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子部>> 道家类

道家类

庄子集释卷一下

繁体中文】  作者:(清)郭庆藩   发布:2016年06月0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注】此都忘其知也,尔乃俄然始了无耳。了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疏】前从有无之迹入非非有无之本,今从非非有无之体出有无之用。而言俄者,明即体即用,俄尔之间,盖非賖远也。夫玄道窈冥,真宗微妙。故俄而用,则非有无而有无,用而体,则有无非有无也。是以有无不定,体用无恒,谁能决定无耶?谁能决定有耶?此又就有无之用明非有非无之体者也。
  【释文】《俄而》徐音峨。《确斯》苦角反。斯,又作澌,音赐,李思利反。◎卢文弨曰:斯训尽,与澌赐义同。
  【一一】【注】谓无是非,即复有谓。
  【释文】《即复》扶又反。
  【一二】【注】又不知谓之有无,尔乃荡然无纤芥于胸中也。
  【疏】谓,言也。庄生复无言也。理出有言之教,即前请尝言之类是也。既寄此言以诠于理,未知斯言定有言耶,定无言耶。欲明理家非默非言,教亦非无非有。恐学者滞于文字,故致此辞。
  【释文】《纤介》古迈反,又音界。◎卢文弨曰:今本介作芥。
  【一三】【注】夫以形相对,则大山大于秋豪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三)于其性,则秋豪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豪也;(其)〔若〕性足者(为)〔非〕(四)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故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矣;秋豪为大,则天下无小也。无小无大,无寿无夭,是以蟪蛄不羡大椿而欣然自得,斥鴳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五),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疏】秋时兽生豪毛,其末至微,故谓秋豪之末也。人生在于襁褓而亡,谓之殇子。太,大也。夫物之生也,形气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寿。若以性分言之,无不自足。是故以性足为大,天下莫大于豪末;无余为小,天下莫小于大山。大山为小,则天下无大;豪末为大,则天下无小。小大既尔,夭寿亦然。是以两仪虽大,各足之性乃均;万物虽多,自得之义唯一。前明不终不始,非有非无;此明非小非大,无夭无寿耳。
  【释文】《秋豪》如字。依字应作毫。司马云:兔毫在秋而成。王逸注楚辞云:锐毛也。案毛至秋而耎细,故以喻小也。《大山》音泰。《殇子》短命者也。或云:年十九以下为殇。
  【一四】【注】万物万形,同于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无所言。
  【一五】【注】夫名谓生于不明者也。物或不能自明其一而以此逐彼,故谓一以正之。既谓之一,即是有言矣。
  【疏】夫玄道冥寂,理绝形声,诱引迷途,称谓斯起。故一虽玄统,而犹是名教。既谓之一,岂曰无言乎!
  【一六】【注】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则一〔与〕(六)言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有一有二,得不谓之三乎!夫以一言言一,犹乃成三,况寻其支流,凡物殊称,虽有善数,莫之能纪也。故一之者与彼未殊,而忘(七)一者无言而自一。
  【疏】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覆将后时之二名,对前时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谓之三乎!从三以往,假有善巧算历之人,亦不能纪得其数,而况凡夫之类乎!
  【释文】《殊称》尺证反。《善数》色主反。
  【一七】【注】夫一,无言也,而有言则至三。况寻其末数,其可穷乎!
  【疏】自,从也。适,往也。夫至理无言,言则名起。故从无言以往有言,纔言则至乎三。况从有言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穷乎!此明一切万法,本无名字,从无生有,遂至于斯矣。
  【一八】【注】各止于其所能,乃最是也。
  【疏】夫诸法空幻,何独名言!是知无即非无,有即非有,有无名数,当体皆寂。既不从无以适有,岂复自有以适有耶!故无所措意于往来,因循物性而已矣。
  【校】(一)赵谏议本遣作遗,下并同。(二)赵本寄作尝。(三)苟各足三字依赵本及世德堂本补。(四)若字非字依赵本及世德堂本改。(五)命字赵本作分,世德堂本作命。(六)与字依世德堂本补。(七)赵本忘作亡。
  夫道未始有封【一】,言未始有常【二】,为是而有畛也【三】,请言其畛【四】:有左,有右【五】,有伦,有义【六】,有分,有辩【七】,有竞,有争【八】,此之谓八德【九】。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一○】;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一一】。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一二】。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一三】。曰:何也【一四】?圣人怀之【一五】,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一六】。夫大道不称【一七】,大辩不言【一八】,大仁不仁【一九】,大廉不嗛【二○】,大勇不忮【二一】。道昭而不道【二二】,言辩而不及【二三】,仁常而不成(一)【二四】,廉清而不信【二五】,勇忮而不成【二六】。五者园而几向方矣【二七】,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二八】。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二九】。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三○】,而不知其所由来【三一】,此之谓葆光【三二】。
  【一】【注】冥然无不在也。
  【疏】夫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际,有何封域也。
  【释文】《夫道未始有封》崔云,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
  【二】【注】彼此言之,故是非无定。
  【疏】道理虚通,既无限域,故言教随物,亦无常定也。
  【三】【注】道无封,故万物得恣其分域。
  【疏】畛,界畔也。理无崖域,教随物变,(是)为〔是〕义故,畛分不同。
  【释文】《为是》于伪反。《有畛》徐之忍反,郭李音真。谓封域畛陌也。
  【四】【疏】(畛)假设问旨,发起后文也。
  【五】【注】各异便也。
  【疏】左,阳也。右,阴也。理虽凝寂,教必随机。畛域不同,升沈各异,故有东西左右,春秋生杀。
  【释文】《有左有右》崔本作宥,在宥也。◎卢文弨曰:旧作崔本作有,讹。案下云在宥也,则当作宥明甚。今改正。《异便》婢面反。
