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伏羲文化—羲皇故都—抚摸千年城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湖碧水千年故事

这天是入冬以来少有的好天气,日出雾散,阳光普照。记者从淮阳县城沿湖东行,放眼万亩城湖,真的是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在东关湖边,记者见到几位老人正在路边扎堆晒太阳,就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谁知一问年龄,他们都是80多岁的高寿,看上去身体还是那么硬朗。一位姓张的老人比较健谈:“我们几辈人都在这湖边儿住,这里空气好,又没污染,这水有灵气呀!我们村活到八九十岁的多得很。”“这湖从啥时候开始有的?”记者问。“打从我记事起,我就下湖捉鱼摸虾。”“有人祖伏羲的时候就有这湖啦?”“这说不准,反正得有好几千年了……”老人们七嘴八舌。

是的,世世代代,岁岁年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守住城湖,守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湖水,守住一湖美丽而丰富的传说,就心满意足了。

相传,6400多年前,伏羲氏率部族沿黄河东下,经陕西、山西,来到宛丘这个地方。他发现宛丘西侧有大片湖水,湖里薄荷葱茏,鱼虾繁多,水鸟飞鸣,就在这里定居建都。水是肌肤,水是血脉。我们的祖先踏水而来,临水而居,才得以繁衍生息。如今其长眠之地———太昊陵,已成为古城的骄傲。

据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记载,宋时城廓内有小湖3个,位于城南的叫南坛湖,位于城西北的叫柳湖,位于城北的叫北关湖,范围均小,且互不相通,旱时干涸。宋代苏轼寄陈时,曾吟《宛丘二咏》,并附言“宛丘城西柳湖,累年无水……去秋雨雪相仍,湖中春水忽生数尺。”从宋至今只有千年,何以形成偌大湖面?经考证其原因有二:

一因防黄水泛滥浸城,屡次筑堤所致。据旧志记载,宋至民国黄河决口南泛及县境达57次,每次州、府皆大力修筑护城堤,防止黄水入廓。宋天圣年间(1023年至1031年),陈州兵马监督张孜筑堤袁家曲捍水。李世衡知陈州时,筑大堤以防水患,逐渐形成了护城堤轮廓。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11月,河决王村,泛及境,护城堤外,受黄水淤积。明洪武八年(1375年),河决开封大黄寺堤,蔡河壅塞,漕运不通,知州李子义率民筑堤御之。明隆庆二年(1568年)兵备道傅林命文武官修护城堤。堤外地面则因屡受黄泛泥沙淤积而层层升高,形成外高内低,积水成塘,塘连而成湖。据地质探测,护城大堤复加20层左右,堤外淤土,层次分明,厚度在3米左右。1956年修建北关蔡河桥时,发现桥基西北角距地面3米以下,有一拱券桥洞,考证为古蔡河桥,埋深与堤外黄泛淤层相吻合,堤外若除去淤积层,湖底将与原地面似平。

二因屡次修筑城池所致。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以后,陈城先后大修过20多次,每次修城,均挖塘取土,城外越挖越低而成湖。

据1981年测量,湖水深在1.5至2.8米,加上湖水面至湖外地面2.2米高,便形成了与湖外地面和城内地面平均差为4.3米环城湖。从东湖回头望去,淮阳城已是湖光天色,雾霭飘渺的水上之城。 一座古城几多传奇 

水把生命写进土地,就是江河海湖。她充满了创造,也充满了灵性和传奇。

六千多年的文明变迁,星转斗移,使淮阳这座历史古城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当年,宋代知州张咏深爱龙湖景色,就在湖中的桃花岛上,花34年时间,建造了构筑别致的望雨台。细雨时日,登台远望,水天一色,雾湖蒙蒙,韵味非常,望台烟雨因此成为古陈州“八景”之一。张咏通诗文,博才学,颇有名声,宋真宗时,由寇准引荐,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因遭丁谓弹劾出任陈州知州七年。某日,张咏看到了丁谓逐寇准的奏报,恸哭失声,大骂丁谓,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县。

如今岛上已是碑碣林立。园中堆石为山,凿水为池,多植奇葩芳草,苍松翠柏,曲径迤逦,画廊窈窕,怪石于垂柳之下,藤萝缘长松百尺。大诗人晏殊知陈州时,常在此洗心养性,写诗填词,挥笔写下了《庭莎记》。历代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游览,清人汪思迥的《望台烟雨》赞之:“园僻常宜雨,台高故受烟,溪云笼树密,山翠帐湖妍,不尽陈州胜,因思张咏贤,追攀寻去住,暮蔼隔前川。”

泛舟湖中,有一“舟”行高台,这是著名的七台八景之一———苏亭莲舫,也就是苏辙读书的地方。据《淮阳县志》记载,苏辙生于1039年,死于1112年,嵋山县人,与其兄苏轼同为进士,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被誉为“三苏”,共同被后人列入“唐宗八大家”。

北宋年间,苏辙来陈州做教谕。他在《初到陈州》里说:“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苏辙游览古陈风光时,渐渐爱上了柳湖风景,便在这块高台上读书作诗,并邀苏轼、张安道、李简夫等人在此吟诗作画。

