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名人名胜—关于颛顼的新话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我们走进了豫北沙区的枣林,十万亩林带已改变数百年来黄河故道的原始,从革命前辈的言传文字中知道,这里还有过一簇簇抗日求解放的血与火。而今,河南省文物旅游界的一队大腕们,倒是为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的二位更远的祖先而来的。

    颛顼和帝喾,我们许多人对这二位先生确有些陌生了,甚至把帝喾念成“帝窖”的也不少。但他们毕竟是祖先,三皇五帝,五帝指的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祖宗在上,堂而皇之也。

    关于他们的老话题太多,断断续续地说了几千年,从《春秋》、《史记》、《竹书记年》、《山海经》到《明史》、《清史》。“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白虎通》的解释,是说其名字的由来。《史记》说,“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并称他“静深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洁城以祭祀”。当代古史学家徐旭生就称颛顼“是一个有革新能力的大人物”,说他完成了华夏统一的大业,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发展部落联盟,整顿社会秩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改革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舜是颛顼的七代孙,距黄帝九代”。前几年,在濮阳的古墓葬中发现“中华第一龙”的时候,有人就怀疑是颛顼时代的传统。范文澜说:“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话题太老了,我们带着说不完的老话题向树林深处走去。

    从内黄县城往西南方向沿乡间公路行30余公里,路旁的沙丘多被杨槐林或枣林覆盖在乡间公路尽处的三杨庄村西北,又行约2公里,在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丘林中,显示出颛顼与帝喾的陵来,  当地人又称“高王庙”,因为颛顼与帝喾分别称为高阳氏与高辛氏。屈原在《离骚》中的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也是说高阳氏是楚人的祖先。陵墓已经被黄沙层层叠压,就连陵前祭祀的大殿,也仅在黄沙中露出几段墙来,陵前竖着横竖近百通残碑断碣。据该县的同志说,也是近几年从沙土中新挖出来的,都是历代帝王或亲自或派大臣前来祭陵时的记载,最早的一通是元代至元年间,晚的至清同治年间。在场的考古人员习惯性地朝下挖去,在房基处,安金槐研究员竟然发现了汉代的铺地砖,大家都推断汉代就可能已有祭祀或纪念性建筑。

    内黄县的有志之士可要拿住老话题做新文章了。这4500年前的帝都与帝丘与古都安阳正好连成一条旅游线,10万亩丛林的优美与数千年帝丘的古风恰给进入现代化的人们一种别有情趣的惬意,这里的陵墓区、祭祀区,嫔妃墓区,帝都城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区、二帝湖水上公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已经成了他们日臻成熟的规划。安阳,汤阴,濮阳等又是这里可以互相辐射的大型旅游环境,借着内黄县境内多项农业,林业,牧业资源的开发,一个不大不小的关于颛顼的新话题又在说在做在不断增长的希望和干劲中逐渐化为新的景观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