  【六】【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疏】伦,理也。义,宜也。群物纠纷,有理存焉,万事参差,各随宜便者也。
  【释文】《有伦有义》崔本作有论有议。◎俞樾曰:释文云,崔本作有论有议,当从之。下文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又曰,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彼所谓分辩,即此有分有辩;然则彼所谓论议,即此有论有议矣。
  【七】【注】群分而类别也。
  【疏】辩,别也。飞走虽众,各有群分;物性万殊,自随类别矣。
  【释文】《有分》如字。注同。《类别》彼列反。下皆同。
  【八】【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疏】夫物性昏愚,彼我封执,既而并逐胜负,对辩是非也。
  【释文】《有争》争斗之争。注同。
  【九】【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疏】德者,功用之名也。群生功用,转变无穷,略而陈之,有此八种。斯则释前有畛之义也。
  【一○】【注】夫六合之外,谓万物性分之表耳。夫物之性表,虽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内,则未尝以感圣人也,故圣人未尝论之。〔若论之〕(二),则是引万物使学其所不能也。故不论其外,而八畛同于自得也。
  【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谓众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乡也。夫玄宗(冈)〔罔〕象,出四句之端;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非神口所辩,所以存而不论也。
  【一一】【注】陈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内,谓苍生所禀之性分。夫云云取舍,皆起妄情,寻责根源,并同虚有。圣人随其机感,陈而应之。既曰冯虚,亦无可详议,故下文云,我亦妄说之。
  【一二】【注】顺其成迹而凝乎至当之极,不执其所是以非众人也。
  【疏】春秋者,时代也。经者,典诰也。先王者,三皇五帝也。志,记也。夫祖述轩顼,宪章尧舜,记录时代,以为典谟,轨辙苍生,流传人世。而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执是辩非,滞于陈迹。
  【一三】【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不见彼之自别也。
  【疏】夫理无分别,而物有是非。故于无封无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辩之见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于精微,分辩于事物者也!
  【释文】《故分》如字。下及注同。
  【一四】【疏】假问质疑,发生义旨。
  【一五】【注】以不辩为怀耳,圣人无怀。
  【疏】夫达理圣人,冥心会道,故能怀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无分别矣。
  【一六】【注】不见彼之自辩,故辩己所知以示之。
  【疏】众多之人,即众生之别称也。凡庸迷执,未解虚(忘)〔妄〕,故辩所知,示见于物,岂唯不见彼之自别亦乃不鉴己之妙道,故云有不见也。
  【一七】【注】付之自称,无所称谓。
  【疏】大道虚廓,妙绝形名,既非色声,故不可称。谓体道之人,消声亦尔也。
  【释文】《不称》尺证反,注同。
  【一八】【注】已自别也。
  【疏】妙悟真宗,无可称说,故辩彫万物,而言无所言。
  【一九】【注】无爱而自存也。
  【疏】亭毒群品,(汛)〔汎〕爱无心,譬彼青春,非为仁也。
  【二○】【注】夫至足者,物之去来非我也,故无所容其嗛盈。
  【疏】夫玄悟之人,鉴达空有,知万境虚幻,无一可贪,物我俱空,何所逊让。
  【释文】《不嗛》郭欺簟反。徐音谦。
  【二一】【注】无往而不顺,故能无险而不往。
  【疏】忮,逆也。内蕴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顺尘俗,惠救苍生,虚己逗机,终无迕逆。
  【释文】《不忮》徐之豉反,又音跂,李之移反。害也。李云:健也。
  【二二】【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燿于物,此乃淫伪,不是真道。
  【释文】《道昭》音照。
  【二三】【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滞名言,华词浮辩,不达深理。
  【二四】【注】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
  【疏】不能忘爱释知,玄同彼我,而恒怀恩惠,每挟亲情,欲效成功,无时可见。
  【二五】【注】皦然廉清,贪名者耳,非真廉也。
  【疏】皎然异俗,卓尔不群,意在声名,非实廉也。
  【二六】【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无敢举足之地也。
  【疏】舍慈而勇,忮逆物情,众共疾之,必无成遂也。
  【二七】【注】此五者,皆以有为伤当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虽希翼鸾凤,拟规日月,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故齐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园,圆也。几,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学道之人,直须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显燿于物其于道也,不亦远乎!犹如慕方而学园圆,爱飞而好游泳,虽希翼鸾凤,终无鶱翥之能,拟规日月,讵有几方之效故也。
  【释文】《园》崔音刓。徐五丸反。司马云:圆也。郭音团。《而几》徐其衣反。《向方》本亦作向,音同。下皆放此。《近彼》附近之近。《远实》于万反。
  【二八】【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闇,智不逮者,不须强知。故知止其分,学之造极也。
  【二九】【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谁也。天,自然也。谁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积辩,用兹通物者,可谓合于自然之府藏也。
  【三○】【注】至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故旷然无盈虚之变也。
  【释文】《注焉》徐之喻反。
  【三一】【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
  【疏】夫巨海深弘,莫测涯际,百川注之而不满,尾闾泄之而不竭。体道大圣,其义亦然。万机顿起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忤其虑,故能囊括群有,府藏含灵。又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来,可谓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三二】【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弥朗。此结以前天府之义。
