艺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黄河风情周上,都专门演唱了兰州鼓子。肖振东说:“尽管人们一直在为兰州鼓子做着很多努力,但是,兰州鼓子艺人们的演唱活动仍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简陋的境地,人员青黄不接,现在比较活跃的艺人绝大多数都已六七十岁,每次举办活动大都是由艺人和爱好者自筹资金,因为没有专门的场所,现在的几个活动场所都是‘好家’们自发组织的。如果有一定的投入,如配备一些乐器、录音设施,集中固定的演出场所等,这些对鼓子的挖掘和传承是很有帮助的。”

  如何更好地做好兰州鼓子的传承和保护,肖振东认为,首先要解决继承的问题,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将老艺人的东西保留下来。特别是有些曲调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海调”“平调”“赋腔”等。因此,继承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其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不能一阵风,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如像以前一样开办鼓子训练班,吸引年轻人进来,专业团体搞专题性的表演等,这样才能扩大鼓子的影响及普及面。

  多年来,肖振东经常深入到鼓子“好家”中间,将老艺人的各种曲牌、调门录成磁带,然后再跟着磁带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记成曲谱,再找老艺人核对谱子和唱词。20多年来,他记录的曲谱有40万字左右,唱词有20多万字。去年,根据省话剧院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老柿子树》就用了许多由肖振东创作的兰州鼓子曲调。他说:“继承和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排一些节奏明快,让观众能坐得住听下去的段子,乐队的编配上更专业化一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观众到剧场中欣赏鼓子。鼓子能够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有价值、有极强生命力的。兰州鼓子凝聚着无数艺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兰州鼓子人的职责。”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