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襄樊人过去的春节习俗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7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新中国成立前,襄樊人还不习惯说“春节”,大人小娃都说是“过年”。说起过年,其规矩名堂可多着哩,而且襄樊各县、市都有差异,现就其大同方面记述如下。

进入农历腊月,吃过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各种粮食混合煮的稀饭)以后,人们就开始准备办“年货”,说话也谨慎起来了,尤其是小孩子们说话,要讲忌讳,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如死呀,鬼呀,背时呀等。

过了腊月十五以后,人们见面时,不是问吃了饭没有?而是以“年货办齐了”来代替见面问候语。

过了冬至,殷实富商及一些有钱的人家,都要杀年猪、腌腊肉、腌鸡鱼B、缠猪蹄,风干羊肉,卤牛肉等,还要给小孩子们做新衣新鞋,大人们则是长袍马褂、瓜皮帽(极少数是礼帽),一般妇女们则是用阴丹士林布料缝制的右腋下开叉布扣子短褂,毛西呢大裤脚裤子。闺阁小姐们穿戴,各有讲究之处,又当别论。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扫扬尘”(搬家式的大扫除),清洗各种家具、香炉蜡台等,用碱水洗过,再用瓦片灰擦拭,准备祭灶,名曰“过小年”。所谓过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送灶王爷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拜年,秉报一年来尘世情况,到腊月三十(除夕)再接灶王爷回来“过年”。但过小年则有二十三或二十四之分,市区汉江以上的几个县过二十三,汉江以下的几个县过二十四。也有过二十五的。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更忙了。一方面忙着做生意,好赚点过年钱;一方面蒸馍馍,开油锅,炒花生,煮瓜子,一直到腊月三十准备吃团年饭。

吃团年饭也有区别,大生意字号家都在腊月二十八吃团年饭,这样在年内还可以到附近乡镇收账———那时一般的大字号生意人家都有赊销业务。一般人家吃团年饭,大都在腊月三十。团年饭一般都十分讲究,蒸炒焖炖样样都有,但全鱼端上桌子后就被放在一边不吃,这是图“年年有余”的吉兆。同时,长辈还要给儿孙们“压岁钱”。团年饭还必须多做,三天不下生米,三天不能把屋子垃圾倒在外面,因为这是“聚财”。

吃过团年饭后,就是彻夜不眠的“守岁”,有的围着火盆聊天,有的打麻将。

零点就要“出天行”。“出天行”之意,就是新的一年开始,出第一次门。换新衣新鞋新帽,手上拿着印好的名片,到亲朋好友或有往来的地方去拜年。这种名片有两种:—种是大红蜡笺纸木版印的,上面印有本号招牌,如“彭元昌’;另一种是硬布纹纸直式的小名片,名片右上面印的如“彭元昌绸缎号”,中间印的如“彭文中”。如某人是在守孝期间(当时死了老的,要守3孝),姓字右上角加个“制”字(以示区别),左下角一般印某街某号。挨家挨户的去拜年,不一定把人家的门叫开,只把名片从门缝里塞进去,就算拜了年。你给人家是这样,人家给你也是这样。有的大生意字号家门后摆个篾篓子,3天可以接一篓子名片。

在途中相遇熟人,两手一拱,则说“恭喜发财”等吉祥话。有的看交情厚薄,必须亲自进门拜年的,对方若尚未开门,则喊“开财门哟”!接待的如不是正主,就说“某某还在‘挖窖’呀”(挖金窖之意),而不说睡觉。一进门如你要给长辈拜年,则要磕—个头,也有以鞠躬代替的。就座后,主人则是用一杯有两个枣子的白糖开水招待,并说“请得元宝”,客人则说“存到、存到”。如来者是长辈,除先敬—杯“元宝糖开水”外,还要泡一碗“盖碗茶”。

拜年是—种联络感情的形式。因为一年到头,各忙各的“财”,不能在一起“客气”,说不定为一笔生意,还要争执两句,只有借“过年”的机会,互相祝贺祝贺。

腊月三十在吃团年饭以前,还有—项重要的事情,就是贴门神对联。过去商号家大多是铺板门,中间是一对大门,大门两边的对联,无非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类吉祥词语,中间大门上则贴上秦叔宝、尉迟恭,钟馗等神像,以正压邪。中间门缝里,则贴上“开门大发”等字样,用刀子划开,还要在对门墙边的空隙处,贴上“出门大发”或“抬头见喜”等。

新年第一餐,就是吃“元宝”(肉馅饺子)。因为守了—夜岁,有的又出去拜了年,确实困乏,这时吃上一顿饺子,确实舒服。3天年,除了吃喝打牌看戏外,有的还要到街上玩龙灯舞狮子,遇上来给你拜年的,还要赏赐“红包”。

正月初五是“破五”。“破五大似年”,这天也要敬神,大放鞭炮。初五一过,老板就要向学徒伙计们说话:“今年你好好干”或“某某你今年另谋高就”。或去或留,就决定了你今年的命运。

正月初八开张营业,取八发吉祥之意。也有初九开张营业的,是上九(久)之意。一直到正月十三,襄樊人喜欢互相请春客,至亲好友,相互请吃。正月十四就准备过“灯节”(也叫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汤圆,给小孩子扎或买各种各样的灯笼(花灯)。有的商号门上还挂上“走马灯”,上面有各种谜语,谁若猜中,还有奖赏。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繁华的古城街市里有放烟火的,有玩龙灯的,有舞狮子的,一直闹到深夜。到了正月十六就各就各位———“打锣卖糖”各干一行去了。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