  【释文】《葆光》音保。崔云:若有若无,谓之葆光。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二)若论之三字依赵本及世德堂本补。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一】?」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二】。若不释然,何哉【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四】,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五】!」
  【一】【注】于安任之道未弘,故听朝而不怡也。将寄明齐一之理于大圣,故发自怪之问以起对也。
  【疏】释然,怡悦貌也。宗、脍、胥敖,是尧时小蕃三国号也。南面,君位也。舜者,颛顼六世孙也。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舜生于姚墟,因即姓姚,住于妫水,亦曰妫氏,目有重瞳子,因字重华。以仁孝着于乡党,尧闻其贤,妻以二女,封邑于虞。年三十,总百揆,三十三,受尧禅。即位之后,都于蒲阪。在位四十年,让禹。后崩,葬于苍梧之野。而三国贡赋既愆,所以应须问罪,谋事未定,故听朝不怡。欲明齐物之一理,故寄问答于二圣。
  【释文】《宗脍》徐古外反。《胥》息徐反。华胥国。《敖》徐五高反。司马云:宗、脍、胥敖,三国名也。崔云:宗一也,脍二也,胥敖三也。《听朝》直遥反。
  【二】【注】夫物之所安无陋也,则蓬艾乃三子之妙处也。
  【释文】《妙处》昌虑反。
  【三】【疏】三子,即三国之君也。言蓬艾贱草,斥鴳足以逍遥,况蕃国虽卑,三子足以存养,乃不释然,有何意谓也。
  【四】【注】夫重明登天,六合俱照,无有蓬艾而不光被也。
  【释文】《重明》直龙反。《光被》皮寄反。
  【五】【注】夫日月虽无私于照,犹有所不及,德则无不得也。而今欲夺蓬艾之愿而伐使从己,于至道岂弘哉!故不释然神解耳。若乃物畅其性,各安其所安,无远迩幽深,付之自若,皆得其极,则彼无不当而我无不怡也。
  【疏】进,过也。淮南子云,昔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封狶长蛇,皆为民害。于是尧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杀长蛇,以除民害。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隐处,犹有不明。而圣德所临,无幽不烛,运兹二智,过彼三光,乃欲兴动干戈,伐令从己,于安任之道,岂曰弘通者耶!◎家世父曰:伐国者,是非之见之积而成者也。而于此有不释然,左右伦义分辩竞争八德,交战于中而不知。夫三子者,蓬艾之间,无为辩而分之。万物受日之照而不能遯其形,而于此累十日焉,皆求得万物而照之,则万物之神必敝。日之照,无心者也。德之求辩乎是非,方且以有心出之,又进乎日之照矣。人何所措手足乎!◎庆藩案文选谢灵运出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注引司马云:言阳(克)〔光〕(一)丽天,则无不鉴。释文阙。
  【释文】《神解》音蟹。
  【校】(一)光字依文选注原文改。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一】?」
  【一】【疏】啮缺,许由之师,王倪弟子,并尧时贤人也。托此二人,明其齐一。言物情颠倒,执见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颇知此情是否。
  【释文】《啮》五结反。《缺》丘悦反。《王倪》徐五嵇反,李音诣。高士传云:王倪,尧时贤人也。天地篇云,啮缺之师。
  曰:「吾恶乎知之【一】!」
  【一】【注】所同未必是,所异不独非,故彼我莫能相正,故无所用其知。
  【疏】王倪答啮缺云:「彼此各有是非,遂成无主。我若用知知彼,我知还是是非,故我于何知之!」言无所用其知也。
  【释文】《恶乎》音乌。下皆同。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一】?」
  【一】【疏】「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颇自知己之不知乎?」此从麄入妙,次第穷质,假托师资,以显深趣。
  曰:「吾恶乎知之【一】!」
  【一】【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为有知。有知则不能任群才之自当。
  【疏】若以知知不知,不知还是知。故重言于何知之,还以不知答也。
  「然则物无知邪【一】?」
  【一】【疏】重责云:「汝既自无知,物岂无知者邪?」
  曰:「吾恶乎知之【一】!」
  【一】【注】都不知,乃旷然无不任矣。
  【疏】岂独不知我,亦乃不知物。唯物与我,内外都忘,故无所措其知也。
  虽然,尝试言之【一】。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二】?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三】?
  【一】【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试言之耳。
  【疏】然乎,犹虽然也。既其无知,理无所说,不可的当,故尝试之也。
  【二】【注】鱼游于水,水物所同,咸谓之知。然自鸟观之,则向所谓知者,复为不知矣。夫蛣蜣之知在于转丸,而笑蛣蜣者乃以苏合为贵。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据。
  【疏】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鱼鸟水陆,即其义也。故知即不知,不知即知。凡庸之人,讵知此理耶!
  【释文】《庸讵》徐本作巨,其庶反。郭音巨。李云:庸,用也;讵,何也;犹言何用也。服虔云:讵,犹未也。《复为》扶又反。《蛣》丘一反。《蜣》丘良反。尔雅云:蛣蜣,蜣蜋也。
  【三】【注】所谓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知。
  【疏】所谓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谓不知也。◎庆藩案文选潘安仁秋兴赋注引司马云:庸,犹何用也。释文阙。◎又案庸讵,犹言何遽也。讵遽距巨巨通用,或作渠。史记甘茂传何遽叱乎?淮南人间篇此何遽不能为福乎?韩子难篇卫奚距然哉?荀子正论篇是定巨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王制篇岂渠得免夫累乎?皆其证。
  且吾尝试问乎女【一】:民溼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二】?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三】?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四】?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五】!
