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卧旗山古墓葬群有七大发现折射出温州文明变迁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经一年的抢救性发掘,鹿城区双屿镇卧旗山的古墓葬群考古清理工作日前告罄。考古清理的33座古墓葬,除上百件珍贵文物出土外,墓葬类型中陶棺葬是我省首例。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果发布会昨日透露,该墓葬群涉及的年代,从新石器晚期的“好川文化”一直到明代中期,折射出前后3000年间温州社会文明的变迁。

明代陶棺

受省文物考古所委托,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分别于2006年5月、2007年1月及3月,三度进场对这一古墓葬群作抢救性考古清理。

昨天,考古人员在现场介绍说,墓葬群年代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汉、晋、唐、宋、明等时期,墓葬类型包括土坑墓、瓮棺葬及陶棺葬、砖室墓等4种,其中砖室墓又有长方形、“凸”字形、刀形三种形态,并首次出现双棺夫妻合葬形式。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玉石器、银器、铁器、铜镜、铜钱和墓志等,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文物判断,大多应为当时平民墓地。

温州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表示,33座墓葬各有“亮点”,根据年代不同墓葬清理工作共有七大收获:新时期好川文化墓伴有石器、陶片等史前遗物出土,与老鼠山遗址呼应佐证温州先民聚落特征;西汉土坑墓是温州首例考古清理资料完整的汉代墓葬,为西汉时期地方史研究充实了资料;西晋墓墓室宏大,随葬品丰富,不仅见证当时厚葬之风,也为研究当时妇女饰物提供实物;东晋纪年砖室墓中出现了砌法罕见的鱼脊墓室、结构独特的墓底排水沟,为研究东晋墓葬形制、葬俗提供重要资料,随葬青瓷器因有明确的纪年成为瓯窑研究的断代标准器;唐代土坑墓为温州首次发现同室双棺夫妻合葬形式,随葬品不但丰富,且虎子(夜壶)、剪刀带有明显男女性别区分;南宋三穴砖室墓“八字形”券顶结构,为砖室墓券顶新结构;明中期陶棺葬中,出土我省首例“陶棺”,棺内骨骸紧密排列并有火烧痕迹,DNA鉴定墓主人为男性,这一墓葬方式在南方尤为罕见。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