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

民间艺术—平调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平调系由豫北之怀梆演变而来。所谓怀梆,即早时候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所流传的梆子戏。相传百余年前,有曹、白两姓艺人,将怀调传入武安,后经当地语言、语音及民间歌舞的影响,遂演变为今之平调。

它的传统剧目约200余出。具有代表性者如《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盘坡》、《董家岭》、《雷振海征北》、《拔桩》、《白玉环》、《李刚打朝入《收秦三》、《赶秦三》、《三连配》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白毛女》、《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近年创作的《相亲记》,参加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演出时,曾获演出三等奖。

平调音乐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唱腔板式主要慢板、二八板、截板、散板以及二回头、倒三梆、一串玲等。

平调的表演行当,较落子齐全,旦行有青衣、花旦、彩旦,生行有红生(俗称红脸)、小生、老生、配生(不抹红脸的靠架生),净行有大脸(黑脸)、二脸(二黑脸)、打杂花脸。此外,也有丑角行当。其中,红生、大脸、小生、青衣谓之“四梁”,余谓“八柱”,在传统剧目中,红生戏居多。因此,红生又是首要行当。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