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土家族民间文学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鄂西土家族在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学。

鄂西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有的追溯民族起源,有的解释自然现象,有的反映原始生活;鄂西土家族的民间故事,有的诠释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讴歌民族英雄,有的张扬工艺美术。

关于解释自然和人类原始生活的神话传说中,有《张果老与李果老》、《鹰公公余婆婆》等。土家族的民间故事中,有《巴蔓子》、《覃二哈》、《黑蛮与青兰》、《锦鸡和巴西》、《西兰卡普》、《土家晒龙袍》、《提前一天过年》、《白鹤井》等,无不生动地描述了土家族的历史人物和风俗习惯。

地方戏曲

原始戏剧毛古斯:茅谷斯,又叫“故事帕帕”或“帕帕”。茅谷斯是土家族的一种最具原始文化内涵的戏剧活化石,至尽仍流行于湘西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地,它与春节期间演出的摆手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本情节表现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由于时代的差异而形成的令人发笑的心理和行为的矛盾冲突。

古老的傩堂戏:傩堂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祭祀为主要目的。演出者头戴面具、身穿法衣、一般在厅堂内表演。恩施土家族地区同其他土家族地区一样,许多地方都有这种戏,称之为傩愿戏或傩戏。虽然叫法不同,表演上也有细微差别,但其共同点是粗矿、古朴,源远流长,也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南剧:又名施南调。清康熙年间南剧已成形。文人顾采游容美土司,看到田舜年父子组班演出的南剧《桃花扇》,称其“在全楚也称上驷”。清嘉庆年间出现南剧职业艺人和班子。直至民国年间,南剧舞台十分活跃。民国五年,思施江湖同庆班戏折上写的常演剧目达452个。

南剧角色分生、旦、净、丑4大行。各行当均文武兼备。表演上文戏武唱,大手大脚,注重做工,比唱尤重,讲究虚实结合,虚中有实且粗犷。人物造型重扮妆。

南剧音乐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祭祀音乐的精华,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杂腔。

伴奏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音乐组成。锣鼓谱音乐有云板、板鼓、锣、钹、勾锣等乐器;曲牌音乐由京胡主奏,伴之以琐呐、笛子。早期的南剧乐队配备只有4人,其中弦乐1人(主奏京胡兼唢呐和笛)。打鼓佬1人(指挥含堂鼓、板鼓、楂口、云板)。打大锣1人(兼打钹),打勾锣(兼冬子锣和扬场)1人,后期加进京二胡和月琴、三弦等。

解放后,贯彻“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方针,政府先后在思施、宣恩、咸丰、来风、鹤峰组建5个职业南剧团,加强领导,培训学员,继承、改革南剧艺术,挖掘整理500余出南剧传统剧目(原本存湖北省戏剧研究所)。1956年省首届戏曲会演,思施专区代表团演出南剧《八义图》,获集体演出一等奖;程婴饰演者夏福千获个人一等奖。八十年代初,恩施、咸丰、来凤采录南剧各行当各声腔代表性剧目、唱段、伴奏击乐曲牌共39盒音响资料,将其中130多个生旦净丑南北上路、昆曲、杂腔小调记谱油印成册,还编印了《思施南剧调查》、《南剧调查访问录》。咸丰南剧团创作的现代小南剧《唐科长祝寿》、《张二嫂做中》(见右图),分别获省戏剧创作、演出一、二等奖。1984年冬《唐》、《张》2剧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录像观摩,获得奖状、奖杯。

地方曲艺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乐性较强、表现力丰富的一个曲种,流行于鄂西之建始、咸丰、利川、宣恩等地。

恩施扬琴相传是由扬琴艺人传入恩施的。该曲种属自娱自唱的雅乐形式,以高雅见称。无专业艺人,唱者多为“文人雅士”或“行商坐贾”,没有职业班社,不“闹堂子”,不坐茶馆,不公开聚众欣赏。多系亲朋好友相邀而唱,以琴会友,故有“曲唱五更鸡,非友不玩琴”之说。按曲情中之生、旦、净、丑、末、副诸色递相杂唱,不得少于三人。结尾处常以伴以众和之“彩腔”。扬琴的音乐分为板腔体曲牌、歌谣体曲牌、民间小调以及器乐曲牌四种类型。

恩施扬琴自外地传入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从语言、声韵、民俗、歌曲及戏剧中汲取营养,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

利川小曲:是流行于利川南坪、茶兴一带的小曲种。其突出的特点是说唱结合,旋律诙谐风趣。它的演唱多以“联曲”亦即“组曲”为主,伴以梆鼓、木鱼、跳板,配以二胡、三弦、笛子、唢呐或坐唱,或站唱,或走唱,辅以动作表情。

鄂西竹琴:在“渔鼓”这种古老的曲种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曲种,流行于鄂西之大部分县市。其伴奏乐器是“竹筒子”和“筒板”。混合演奏时,能模仿自然声响,烘托故事气氛。演唱时可坐可站可缓行。其曲目相对丰富,多以古老传说故事为主,涉及戏曲、历史、演义、案卷、民间故事、行孝及因果报应和鬼魂神道等题材,相对广泛。

三才板:流行于川鄂之交,道具是三块一尺左右长的竹板,多由七字句和十字句组成,上下句为多。近年来颇有发展,由一人表演到有七八人的乐队参加演出。单人三才板《山村女×》、双人三才板《巴曼子》都曾到北京参加全国汇演。

三棒鼓:又叫花鼓,利川的"柏阳大鼓",一人主唱,边唱边敲锣打鼓,并有抛棒、抛叉、抛刀的动作二十多套。咸丰名艺人胡鹤龄有玩十二把刀的绝艺。有的地方还专门请一、二十人的帮鼓队,热闹非凡。

满堂音:约在容美土司时期,皮影从湖南传到鹤峰,当时唱的是荆河腔,由于田土王也通音律,加进了"座堂音乐",后人座唱时,就叫《满堂音》。1976年还参加了湖北省汇演。

建始丝弦:是用建始〈丝弦锣鼓〉伴奏的说唱曲种,表演气氛很浓,恩施创作的〈糊涂官断案〉曾获全省"百花书会"一等奖。

干龙船:一是肩扛小龙船,手提小锣自敲自唱,二是拐杖上×龙船自唱,过去民间艺人走村串户,沿门乞讨的表演形式。

长阳南曲:又叫南曲或者丝弦,以长阳资丘为最,有200多年历史,传统曲目200多个,分南曲北调两类。词意文雅,曲调优美。

此外,还有"咸丰扬琴",与"恩施扬琴"大同小异。"花灯",一旦一丑的"二人转"。"围鼓",业余玩友,围鼓而坐,面议曲目,分角演唱。"九子鞭",又称"霸王鞭"、"打金钱杆儿",夜就是打"莲香",一般在年节挨家挨户说唱"朝贺"。更早的"善书"也应属与曲艺说唱范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