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经部>> 四书类

四书类

论语集注-卷八

繁体中文】  作者:宋朱子   发布:2013年04月22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卫灵公第十五 凡四十一章。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曰:「卫灵公,无道之君也,复有志於战伐之事,故答以未学而去之。」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从,去声。孔子去卫适陈。兴,起也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见,贤遍反。何氏曰:「滥,溢也。言君子固有穷时,不若小人穷则放溢為非。」程子曰:「固穷者,固守其穷。」亦通。愚谓圣人当行而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悔。於此可见,学者宜深味之。
  子曰:「赐也,女以予為多学而识之者与?」女,音汝。识,音志。与,平声,下同。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对曰:「然,非与?」方信而忽疑,盖其积学功至,而亦将有得也。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说见第四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於眾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尹氏曰:「孔子之於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复深諭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之浅深,於此可见。」愚按:夫子之於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顏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鲜,上声。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德,谓义理之得於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為慍见发也。
  子曰:「无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与,平声。夫,音扶。无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眾职,故尤不见其有為之跡也。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既无所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
  子张问行。犹问达之意也。子曰:「言忠信,行篤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虽州里行乎哉?行篤、行不之行,去声。貊,亡百反。子张意在得行於外,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篤,厚也。蛮,南蛮。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参,七南反。夫,音扶。其者,指忠信篤敬而言。参,读如毋往参焉之参,言与我相参也。衡,軛也。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随其所在,常若有见,虽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然后一言一行,自然不离於忠信篤敬,而蛮貊可行也。子张书诸绅。绅,大带之垂者。书之,欲其不忘也。程子曰:「学要鞭辟近裡,著己而已。博学而篤志,切问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则见其参於前,在舆则见其倚於衡;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史,官名。鱼,卫大夫,名鰌。如矢,言直也。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諫,故夫子称其直。事见家语。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伯玉出处,合於圣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怀,藏也。如於孙林父寧殖放弒之谋,不对而出,亦其事也。杨氏曰:「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免於乱世。若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得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去声。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於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实理得之於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於义,生不安於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子贡问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资而已。」
  顏渊问為邦。顏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為邦者,谦辞。子曰:「行夏之时,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岁首也。天开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岁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丑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然时以作事,则岁月自当以人為纪。故孔子尝曰,「吾得夏时焉」而说者以為谓夏小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而於此又以告顏子也。乘殷之輅,輅,音路,亦作路。商輅,木輅也。輅者,大车之名。古者以木為车而已,至商而有輅之名,盖始异其制也。周人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不若商輅之朴素浑坚而等威已辨,為质而得其中也。服周之冕,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為物小,而加於眾体之上,故虽华而不為靡,虽费而不及奢。夫子取之,盖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乐则韶舞。取其尽善尽美。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远,去声。放,谓禁绝之。郑声,郑国之音。佞人,卑諂辩给之人。殆,危也。程子曰:「问政多矣,惟顏渊告之以此。盖三代之制,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周衰,圣人不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发此以為之兆尔。由是求之,则余皆可考也。」张子曰:「礼乐,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一日不谨,则法坏矣。虞夏君臣更相飭戒,意盖如此。」又曰「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佞人,能使人丧其所守,故放远之。」尹氏曰:「此所谓百王不易之大法。孔子之作春秋,盖此意也。孔顏虽不得行之於时,然其為治之法,可得而见矣。」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苏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去声。已矣乎,叹其终不得而见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者与之与,平声。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於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謚曰惠。与立,谓与之并立於朝。范氏曰:「臧文仲為政於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故孔子以為不仁,又以為窃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远,去声。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好,去声。小慧,私智也。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倖之机熟。难矣哉者,言其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
  子曰:「君子义以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孙,去声。义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义以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為本。」又曰:「『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义以為质,则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范氏曰:「君子学以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為善之实可知矣。」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眾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尹氏曰:「学贵於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乎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
  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誉,平声。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夫子无是也。然或有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而知其将然矣。圣人善善之速,而无所苟如此。若其恶恶,则已缓矣。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而终无所毁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尹氏曰:「孔子之於人也,岂有意於毁誉之哉?其所以誉之者,盖试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岂得容私於其閒哉?
  子曰:「吾犹及史之闕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夫,音扶。杨氏曰:「史闕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矣夫,悼时之益偷也。」愚谓此必有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义疑,不可强解。」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眾恶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好、恶,并去声。杨氏曰:「惟仁者能好恶人。眾好恶之而不察,则或蔽於私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则复於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句。无益,句。不如学也。」此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也。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学者,特垂语以教人尔。」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馁,奴罪反。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乎道而已;非為忧贫之故,而欲為是以得禄也。尹氏曰:「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為忧乐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去声。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於身矣。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涖,临也。谓临民也。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於内而不严於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礼,谓义理之节文。愚谓学至於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涖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稟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歷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以為小节而忽之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於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民之於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於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於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為仁之语。」下章放此。
  子曰:「当仁不让於师。」当仁,以仁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程子曰:「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為一外,则不可不逊。」
  一「為」,清仿宋大字本作「在」。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於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后,与后获之后同。食,禄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
  子曰:「有教无类。」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於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谋。」為,去声。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子曰:「辞达而已矣。」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為工。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见,贤遍反。师,乐师,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歷举在坐之人以詔之。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与,平声。圣门学者,於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相,去声。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於此,非作意而為之,但尽其道而已。尹氏曰:「圣人处己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於学者,求圣人之心,於斯亦可见矣。」范氏曰:「圣人不侮鰥寡,不虐无告,可见於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季氏第十六 洪氏曰:「此篇或以為齐论。」凡十四章。
  季氏将伐顓臾。顓,音专。臾,音俞。顓臾,国名。鲁附庸也。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顓臾。」见,贤遍反。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平声。冉求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夫,音扶。东蒙,山名。先王封顓臾於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顓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於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任,平声。焉,於虔反。相,去声,下同。周任,古之良史。陈,布也。列,位也。相,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諫,諫而不听,则当去也。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櫝中,是谁之过与?」兕,徐履反。柙,户甲反。櫝,音独。与,平声。兕,野牛也。柙,槛也。櫝,柜也。言在柙而逸,在櫝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孙忧。」夫,音扶。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辞。夫,音扶。舍,上声。欲之,谓贪其利。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顓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於贫而和,和则不患於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夫,音扶。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於远。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子路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為无罪,故并责之。远人,谓顓臾。分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顓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干,楯也。戈,戟也。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顓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於季氏,凡季氏所欲為,必以告於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顓臾之事,不见於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陪臣,家臣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言不得专政。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夫,音扶。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歷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歷悼、平、桓子,凡四世,而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於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於安,安生於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平声。辟,婢亦反。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於诚。友多闻,则进於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於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於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於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五教反。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益,亦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於好乐,可不谨哉?」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顏色而言谓之瞽。」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於人者血气也,异於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於色、戒於斗、戒於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為下矣。」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為贵。困而不学,然后為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难,去声。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於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谢氏曰:「未至於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探,吐南反。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顏、曾、閔、冉之徒,盖能之矣。语,盖古语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顏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齐景公有马千駟,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於首阳之下,民到於今称之。駟,四马也。首阳,山名。其斯之谓与?与,平声。胡氏曰:「程子以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於富,而在於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闕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闕误。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亢,音刚。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闻斯二者。」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去声。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於门人,故陈亢以為远其子。」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寡,寡德,谦辞。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