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独立奈何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古桥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
    阳光裂天而下,光芒耀眼。黄河大堤横卧如岭,遍地盛开着红艳艳的小花。我踩着茵茵嫩草,走向那条月台似的长坝。
    长坝从大堤探出,犹如伸进河滩的一只手臂。细柳低垂,柳浪如烟,阳光被筛梳得斑斑点点。一丛丛冬青散布着,枝叶浓密,生长得蓬蓬勃勃。坝顶有亭,绿瓦红柱,翼然俏立。
    河滩辽阔苍茫,绿色绵延无尽。举目四望,条条长坝沿大堤参差排列,如同巨龙探出的脚爪。脚下这条长坝,不过是千里长堤上普普通通的一条,但它却长久地牵动着我的心。
    在柳荫中穿行,猎猎风动,仿佛有涛声从远处传来。行走间慢慢抬起头,一尊通体乌黑的神兽出现在眼前。它面河而卧,独角朝天,昂首挺身,双目炯炯,似乎随时准备着一跃而起。
    这就是传说中能降妖治水的镇河铁犀,它是我心目中一处永恒的风景。在铁犀前面,有一块扇形石碑,字迹早已斑驳。细细辨读,可知碑文是明代名臣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
    明朝初年,黄河三年两决口,水患不断,百姓深受其害。时任河南巡抚的于谦决心治理黄河,遍访州县寻求治水良策。传说有一天,于谦刚走上黄河大堤,就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一棵大树下唉声叹气。他上前询问原因,老人说:“开封年年闹水灾,可是无人能除黄河水怪,岂不可叹?”于谦忙向他讨教,老人说:“要除水怪,人神合力,厚筑堤坝,请来铁犀。”说完飘然而去。于谦沉思良久,悟出话中的玄机,于是召集铁匠生火开炉,铸造了一尊身高两米的铁犀,命名为“镇河铁犀”,还亲笔写下铭文铸于犀背,祈愿黄河“波涛永息”。
    以犀镇水在民间流传已久,秦代蜀守李冰就曾以“石犀五头以压水精”。但要靠它制服黄河,显然是种幻想。镇河铁犀伫立在高高的堤坝上,未能使黄河安澜,却成了于谦的纪念碑。
    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说到于谦,人们就会想到这首《石灰吟》。于谦才智出众,15岁中秀才,17岁写出此诗,被代代传诵。
    于谦在仕途上也算较为顺利。他24岁考中进士,30刚出头便升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河南、山西。
    当时水患频繁,开封城屡遭洪水肆虐之苦。于谦长年奔波在黄河南北,察看灾情,不辞劳苦。他组织民工疏浚河道,厚筑开封护城大堤,堤上每五里设一亭,派专人看守,护堤巡防。在大堤两侧广植树木,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形成一道绿色屏障。
    有一年,黄河水势上涨,逼近开封城垣。于谦亲临大堤,和百姓一起抬土筑坝,还把皇帝亲赐他的蟒袍丢到河里,表示誓死抗洪,鼓舞人心。就在这次洪水之后,于谦铸造了镇河铁犀。
    于谦任河南、山西巡抚前后长达19年,时刻关心百姓疾苦,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他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贩税率,赈救贫苦百姓,广修道路,植树凿井,为求苍生饱暖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对他敬若神明,有些地方还建了于谦生祠。
    身为地方官,带些土特产进京联络感情,在许多人看来都是很正常的事。但于谦清正廉洁,不攀附权贵,进京办事也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带点线香、蘑菇之类的土特产送送人情,打点各方。于谦不以为然,还写诗一首表明心迹:“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象他这样专注民生、倾力为百姓办事的人,在结党营私、贿赂成风的官场注定是孤独的。于谦频频上疏抨击时弊,平反冤狱,整肃官场风气,无形之中得罪了不少宦官权贵。有些人对他心怀嫉恨,要治他于死地,于是灾难降临了。
    三