  【一】【注】己不知其正,故(一)试问女。
  【疏】理既无言,不敢正据,聊复反质,试问乎女。
  【释文】《乎女》音汝。注及下同。《己不知》音纪。
  【二】【注】此略举三者,以明万物之异便。
  【疏】惴栗恂惧,是恐迫之别名。然乎哉,谓不如此也。言人溼地卧寝,则病腰跨偏枯而死,泥鰌岂如此乎?人于树上居处,则迫怖不安,猿猴跳踯,曾无所畏。物性不同,便宜各异。故举此三者,以明万物谁知正定处所乎。是知蓬户金闺,荣辱安在。
  【释文】《偏死》司马云:偏枯死也。《鰌》徐音秋。司马云:鱼名。《惴》之瑞反。《栗》音栗。《恂》郭音荀,徐音峻。恐貌。崔云:战也。班固作眴也。《猿》音猿。《猴》音侯。《异便》婢面反。
  【三】【注】此略举四者,以明美恶之无主。(二)
  【疏】刍,草也,是牛羊之类;豢,养也,是犬豕之徒;皆以所食为名也。麋与鹿而食长荐茂草,鸱鸢鵶鸟便嗜腐鼠,蜈蚣食蛇。略举四者,定与谁为滋味乎?故知盛馔疏食,其致一者也。
  【释文】《刍》初俱反,小尔雅云:秆谓之刍。秆,音古但反。《豢》徐音患,又胡满反。司马云:牛羊曰刍,犬豕曰豢,以所食得名也。《麋》音眉。《荐》牋练反。司马云:美草也。崔云:甘草也。郭璞云:三苍云,六畜所食曰荐。◎庆藩案说文:荐,兽之所食艹,从廌从艹。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帝曰:何食?曰:食荐。汉书赵充国传,今虏亡其美地荐艹。三苍郭注云:六畜所食曰荐。管子八观篇,荐艹多衍,则六畜易繁也。《蝍》音即。《且》字或作蛆,子徐反。李云:蝍且,虫名也。广雅云:蜈公也。尔雅云,蒺藜蝍蛆,郭璞注云:似蝗,大腹,长角,能食蛇脑。蒺,音疾,藜,音梨。《带》如字。崔云:蛇也。司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鸱》尺夷反。《鸦》本亦作鵶,于加反。崔云:乌也,《耆》市志反。字或作嗜。崔本作甘。《美恶》乌路反。
  【四】【注】此略举四者,以明天下所好之不同也。不同者而非之,则无以知所同之必是。
  【疏】猿猴狙以为雌雄,麋鹿更相接,泥鰌与鱼游戏。毛嫱,越王嬖妾;丽姬,晋国之宠嫔。此二人者,姝妍冠世,人谓之美也。然鱼见怖而深入,鸟见惊而高飞,麋鹿走而不顾。举此四者,谁知宇内定是美色耶?故知凡夫愚迷,妄生憎爱,以理观察,孰是非哉?决,卒疾貌也。
  【释文】《猵》篇面反,徐敷面反,又敷畏反,郭李音偏,《狙》七余反。司马云:狙,一名獦牂,似猿而狗头,熹与雌猿交也。崔云:猵狙,一名獦牂,其雄憙与猿雌为牝牡。向云:猵狙以猿为雌也。獦,音葛。《为雌》音妻,一音如字。◎庆藩案御览九百十引司马云:猵狙似猿而狗头,食猕猴,好与雄狙接。与释文所引异。《毛嫱》徐在良反。司马云:毛嫱,古美人,一云越王美姬也。《丽姬》力知反。下同。丽姬。晋献公之嬖,以为夫人。崔本作西施。《决》喜缺反。李云:疾貌。崔云:疾足不顾为决。徐古惠反,郭音古穴反。《骤》士救反,又在遘反。◎庆藩案决骤即决趮也。(说文广雅并云:趮,疾也)。易(系辞下)〔说卦〕传,为决躁,(躁与趮同。)正义作决骤,云取其刚(劲)〔动〕(三)也。其正字当作趹趣。说文:趹,马行貌。又云:趹,踶也。淮南脩务篇敕蹻趹,高注云:趹,趣。亦与駃同。广雅云:駃,奔也。史记张仪传,探前趹〔后〕(四),蹄间三寻,索隐曰:言马之走势疾也。与崔氏训疾走不顾义同。《所好》呼报反。
  【五】【注】夫利于彼者或害于此,而天下之彼我无穷,则是非之竟无常。故唯莫之辩而任其自是,然后荡然俱得。
  【疏】夫物乃众而未尝非我,故行仁履义,损益不同,或于我为利,于彼为害,或于彼为是,则于我为非。是以从彼我而互观之,是非之路,仁义之绪,樊乱纠纷,若殽馔之杂乱,既无定法,吾何能知其分别耶!
  【释文】《樊然》音烦《殽乱》徐户交反。郭作散,悉旦反。◎庆藩案殽,郭本作散,非也。说文:殽,杂错也。散,杂肉也。(杂乃离之误,辩见说文攷正。)义不相通。隶书殽或作〈肴夂〉,(见汉殽阬君神祠碑。)与散相似;散或作〈昔夂〉,(见李翕析桥郙阁颂)。与殽亦相似;殽散以形相似而误。太玄元莹,昼夜殽者其祸福杂,今本殽误散。淮南原道篇,不与物殽,粹之至也,精神篇,不与物殽而天下自服,今本皆误作散。(高注曰:散,杂貌。案诸书散字,无杂乱之训,故散皆当作殽。)《之竟》音境。今本多作境。下放此。
  【校】(一)赵谏议本无故字。(二)赵本无略举二字及以字之字。(三)动字依正义原文改。(四)后字依史记原文补。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一】?」
  【一】【注】未能妙其不知,故犹嫌至人当知之。斯悬之未解也。
  【疏】啮缺曰,未悟彼此之不知,更起利害之疑。请云:「子是至人,应知利害。必其不辩,迷暗若夜游。」重为此难,冀图后荅之矣。
  【释文】《未解》音蟹。
  王倪曰:「至人神矣【一】!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一)风振海而不能惊【二】。若然者,乘云气,【三】骑日月【四】,而游乎四海之外【五】。死生无变于己【六】,而况利害之端乎【七】!」
  【一】【注】无心而无不顺。
  【疏】至者,妙极之体;神者,不测之用。夫圣人虚己,应物无方,知而不知,辩而不辩,岂得以名言心虑亿度至人耶!
