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特色文化文化—豫菜文化—夏邑火店宫灯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宫灯”这个词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可您知道夏邑火店宫灯吗?它曾挂到了北京天安门的城楼和人民大会堂,还远销到新加坡、澳门等地。小小宫灯,几多荣耀,演绎了夏邑火店人几代的辉煌。

  火店宫灯是这么来的

  宫灯原为皇家宫廷之物,后流传民间,为中国传统镇宅保平安的喜庆吉祥之物,装点家宅,光芒四射,诸邪顿消,丁财两旺,出入平安。

  相传,古时候在栗城(今夏邑县)有一个叫火店的地方,那里有一能工巧匠擅扎各式各样的灯笼,所扎出的灯笼美观大方,别具一格,很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后来,这一能工巧匠收了许多徒弟,开了专门制作灯笼的作坊,生意相当红火。这一民间的传统工艺引起了当地县令的注意,他把民间所扎出的灯笼几经选拔,献到了朝廷那里。皇上看到绣有精美图案的红红的灯笼,龙颜大悦,厚厚赏赐了县令,并把这位能工巧匠招进宫里,专门为皇宫制作各种宫灯。

  这位能工巧匠来到宫廷之后,在原来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灯笼融进了皇宫富丽堂皇之气。每到节日的夜晚,整个皇宫灯火辉煌,宛如人间仙境。后来,朝廷官员也竞相仿效,在自家门口把这种灯笼挂上,用于镇宅驱邪,把它当做一种荣耀的象征。

  这位能工巧匠告老还乡之后,把此手艺传给后人,遗憾的是其后人没能继承下来。火店的老百姓虽然贫穷,但为了纪念这位能工巧匠,就自行研制,就地取材,用高粱秆抽成篾条,用篾条扎制成灯笼架子,然后用彩纸糊上,中间点上油灯,供孩子们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晚间挑上在大街上游玩。

  火店宫灯虽然经过了近千年的风雨变迁,但无论怎么演绎,都一直保留着那种传统的民间工艺,风雨变迁中也发生了好多好多的故事。

学来的却是自家手艺

  在夏邑县火店乡李店村,有一个叫王书勤的农民,他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却常年奔波在外,靠做些小生意营生。

  23年前,王书勤到广州做小买卖,无意之中发现广州有不少做宫灯的厂家,不但做出的灯笼好看,而且销路很好。头脑精明的王书勤就打起了宫灯的“主意”,他立即让10多岁的长子王玉超到广州学习制作宫灯的技术。王玉超在广州一家制作宫灯的厂家边打工边学习,不到3年时间,王玉超便掌握了宫灯的制作要领。

  老子英雄儿好汉。很有心计的王书勤和王玉超父子俩就想在宫灯上做文章,决定在老家李店大干一番。扎制宫灯不需要很大的投资,一般的手工作坊即可,父子俩筹集资金,办起了火店宫灯厂。一家人进行了分工,王书勤跑销售,其妻陈美萍抓管理、生产,王玉超当技术员。刚开始的时候,宫灯厂规模很小,仅有10多个工人,生产量也小,而且销路也不太好。那时候,王书勤没少作难,全国各地跑,最后总算有了销路,并且生意越来越好,渐渐地宫灯厂的规模越来越大。

  生意做好了,王书勤对宫灯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了,而且知道了宫灯的起源地原来是火店,自己让儿子花费几年时间学来的手艺原来是自家的。

火店宫灯挂到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

  宫灯的制作有14道工序,而且工艺非常精细,出不得分毫差错。它的用料有缎子等布料及钢丝、铝合金管等。王书勤严格按照制作工序,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使自家的厂子快速发展起来,工人增加到几十人,销路也打开了,远销到新加坡、澳门、广东、×、上海、山东、湖北等地。

  销路虽然有了,但王书勤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花样上下工夫,宫灯花样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十种,有走马灯、七彩灯等。最大的高3米,一对几千元;最小的高34厘米。另外他还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带有喜庆吉祥图案的灯笼以及带有广告宣传语的灯笼。这样,既有时代气息,又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他们制作的宫灯就以工艺精良、外观美轮美奂创出了名牌,畅销全国各地,并打入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1990年,是火店人骄傲的一年。在全国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火店的宫灯以其精良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文历史韵味被选中,悬挂到了北京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

  借此东风,火店的宫灯厂迅速发展壮大,全乡有1000多户做宫灯的。王书勤告诉记者,他们的宫灯常年生产,从每年农历十月到第二年农历三月是销售旺季,全国各地包括国外的都来订货,他们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王书勤的爱人陈美萍说,工人每月至少七八百元工资,外乡出去打工的多,但火店乡的农民都有事做,很少出外务工,而且都很富裕,小洋楼随处可见。陈美萍动情地说,是宫灯给农民带来了好日子。

打着“灯笼”走出一片光明

  目前,在火店乡像王书勤这样常年从事宫灯、旗穗等工艺品加工的专业户有1500多户。每到农闲时节,在每个村的街头巷尾、家庭院落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做工艺品,这成了当地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

  手工艺制作一直是火店乡的传统产业。过去,当地的农民利用柳树枝条编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变卖后换回些粮食养家糊口。近年来,李店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田、村委会主任刘须良在外出考察中发现手工艺品生产市场前景广阔,于是结合本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手工艺品制作的传统经验,率先在村里搞起了宫灯、旗穗等工艺品生产,当年就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他们的带动下,工艺品生产在火店乡迅速发展起来,一户带10户,10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逐步形成了以李店村、赵庄村、火店村为中心的手工艺加工基地,并使手工艺加工走上了规模化、区域化、市场化的路子。

  近年来,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宫灯经营户加大了对传统工艺制作的改造力度,在“增花色、上档次、扩总量、树品牌”上下工夫,最新开发了“金童玉女”、“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等30多种新型宫灯,还根据用户的需求制作各种具有时代色彩和商业信息的广告宣传宫灯。该乡的拳头产品宫灯、旗穗等制作技术精湛,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抢手货。火店也成了全国最大的宫灯等手工艺品生产基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