    于谦命运的转折,自明英宗朱祁镇登基而始。英宗登基时只有八、九岁,朝廷大权把持在太监王振手中。当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日渐强大,边防吃紧,王振的党徒却侵夺军屯耕地,转饱私囊。于谦多次上奏,要求惩治不法军士整顿边防,触怒了王振奸党。他们就罗织罪名弹劾于谦,将他逮捕下狱,判为死罪。
    河南等地的百姓闻知此事,极为震惊。他们奔走呼号,数千人进京请愿。一些正直的大臣也纷纷上书替于谦伸冤。慑于公论,王振不得不将于谦释放,恢复原职。但仅过了两年,他便又寻找借口,削夺了于谦的巡抚、御史等职,将他调入京城。
    于谦进京的第二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瓦剌大举南侵,明军每战必败,王振却劝说英宗御驾亲征。年轻的英宗把战争当儿戏,贸然率军出征。行至边关,尚未遭遇敌军,王振等人就被横尸满野的惨状吓坏了,急令撤退。退到土木堡,瓦剌追兵赶到,明军被团团围困,人马饥渴,队伍一片混乱。瓦剌骑兵从四面杀来,明军50万人马全军覆没,英宗被俘。
    瓦剌挟持英宗,长驱直入,直抵京师。朝廷群龙无首,惶惶然乱成一团。危急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提出另立新君,以稳定人心。他的主张得到拥护,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被拥为帝,于谦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统率全军抗战。瓦剌以英宗相要挟,皇太后救子心切,竟然下令要杀于谦。于谦顶住压力,果断指挥各方力量奋勇抗敌。经过五天激战,瓦剌被击退,从此一厥不振。
    一年后,已无力与明军对抗的瓦剌将英宗放回。为此,于谦不仅整军固防,从军事上彻底击垮了瓦剌,而且反复劝说顾虑重重的景帝朱祁钰,迎英宗还朝。他胸怀磊落,肝胆照人,终使英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惟一战败被俘又被无条件送回的皇帝。可惜,于谦迎回的不只是皇帝,还有他人生的大悲剧。
    四
    公元1457年农历正月十六,于谦与往常一样独坐灯下,想在苦读中度过漫漫长夜。夫人去世已十年有余,他孤身独居,始终未再续娶。30年的宦海生涯使他深知人心险恶。在朝不保夕的拼争苦斗中,他忧心忡忡,早已无意家室。然而,在这个阴风凄凄的夜晚,他却心乱如麻,坐立不安,倍感寂寞与孤独。
    他知道,自己是个不受皇帝喜欢的人。自从他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张另立新君,英宗就对他恨之入骨。被他拥立登基的景帝也不喜欢他,从迎英宗返京,到反对废掉英宗的儿子为太子,这些事都让景帝恼火。他早已感觉到,景帝在渐渐地疏远自己,而把实权交给那些善于逢迎的小人。
    “半夜还家归梦好,十年为宦客情微。”在诗中,他反复吟咏着久浸宦海的疲惫之感,也曾不止一次想到告老还乡。但身在多事之秋,皇帝年轻,百姓多难,他不允许自己临阵脱逃。
    可是,对手又是谁呢?武将石亨因骄纵枉法、勾结营私,曾受到他的弹劾;文臣徐有贞因主张避敌南逃曾受到他的斥责;太监曹吉祥因失职曾被他制裁……这些年来,被他弹劾和惩办的文臣武将太多了,而这些人有的仍身居高位、握有实权。他非常清楚,小人最善于勾结,而且一有机会就会跳出来兴风作浪。既然周围那么多小人对自己切齿痛恨,灾难恐怕为期不远了。
    半个月多来,景帝重病在身,不能再理朝政,朝野上下阴风漫卷,人心惶惶。他敏感地意识到,那帮小人上窜下跳,正在策划着一个阴谋。但玩弄阴谋诡计,他不是这帮人的对手。八年前,他披着盔甲站立城头,挥军大战瓦剌,何等英勇?而在这个浓云敝月的夜晚,他思潮翻滚,却一筹莫展,只能独自感叹。
    夜半时分,于谦握卷起身,久久地站着。他仿佛已经知道了即将到来的灾难,突然长叹一声:“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五
    就在于谦喟然长叹之际,一场荒唐的闹剧已经上演。
    天昏地暗,星月无光。徐有贞、石亨等带人来到皇宫,气势汹汹撞开宫门,用御辇载着英宗进入皇城。守门太监纷纷上前阻拦,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有要事进宫,谁敢阻拦!”两阶的武士被英宗厉声喝退。等英宗入殿登上皇帝宝座,徐有贞命人撞钟击鼓,喝令百官入朝。由于事起仓猝,群臣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何等大事。直到入殿三呼万岁,才看到宝座上坐的不是景帝而是英宗。徐有贞得意忘形地出殿大呼:“太上皇复位了!”