  【二】【注】夫神全形具而体与物冥者,虽涉至变而未始非我,故荡然无(趸)〔虿〕(二)介于胸中也。
  【疏】沍,冻也。原泽焚燎,河汉冰凝,雷霆奋发而破山,飘风涛荡而振海。而至人神凝未兆,体与物冥,水火既不为灾,风雷讵能惊骇。
  【释文】《沍》户故反。徐又户各反。李户格反。向云:冻也。崔云:沍,犹涸也。◎家世父曰: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能不以物为(是)〔事〕,而天地造化自存于吾心,则外境不足以相累。庄子之自期许如此,故屡及之。《虿》敕迈反,又音豸。《介》古迈反,又音界。
  【三】【注】寄物而行,非我动也。
  【疏】〔若然〕,犹如此也。虚淡无心,方之云气,荫芘群品,顺物而行。
  【四】【注】有昼夜而无死生也。
  【疏】昏明代序,有昼夜之可分;处顺安时,无死生之能异。而控驭群物,运载含灵,故有乘骑之名也耳。
  【五】【注】夫唯无其知而任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不穷也。
  【疏】动寂相即,(真)〔冥〕应一时,端坐寰宇之中,而心游四海之外矣。
  【六】【注】与变为体,故死生若一。
  【七】【注】况利害于死生,愈不足以介意。
  【疏】夫利害者,生涯之损益耳。既死生为昼夜,乘变化以遨游,况利害于死生,曾何足以介意矣!
  【校】(一)飘字依赵谏议本补。(二)虿字依世德堂本改。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一】,不就利,不违害【二】,不喜求【三】,不缘道【四】;无谓有谓,有谓无谓【五】,而游乎尘垢之外【六】。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七】」
  【一】【注】务自来而理自应耳,非从而事之也。
  【疏】务,犹事也。诸,于也。瞿鹊是长梧弟子,故谓师为夫子。夫体道圣人,忘怀冥物,虽涉事有而不以为务。混迹尘俗,泊尔无心,岂措意存情,从于事物!瞿鹊既欲请益,是以述昔之所闻者也。
  【释文】《瞿鹊》其俱反。《长梧子》李云:居长梧下,因以为名。崔云:名丘。简文云,长梧封人也。《夫子》向云:瞿鹊之师。◎俞樾曰:瞿鹊子必七十子之后人,所称闻之夫子,谓闻之孔子也。下文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丘即是孔子名,因瞿鹊子述孔子之言,故曰丘也何足以知之也。而读者不达其意,误以丘也为长梧子自称其名,故释文云,长梧子,崔云名丘。此大不然。下文云,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夫予者,长梧子自谓也。既云丘与女皆梦,又云予亦梦,则安得即以丘为长梧子之名乎?
  【二】【注】任而直前,无所避就。
  【疏】违,避也。体穷通之关命,达利害之有时,故推理直前,而无所避就也。
  【三】【注】求之不喜,直取不怒。
  【疏】妙悟从(远)〔违〕也。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
  【四】【注】独至者也。
  【疏】夫圣智凝湛,照物无情,不将不迎,无生无灭,固不以攀缘之心行乎虚通至道者也。
  【五】【注】凡有称谓者,皆非吾所谓也,彼各自谓耳,故无彼有谓而有此无谓也。
  【疏】谓,言教也。夫体道至人,虚夷寂绝,从本降迹,感而遂通。故能理而教,无谓而有谓,教而理,有谓而无谓者也。
  【释文】《称谓》尺证反。下放此。
  【六】【注】凡非真性,皆尘垢也。
  【疏】和光同尘,处染不染,故虽在嚣俗之中,而心自游于尘垢之外者矣。
  【释文】《而游》崔本作而施。
  【七】【疏】孟浪,犹率略也。奚,何也;若,如也;如何。所谓不缘道等,乃穷理尽性。瞿鹊将为妙道之行,长梧用作率略之谈。未知其理如何,以何为是。
  【释文】《孟》如字。徐武党反,又或武葬反。《浪》如字,徐力荡反。向云:孟浪,音漫澜,无所趋舍之谓。李云:犹较略也。崔云:不精要之貌。◎庆藩案文选左太冲吴都赋注引司马云:孟浪,鄙野之语。释文阙。又案:孟浪,犹莫络,不委细之意。(见刘逵注文选左思吴都赋。)莫络一作摹略。墨子小取篇,摹略万物之然。摹略者,总括之词。莫络摹略孟浪,皆一声之转也。《之行》如字,又下孟反。
  长梧子曰:「是(皇)〔黄〕(一)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一】!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二】。
  【一】【疏】听荧,疑惑不明之貌也。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虽复三皇五帝,乃是圣人,而诠辩至理,不尽其妙,听荧至竟,疑惑不明。我是何人,犹能晓了。本亦有作黄字者,则是轩辕。
  【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卢文弨曰:皇黄通用。今本作黄帝。《听》敕定反。《荧》音莹磨之莹。本亦作莹,于迥反。向司马云:听荧,疑惑也。李云:不光明貌。崔云:小明不大了也。向崔本作〈黄军〉荣。◎卢文弨曰:字汇补云:〈黄军〉字见释典中。随函云:〈黄军〉与辉同。
  【二】【注】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非所言也。故言之者孟浪,而闻之者听荧。虽复黄帝,犹不能使万物无怀,而听荧至竟。故圣人付当于尘垢之外,而玄合乎视听之表,照之以天而不逆计,放之自尔而不推明也。今瞿鹊子方闻孟浪之言而便以为妙道之行,斯亦无异见卵而责司晨之功,见弹而求鴞炙之实也。夫(二)不能安时处顺而探变求化,当生而虑死,执是以辩非,皆逆计之徒也。
