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寻古探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县城关镇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它与商丘的“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共称宋代四大书院。(左图 登封嵩阳书院二将军柏)

嵩阳书院原名商阳寺,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创建,隋大业年间(605—617年)更名为嵩阳观。唐麟德元年(664年)移“嵩阳寺碑”于会善寺,在此营建奉天宫。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揭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进士庞式曾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赐额更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费用,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到此讲学,一时名声大振,生徒达数百人。金大定年间(1161—1 189年)废除书院,更名承天宫。明代知县侯泰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修,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等继叶封未就之事三年乃成,嵩阳书院至此又得复兴。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正。特别是康熙年间,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祠、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增设墙垣。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最前为卷棚大门3间,其后依次为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它多为滚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0000余平方米。书院内原有古柏3株。据说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l10年),武帝游嵩岳时见到此3棵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三将军于明朝末年被火烧毁。现存2株位于中轴线西侧。大将军柏如卧,树干周长约

在嵩阳书院门外西边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l通,唐天宝三年(744年)二月五日刻立,通高约9米,由碑趺、碑身、碑首组成,碑身高3.8米,宽2.04米,厚1.05米。这座丰碑由6块巨石组成,是唐代嵩阳观旧址的标志。碑文系肩朝宰相李林甫所撰,记述了唐玄宗李隆基梦想长生不死,命道士孙太冲先后在嵩阳观和升仙太子庙(今偃师县境内)为其炼丹的故事。碑文隶书,由大书法家徐浩所书,字态端正,一丝不苟,后人誉为“中国书法宝库”一明珠。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此碑不仅书法高超,且浮雕极为精湛。碑趺上精雕10个石龛,龛内为10个高浮雕武士像。碑首分为3层,下层浮雕双龙对舞,两侧浮雕麒麟。中层较宽大,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花纹。上层为素面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有两龙前爪把持宝珠,张嘴有吞吻宝珠之势。

书院内保存明代两通线刻图碑,一碑刻明时登封县图,一碑刻三将军柏图。在将军柏周围亦有许多石刻。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