    就这样,明英宗重新坐上离开了8年的皇帝宝座。徐有贞等人之所以策划夺门之变,并非因为英宗于他们有恩,而是因为他们与于谦积怨甚深,势难并立。更为可悲的是,当奄奄一息的景帝听说发生了宫廷政变时,竟然脱口问道:“是于谦吗?”
    于谦被捕入狱,正直大臣几乎被一网打尽。审讯时,徐有贞对于谦严刑拷问,无所不用其极。一位大臣激愤不已,厉声辩护,于谦却笑着劝他说:“这些人有心要陷害我们,辩有何用!”
    于谦被诬陷为“谋逆”大罪,判令处死。英宗看过奏章心有不安,犹犹豫豫地说:“于谦实在有功啊!”有位官员说:“如果不杀他,你复位又有什么说法呢?”英宗听后连连点头。
    几天后,于谦惨遭杀害,享年59岁。可怜一代英雄,没有战死沙场,却惨死于庙堂争斗。处死于谦那天,北京城阴霾四合,天日无光,无数百姓伫立街头,满腔悲愤,哭声一片。
    于谦死后,前往抄家的官员惊奇地发现,堂堂兵部尚书的家里除了书和日用生活器具以外,竟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发现有间房子的门被牢牢封闭着,急忙打开。没想到,里面陈列的都是皇上赏赐的物品,而且每件都有详细记载,一丝未动。见此情景,就连那些抄家者,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六
    站在镇河铁犀前,五百年历史如同扑面而来的河风,浩浩荡荡。长堤静卧,铁犀无语,那缕英魂是否仍在天地间徘徊?
    “县治萧条甚,疲民疫病多。可怜官失职,况是岁伤和。空禀全无职,荒田更超科。抚安才知短,独立奈愁何。”这是于谦寻游黄河时写下的一首诗。面对天灾人祸、百姓疾苦,他忧心如捣,却无可奈何。有人评介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是百年难遇的栋良之才。然而,面对群魔乱舞的官场,他却一筹莫展。他没有能力改变所处的时代,能做的,只有迎风独立,傲然悲歌。
    明朝是个专制、残暴的朝代,皇帝多昏庸,太监弄权,小人猖狂。于谦历事三朝,遭人忌恨,被孤立在一群拉帮结派、投机钻营的小人当中。他孤军奋战,即便他在国当头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根本无法改写自己的悲剧命运。
    在我看来,眼前这尊铁犀就是于谦的雕像。
    这尊镇河铁犀是仿制的,于谦所铸的那尊,仍矗立在开封北郊铁牛村。于谦遇害后,开封百姓群情悲愤,不顾身家性命,在镇河铁犀旁建起庇民祠,祭祀于谦。明未黄河决口,铁犀深陷泥淖中。清顺治年间,附近农民耕地时又将铁犀挖出,重建了庙宇。清道光年间,黄河再次决口,庙宇被毁,铁犀被淤埋,仅露独角。如今,庙宇荡然无存,只剩下铁犀依然挺立。
    铁犀未能镇住滔滔黄河,却寄托百姓的希望与梦想;于谦无力改变时代的悲剧,却是百姓心灵的慰籍与温暖。铁犀不倒,于谦永恒,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二○○五年七月八日初稿
    二○○七年四月十九日修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