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书画篆刻

书画篆刻

徽派之文房四宝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宣笔
    宣笔产于泾县。泾县古属宣州,《太平御览》云:“宣州中山,不与群山接。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笔经》云:制笔“唯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李白在《草书行歌》诗中有“笔锋杀尽中山兔”之句。他们说的“中山”都是指宣州中山。早在东晋(公元31T一420年)宣笔就为书画家所重视和信赖。从魏晋到唐宋,宣笔一直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宣笔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四德俱全。唐宋时有许多文学家有诗文赞宣笔,唐耿讳《咏宣州笔》云,“落纸惊飞起,摇空涓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欲何从?”宋代《苕溪渔隐丛话》中有林和(逋)靖赞宣笔之句说,“每用之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今天畅销国内外,同湖笔齐名于天下。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为宣笔题词云:“宣笔纵横,蝉蜕龙变。”著名画家李苦禅说宣笔“笔妙如神”。
    徽墨
    徽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唐未河北易州著名墨工奚超携子廷圭渡江至歙,留居此造墨。他俩苦心钻研,改进了炼松和胶等技艺,造成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并赐以李姓,从此,李墨誉满天下。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李墨遂称徽墨。徽墨经宋代潘谷,明代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清代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和胡开文等制墨名家的创新和发展,终于形成了“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古墨,紫玉光,西湖十景,地球墨等均为绝世珍品。徽墨按原料不同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紫玉光泽,历久不褪,舔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防腐防蛀。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正如书画家程十发称赞说:“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
    宣笔
    宣纸产于泾县,这里古属宣州,故名宣纸。宣纸被文人墨客视为掌上明珠,被誉为“千年寿纸”和“纸中之王”,是由于它具有白净稠密,纹理纯洁,纤维坚韧,不腐不蛀,久不变色,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明末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评价说:“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在宣纸上题诗作画能有骨有神,表达出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郭沫若1964年秋视察泾县宣纸厂所作的题词,准确地道出了宣纸在书画艺术中无与伦比的作用。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种类繁多,各极其妙。按原料分为绵料、黄料、净皮三大类;按规格分为“四尺”、“丈六”等张幅;以厚薄分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罗纹等;就吸水能力又分“生宣”、“熟宣”。在众多的品种中,“特级净皮”为佼佼者。1915年,宣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1979年和1984年又两次获得国家经委颁发的金质奖章。为国内外所争购。
    歙砚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始于唐代,以产于歙州而得名。歙砚取石于古代歙州龙尾山(今属江西省婺源县)。它以石质坚韧,纹理缜密,发墨益毫,贮水不涸,雕刻精湛,造型独特,美观适用而著称,深得历代名人的高度赞誉。砚之名贵,一为采料之艰辛,名贵砚台的坯料大多采自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坑;二为纹理之奇特,歙砚纹理均自然天成,有金星、银星、眉纹、罗纹、鱼子、水浪、玉带等数十种,尤以金星为上品;三为雕刻之精良,运用徽派技法深厚朴实,美观大方,线条挺秀,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四为构思之巧妙,将自然纹理、砚坯外形、雕刻技法有机组合,琢成各种妙趣横生、巧夺天工的奇状,就形状,其图形可谓“沾尽世上万般物,融透人间千番情”;五为包装之精美,砚石多配以红木、梨木、红椿木、银杏木胎深漆制成的砚盒,盒面均题款铭记,尤显典雅大方。
    纸的选择方法
    质地柔韧厚密:
    选择纸张的时候质地是最重要的,质地不佳的纸既容易损笔,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纸,莫不以品质见称,如澄心堂纸「密如玺」,玉板宣「柔韧、耐久」。纸质坚韧紧密是最好的,选择时以目测就可以知晓。
    色彩洁白:
    纸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质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纸。洁白无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为原料,蜀牋则「以浣花潭水造纸」,都是实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纯洁白,才是本性佳之纸,但染色之纸不易传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后能放在故宫博物院,还是避免使用的好。洁白不洁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
    表面光涩适中:
    纸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涩之分;光滑固易行笔,但若过滑而笔轻拂而过,便无笔力可言,若粗涩则与之相反,易得笔力,但过涩则难于施笔,易损笔锋,所谓「细而不涩」也。这个可凭视觉与触觉分辨,就不多谈了。
    吸墨适度:
    纸须能入墨,否则墨浮纸表,易于脱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纸类吸墨较强,牋纸则反之。吸墨太强,若运笔稍慢,则点画俱成墨团。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纸,亦非所宜。故择纸时要考虑到书体及个人运笔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纸但不成「团」为佳,选购时若店家允许,仅管用墨去试,一试便知。
    据碑帖择纸:
    临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仅要注意到笔,纸也是条件之一。择纸先辨其吸墨性,视真迹的入纸程度而定,入纸多则选用强吸墨纸,反之便选较弱者。若无法窥知入墨实况,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风俗辨之,锋芒显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纸类;温润含蓄,风华内敛者,则可选用宣纸类。
    依个性择纸:
    当然,个人的喜好也是该考虑的,否则若买回不爱用的纸,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运笔急者,宜选强吸墨纸,其墨方能入纸,行笔迟缓者,则可选弱吸墨纸,不然墨团跃然纸上,可不大妙啊。
    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