  【疏】鴞即鹏鸟,贾谊之所赋者也。大小如雌鸡,而似斑鸠,青绿色,其肉甚美,堪作羹炙,出江南。然卵有生鸡之用,而卵时未能司晨,弹有得鴞之功,而弹时未堪为炙;亦犹教能诠于妙理,而教时非理,今瞿鹊纔闻言说,将为妙道,此计用之太早。
  【释文】《且女》音汝。下同。《亦大》音泰,徐李敕佐反。注同。《时夜》崔云:时夜,司夜,谓鸡也。《见弹》徒旦反。《鴞》于骄反。司马云:小鸠,可炙。毛诗草木疏云:大如斑鸠,绿色,其肉甚美。《虽复》扶又反。下皆同。下章注亦准此。
  【校】(一)黄字依世德堂本改。(二)赵谏议本无夫字。
  予尝为女妄言之【一】,女以妄听之。奚(一)【二】旁日月,挟宇宙【三】?为其吻(二)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四】。众人役役【五】,圣人愚芚(三)【六】,参万岁而一成纯【七】。万物尽然【八】,而以是相蕴【九】。
  【一】【注】言之则孟浪也,故试妄言之。
  【释文】《尝为》于伪反。
  【二】【注】若正听妄言,复为太早计也。故亦妄听之,何?
  【疏】予,我也。奚,何也。夫至理无言,言则孟浪。我试为汝妄说,汝亦妄听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声也。
  【三】【注】以死生为昼夜,旁日月之喻也;以万物为一体,挟宇宙之譬也。
  【疏】旁,依附也。挟,怀藏也。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契理圣人,忘物忘我,既而囊括万有,冥一死生。故郭注云,以死生为昼夜,旁日月之喻也;以万物为一体,挟宇宙之喻也。
  【释文】《旁日月》薄葬反,徐扶葬反。司马云:依也。崔本作谤。◎卢文弨曰:官校本改谤为傍,未必是。◎家世父曰:郭象以女以妄听之奚断句,熟玩文义,奚旁日月挟宇宙自为句,言操何术以超出天地之表。庆藩案旁当为放之借字。放,依也。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郑孔注并曰:放,依也。墨子法仪篇放依以从事,放亦依也。亦通作方。诗维鸠方之,言鹊有巢而鸠依之也。(见王氏经义述闻。)又通作傍。旁日月,谓依日月也。应从司马训依之义为正。崔本作谤者非也。《挟》户牒反。崔本作扶。《宇宙》治救反。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说文云:舟舆所极覆曰宙。
  【四】【注】以有所贱,故尊卑生焉,而滑涽纷乱,莫之能正,各自是于一方矣。故为〈月曶〉然自合之道,莫若置之勿言,委之自尔也。涽然,无波际之谓也。
  【疏】〈月曶〉,无分别之貌也。置,任也。滑,乱也。涽,闇也。隶,皁仆之类也,盖贱称也。夫物情颠倒,妄执尊卑。今圣人欲祛此惑,(无)〔为〕(四)〈月曶〉然合同之道者,莫若滑乱昏杂,随而任之,以隶相尊,一于贵贱也。
  【释文】《〈月曶〉》本或作(  )。郭音泯,徐武轸反,李武粉反。无波际之貌。司马云:合也。向音脣,云:若两脣之相合也。◎卢文弨曰:今注本波作被(五),似误。《滑》徐古没反,乱也。向本作汨,音同。崔户八反,云:栝口(本)〔木〕(六)也。《涽》徐音昏。向云:汨昏,未定之谓。崔本作緍,武巾反,云:绳也。◎卢文弨曰:旧作涽。宋本从氏,并注中昏涽并从氏,今从之。
  【五】【注】驰鹜于是非之境也。
  【六】【注】芚然无知而直往之貌。
  【疏】役役,驰动之容也。愚芚,无知之貌。凡俗之人,驰逐前境,劳役而不息;体道之士,忘知废照,芚然而若愚也。
  【释文】《芚》徐徒奔反。郭治本反。司马云:浑沌不分察也。崔〔云〕(七):文厚貌也。或云:束也。李丑伦反。
  【七】【注】纯者,不杂者也。夫举万岁而参其变,而众人谓之杂矣,故役役然劳形怵心而去彼就此。唯大圣无执,故芚然直往而与变化为一,一变化而常游于独者也。故虽参糅亿载,千殊万异,道行之而成,则古今一成也;物谓之而然,则万物一然也。无物不然,无时不成;斯可谓纯也。
  【疏】夫圣人者,与二仪合其德,万物同其体,故能随变任化,与世相宜。虽复代历古今,时经夷险,参杂尘俗,千殊万异,而淡然自若,不以介怀,抱一精纯,而常居妙极也。◎家世父曰:众人役役,较量今日,又较量明日。今日见为是,明日又见为非,今日见为非非,明日又见为非是。圣人愚芚,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参万岁以极其量。一者,浑然无彼此之别;成者,怡然无然可之差;纯者,泊然无是非之辩。圣人以此应万物之变而相蕴于无穷,斯为参万岁而一成纯。
  【释文】《怵心》敕律反。《参糅》如救反。
  【八】【注】无物不然。
  【九】【注】蕴,积也。积是于万岁,则万岁一是也;积然于万物,则万物尽然也。故不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彼我胜负之所如也。
  【疏】蕴,积也。夫物情封执,为日已久。是以横论万物,莫不我然彼不然;(坚)〔竖〕说古今,悉皆自是他不是。虽复万物之多,古今之远,是非蕴积,未有休时。圣人顺世污隆,动而常寂,参糅亿载而纯一凝然也。
  【释文】《相蕴》本亦作縕。徐于愤反,郭于本反,李于问反。积也。
  【校】(一)朱桂曜本奚下有若字。(二)赵谏议本作〈月曶〉,下同。(三)阙误引刘同一本芚作芼,云:芚,治本切,无知直往之貌。(四)为字依覆宋本改。(五)世德堂本作被,本书依释文原本改。(六)木字依世德堂本改。(七)云字依世德堂本补。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一】!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二】!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三】。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四】!
