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张骞“凿空”——封闭的打通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张骞通西域,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汉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需要与西域地区的国家进行联络,就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悬赏招募使者。郎官张骞勇敢地应募,就在这一年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中亚地区。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历史上留下的意义是什么呢?后人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纷争,而是从此打开了封闭的中域与外域联系的通道。

  我们在上一章的第四部分中曾经介绍中国与外域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只是民间的、零散的,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至在正史上根本就无踪迹。

  因此,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这条通道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人们称颂张骞的行动是“凿空”(《汉书·张骞列传》)。中西交往的历史,的确是从张骞之后才真正开始大书起来的。

  早在先秦时期由无数勇敢卓绝的先行者们所开辟的这些通道,在经过了张骞的政府行为之后,终于光大发扬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中西交通,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中西交通的开辟,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自然的回答,当然是:交流的开始。

  当我们今天去回眸这种交流时,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印象与启迪呢?

  中西交通的开辟,无论是人员的往来,货物的贸易,还是科学技术的交流,不可阻挡地有形、无形地同时开始了。

  然而,在古代时期,除了少量的政府人员往来,最主要的就是货物的贸易,而堂堂正正的科学技术交流却几乎没有。

  古代时期的科学交流,就是如此只是暗暗地、零散地在进行着,一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景象。

  再深入地观察,在这种交流中,中国的科学技术输出得多,国外的科学技术输入得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切都表明了,中西交通的开辟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发展,但对我国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很大。这其中的原因,固然相当复杂,然而根本的恐怕是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地位低下有关。

  时至今日,当我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这世界上已经有了无数的“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在历史中又将汲取些什么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