后人敬仰二苏文才和功绩,便在读书台建亭纪念。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官海扁舟”。清人丁世禄《苏颍滨读书亭》赞曰:“今古沧桑几变更,数椽依旧属先生。湖经涤砚鱼多黑,亭不藏书月自明。鹤唳但传清露晓,松涛犹带暮烟横。登临咫尺风流远,仰止时深向往情”。

画卦台,亦是城湖中的一景,也就是伏羲曾经画八卦的地方。相传,六千多年前,伏羲在蔡河中钓出一只白龟,就凿池蓄养,经常临池观看,作为他仰观俯察的依据,从而根据龟背的纹路画出了千古流传的八卦。《易经》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清”。

巧合的是,1984年8月,淮阳县东关少年王大娃在画卦台前的湖中钓鱼时,竟也钓上了一只白龟!活生生的现实与古老的传说吻合在一起,使伏羲始画八卦的故事得到了佐证,当时曾在世界易学界引起轰动。后来这只罕见的稀世之宝,于1997年7月份,再由王大娃亲手放归环城湖。

在淮阳,你随便在大街上找个当地人,恐怕都能够给你讲几段过去的传奇,特别是孔子与弦歌台的故事。

弦歌台是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弦歌不止的圣地,是国家旅游局开发的“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路必至景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记忆可以尘封,而历史不会。

1996年,对于淮阳县人民来说,不亚于打了一针兴奋剂。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发环城湖,给满目疮痍的西柳湖区彻底整容。消息不胫而走,淮阳籍在外人士及曾经在淮工作过的同志纷纷捐款,热情空前高涨。

一位离休老干部在回忆那场轰轰烈烈的场面时,依然热泪盈眶:“城湖开发是淮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前无古人啊!那是一场硬仗,一场恶仗。整个西柳湖的水抽干后,近10万民工在湖底肩扛背驮地往上清淤。”

1996年5月29日,淮阳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淮阳环城湖命名为“龙湖”。

开发后的城湖给水主要靠自然降水与河道注入,有进退水节制闸,进出水可保持平衡。湖中水质良好,经监测,可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现湖区各种高低等植物200多种,各种高低等动物500余种。

湖内水生植物主要有蒲子、苇子、莲藕、浮萍、水浮莲、松杂、线杂、柳叶杂、水结巴草等。蒲苇是湖中的一大特产,蒲苇种植历史悠久。《诗经·陈风》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之句。湖内蒲苇种植面积最大规模时达7000多亩,覆盖整个龙湖的70%,年产量高达1500万公斤。蒲编制品誉满中州,畅销各地,其中的蒲垫远销东南亚、非洲各国。蒲子不仅是上好的编织材料,蒲菜还是宴席中的上等佳肴,是淮阳的特色名菜。蒲黄具有止痛之功效,是良好的中药原料。湖中还盛产莲藕,其藕色白质脆,味美无渣,为淮阳的一大土特产品。每到夏季,莲叶吐翠,荷花飘香,划舟采莲,使人神往。

湖中的蒲苇荡、莲藕面积广达数千亩,主要分布在东关湖、南潭湖、弦歌湖区域内,成了淮阳的一大自然风景。这些植物能降解湖内污染物,净化水质,还为各种鸟类及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湖中鸟类主要有野鸭、野鸽、鸳鸯、秃鹫、鹌鹑、大雁、鸬鹚、鹭鸯等,而鸳鸯、鸬鹚、秃鹫均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两栖类动物主要有泽蛙、蟾蜍等。

龙湖内可养殖面积8960亩,其中大水面养殖8000亩,浅滩高产塘120个,约960亩。湖内饲养鱼的种类有:武昌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鳊鱼、龟、鳖、蟹、虾等25种,年产鲜鱼200万公斤。

湖中不仅生栖有常见的鱼类和鸟类,还有珍禽白天鹅。近几年,沿湖居民曾多次发现数只白天鹅在龙湖生栖,县电视台记者在东湖区拍下了白天鹅游水、飞翔的情景,并进行了播放。

12月17日,记者在东湖沿湖采访,遇见了在湖边散步的孙老先生。他是沿湖而居的孙庄村人,今年已经72岁了,看上去气色很好。他告诉记者,他18岁就离开家乡去青海参加工作,在青海生活工作了半辈子,退休后就举家搬回了老家。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你看,在这里养老多好啊!这儿空气清新,我小时候还在这里捉过鱼呢。”老先生边说边指给记者看。此时的湖面上正有片片渔舟由远而近飘来。 


链接 

环城湖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内陆最大的环城湖。现有4个湖区:西柳湖区、东湖区、南坛湖区、弦歌湖区。1993年,被省确定为周口唯一的一处风景区,现已申报国家级风景区。

1996年,该县对环城湖大规模开发以来,先后修筑了长达6800米的湖滨路,修建了贯通整个湖区的神龙桥、东关桥、南关桥。建成了柳湖区内的4个码头和纵跨蔡河直通太昊陵的渡善桥。修复了柳湖区内的望台烟雨、读书亭、九龙山、九龙池和弦歌湖区的九曲桥等景点。沉睡千年的环城湖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她的天生丽姿和纯朴风情迎来了海内外络绎不绝的游人。1996年,淮阳人民给自己的环城湖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龙湖。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