  【一】【注】死生一也,而独说生,欲与变化相背,故未知其非惑也。
  【疏】夫鑪锤万物,未始不均;变化死生,其理唯一。而独悦生恶死,非惑如何!
  【释文】《予恶》音乌。下恶乎皆同。《说》音悦。注同。《相背》音佩。
  【二】【注】少而失其故居,名为弱丧。夫弱丧者,遂安于所在而不知(一)归于故乡也。焉知生之非夫弱丧,焉知死之非夫还归而恶之(二)哉!
  【疏】弱者弱龄,丧之言失。谓少年遭乱,丧失桑梓,遂安他土而不知归,谓之弱失。从无出有,谓之为生;自有还无,谓之为死。遂其恋生恶死,岂非弱丧不知归邪!
  【释文】《恶死》乌路反。注同。《弱丧》悉浪反。注同。《少而》诗照反。《焉知》于虔反。下同。
  【三】【注】一生之内,情变若此。当此之日,则不知彼,况夫死生之变,恶能相知哉!
  【疏】昔秦穆公与晋献公共伐丽戎之国,得美女一,玉环二。秦取环而晋取女,即丽戎国艾地守封疆人之女也。筐,正也。初去丽戎,离别亲戚,怀土之恋,故涕泣沾襟。后至晋邦,宠爱隆重,与献公同方床而燕处,进牢馔以盈厨,情好既移,所以悔其先泣。一生之内,情变若此。况死生之异,何能知哉!庄子寓言,故称献公为王耳。
  【释文】《至于王所》崔云:六国时诸侯僭称王,因此谓献公为王也。《筐》本亦作匡。徐起狂反。《床》徐音床。司马云:筐床,安床也。崔云:筐,方也。一云:正床也。
  【四】【注】蕲,求也。
  【疏】蕲。求也。丽姬至晋。悔其先泣,焉知死者之不却悔初始在生之日求生之意也!
  【释文】《蕲》音祈,求也。
  【校】(一)赵谏议本不知下有所谓二字。(二)赵本无之字。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一】。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二】。梦之中又占其梦焉【三】,觉而后知其梦也【四】。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五】,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六】!丘也与女,皆梦也【七】;予谓女梦,亦梦也【八】。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九】。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
  【一】【注】此寤寐之事变也。事苟变,情亦异,则死生之愿不得同矣。故生时乐生,则死时乐死矣,死生虽异,其于各得所愿一也,则何系哉!
  【疏】夫死生之变,犹觉梦之异耳。夫觉梦之事既殊,故死生之情亦别,而世有觉凶而梦吉,亦何妨死乐而生忧邪!是知寤寐之间,未足可系也。
  【释文】《乐生》音洛。下同。
  【二】【注】由此观之,当死之时,亦不知其死而自适其志也。
  【疏】方将为梦之时,不知梦之是梦,亦犹方将处死之日,不知死之为死。各适其志,何所恋哉!
  【三】【注】夫梦者乃复梦中占其梦,则无以异于寤者也。
  【四】【注】当所遇,无不足也,何为方生而忧死哉!
  【疏】夫人在睡梦之中,谓是真实,亦复占候梦想,思度吉凶,既觉以后,方知是梦。是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何为当生而忧死哉!
  【释文】《觉而》音教。下及注皆同。
  【五】【注】夫大觉者,圣人也。大觉者乃知夫患虑在怀者皆未寤也。
  【疏】夫扰扰生民,芸芸群品,驰骛有为之境,昏迷大梦之中,唯有体道圣人,朗然独觉,知夫患虑在怀者皆未寤也。
  【六】【注】夫愚者大梦而自以为寤,故窃窃然以所好为君上而所恶为牧圉,欣然信一家之偏见,可谓固陋矣。
  【疏】夫物情愚惑,暗若夜游,昏在梦中,自以为觉,窃窃然议专所知。情之好者为君上,情之恶者同牧圉,以此为情怀,可谓固陋。牛曰牧,马曰圉也。
  【释文】《窃窃》司马云:犹察察也。《牧乎》崔本作跂乎,云:踶跂,强羊貌。《所好》呼报反。注同。《所恶》乌路反。
  【七】【注】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觉也。
  【疏】丘是长梧名也。夫照达真原,犹称为梦,况愚徒窃窃,岂有觉哉!
