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千年名刹高僧辈出嵩山古建筑群之会善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善寺,原为魏孝文帝离宫,为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千百年来,会善寺成为嵩山名寺声名远播,不仅因寺内现存北齐、东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还与这里名僧辈出有关。走进会善寺,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会善寺前世今生

    会善寺最初是北魏孝文帝时所建的离宫,后定名为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时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钢佛像于寺内,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盛极一时。

    会善寺大殿系元代建筑,是元代少有的现存实物例证之一,其建筑形制、技术对我国建筑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会善寺的附属文物有4座清代砖塔及大量石刻,其中琉璃戒坛和两座阁楼式砖塔尤具价值。楼阁式砖塔是嵩山地区塔类建筑中仅有的建筑类型,造型别致、美观,有较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其散存的东魏、北齐时期石刻造像,唐、明、清代碑碣33品(件),以及明代铁钟等文物,都有较高的艺术、书法与史料价值。

    历经千年风雨,会善寺大殿及寺内其他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2006年3月,投资400余万元、历时3年的会善寺修缮工程竣工,会善寺重新对游客开放。

    “管天”高僧一行

    会善寺高僧辈出,元同、净藏及一行等皆出该寺。其中,一行身份十分特别。他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还被誉为推算日月、量度山海的“管天”高僧。

    一行俗名张遂,河南人,生于公元683年,自幼聪明好学,其祖父张公谨知天文精算术,在他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张遂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

    武则天登基后,其侄武三思被封为梁王。武三思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企图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武三思要与张遂交朋友,张遂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被逼无奈,只得逃往嵩山会善寺落发为僧,法名一行。

    清代登封进士景日畛在《说嵩》中,说一行“多异术,移星致雨,神变莫测也”。其实是他运用对天文地理的通晓,对变幻无常的气象作出准确判断。一次,一行凝视着浩瀚星空,看到出现了月晕,他告诉几个师兄:看月亮的颜色,就可以知道以后天气如何。月亮撑“红伞”,预示着近期会有大雨;撑“黄伞”,预示着近期会有小雨;撑“蓝伞”,近日多风云;撑“黑伞”,近日是晴天;撑“花伞”,则先晴后阴……根据当日的月晕状况,一行预测三日内必有大雨。不出两日,登封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于是,传出了一行有“管天”本领的故事。

    公元717年,一行应征入朝,受唐玄宗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为计算地球大小提供了实测数据,还第一次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比公元814年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要早90年。

    一行根据实地测量的结果,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新历法《大衍历》,比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等前人编撰的历法准确得多。

    一行创造了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第一次发现恒星运动;他发明的水运浑天铜仪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早的一座自动计时器,不但能显出日、月运行的规律,而且可以自动计时,比西方最早的威克自动计时钟要早600多年……

    公元727年,一行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年仅45岁。唐玄宗为此黯然神伤,下旨辍朝三日,让国人对一行进行瞻礼追悼。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