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孟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亚圣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民本思想”的倡导者

孟子也曾周游列国,先后与宋偃王、滕文公、梁惠王等论政。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复盛,七十多岁的孟子又回到齐国,多次与齐宣王论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为了维护和巩固新的地主阶级政权,设计了一套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的方案。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还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言必称“仁政”

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的是孔子的“仁”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要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土地,人民有了恒产,便会有“恒心”,安居乐业,过了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即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孟子反对国家分裂,主张统一,倡导天下要“定于一”。他认为,只有施行人政者,得到了人民支持,天下人都归之如流水,才能真正地无敌于天下,而统一国家。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象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养“浩然之气”的修养观

孟子很重视一个人的“养心”,即主观修养,其最高境界即是使自己的道德达于正义感,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一身充满了“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人。一个人能有好的修养,才能齐家;只有家齐,才能治国;只有治国,天下才能太平。  孟子极力提倡修养“浩然正气”。他认为这是一种天地间的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只有具备这股正气,才能担当起治天下的大任来,才不负时代的期望。  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尽力地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这种崇高的义利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孟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大器,必须严格地艰苦锻炼。他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后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刻苦自励,奋发向上。

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的是孔子的“仁”思想,他力主统治者应该对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对施行“暴政”。孟子认为,首先要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土地,人民有了恒产,便会有“恒心”,安居乐业,过了稳定的生活。同时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也即是少剥削一些,少扰民一些,借以保证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维持起码的生活,他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  孟子反对国家分裂,主张统一,倡导天下要“定于一”。他认为,只有施行人政者,得到了人民支持,天下人都归之如流水,才能真正地无敌于天下,而统一国家。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象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传教授业,著书立传

孟子是一位著名政治活动家,为了传播儒家学说,推行他的“仁义”纲领,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跑遍了邹、滕、魏、齐、宋、鲁等国。到了晚年,就归隐故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将自己的主张系统地著述。传流至今的《孟子》七篇既是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本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它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较高的地位。

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四十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效法孔子,广收门徒,办私学,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孟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式教学,用自己读《尚书》的经验,告诫别人说:“尽信《书》,不如没有《书》”。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要活学,要取其可用的部分。他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是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并以故事形象做比:两个人同时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另一个人却心有所思,左顾右盼。两个人虽然基础相同,可是收效却相差很多。

孟子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出现的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为“亚圣”,声名仅次于孔子。汉代赵岐已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唐代韩愈提倡“道德”论,认为孟子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直至孔子以来,一脉相承道统的直接继承人,他极力推崇孟子,把《孟子》一书视为儒学圣教的入门。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编成《四书集注》,使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东晋有人把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元朝文宗皇帝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政治路线,便被称为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