  【释文】《神解》音蟹。徐户解反。
  【八】【注】即复梦中之占梦也。夫自以为梦,犹未寤也,况窃窃然自以为觉哉!
  【疏】夫迷情无觉,论梦还在梦中;声说非真,妙辩犹居言内。是故梦中占梦,梦所以皆空;言内试言,言所以虚假。此托梦中之占梦,亦结孟浪之谭耳。
  【九】【注】夫非常之谈,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谓之吊当卓诡,而不识其悬解。
  【疏】夫举世皆梦,此乃玄谈。非常之言,不顾于俗,吊当卓诡,骇异物情,自非清通,岂识深远哉!
  【释文】《吊》如字,又音的,至也。◎卢文弨曰:旧脱又字,今补。《诡》九委反,异也。
  【一○】【注】言能蜕然无系而玄同死生者至希也。
  【疏】且世〔历〕万年而一逢大圣,知三界悉空,四生非有,彼我言说,皆在梦中。如此解人,其为希遇,论其赊促,是旦暮逢之。三十年为一世也。
  【释文】《其解》音蟹,徐户解反。《蜕然》音帨,又始锐反。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一】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二】?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三】?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四】?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五】?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六】!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七】!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八】!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九】!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一○】?
  【一】【疏】若,而,皆汝也。若不胜汝也耶,假问之词也。夫是非彼我,举体不真,倒置之徒,妄为臧否。假使我与汝对争,汝胜我不胜,汝胜定是,我不胜定非耶?固不可也。
  【二】【注】若,而,皆汝也。
  【疏】假令我胜于汝,汝不及我,我决是也,汝定非也?各据偏执,未足可依也。
  【三】【疏】或,不定也。我之与汝,或是或非,彼此言之,胜负不定,故或是则非是,或非则非非也。
  【四】【疏】俱是则无非,俱非则无是。故是非彼我,出自妄情也。
  【五】【注】不知而后推,不见而后辩,辩之而不足以自信,以其与物对也。辩对终日黮闇,至竟莫能正之,故当付之自正耳。
  【疏】彼我二人,各执偏见,咸谓自是,故不能相知。必也相知,己之所非者,他家之是也。假令别有一人,遣定臧否,此人还有彼此,亦不离是非,各据妄情,总成闇惑,心必怀爱,此见所以黮闇不明。三人各执,使谁正之?黮闇,不明之谓也。
  【释文】《黮闇》贪闇反。李云:黮闇,不明貌。
  【六】【疏】既将汝同见,则与汝不殊,与汝不殊,何能正定!此覆释第一句。
  【释文】《恶能》音乌。下皆同。
  【七】【注】同故是之,未足信也。
  【疏】注云,同故是之耳,未足信也。此覆释第二句也。
  【八】【注】异故相非耳,亦不足据。
  【疏】既异我汝,故别起是非。别起是非,亦何足可据?此覆解第三句。
  【九】【注】是若果是,则天下不得复有非之者也;非若信非,则亦无缘复有是之者也;今是其所同而非其所异,异同既具而是非无主。故夫是非者,生于好辩而休乎天均,付之两行而息乎自正也。
  【疏】彼此曲从,是非两顺,不异我汝,亦何能正之?此解第四句。
  【一○】【注】各自正耳。待彼不足以正此,则天下莫能相正也,故付之自正而至矣。
  【疏】我与汝及人,固受黮闇之人。总有三人,各执一见,咸言我是,故俱不相知。三人既不能定,岂复更须一人!若别待一人,亦与前何异!〔待〕彼也耶,言其不待之也。
  何谓和之以天倪【一】?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一)【二】。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三】。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四】。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五】。」
  【一】【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疏】天,自然也。倪,分也。夫彼我妄执,是非无主,所以三人四句,不能正之。故假设论端,托为问荅,和以自然之分,令归无是无非。天倪之义,次列于下文。
  【释文】《和之》如字,崔胡卧反。《天倪》李音崖,徐音诣,郭音五底反。李云:分也。崔云:或作霓,音同,际也。班固曰:天研。◎卢文弨曰:旧本崖讹崔,今据大宗师篇改正。倪音近研,故计倪亦作计研。
  【二】【注】是非然否,彼我更对,故无辩。无辩,故和之以天倪,安其自然之分而已,不待彼以正之。
  【疏】辩,别也。夫是非然否,出自妄情,以理推求,举体虚幻,所是则不是,然则不然。何以知其然耶?是若定是,是则异非;然若定然,然则异否。而今此谓之是,彼谓之非;彼之所然,此以为否。故知是非然否,理在不殊,彼我更对,妄为分别,故无辩也矣。
  【三】【注】是非之辩为化声。夫化声之相待,俱不足以相正,故若不相待也。
  【疏】夫是非彼我,相待而成,以理推寻,待亦非实。故变化声说,有此待名;名既不真,待便虚待。待即非待,故知不相待者也。◎家世父曰:言随物而变,谓之化声。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在人者也。待人之为是为然而是之然之,与其无待于人而自是自然,一皆无与于其心,是谓和之以天倪。
  【四】【注】和之以自然之分,任其无极之化,寻斯以往,则是非之境自泯,而性命之致自穷也。
  【疏】曼衍,犹变化也。因,任也。穷,尽也。和以自然之分,所以无是无非;任其无极之化,故能不滞不着。既而处顺安时,尽天年之性命也。
  【释文】《曼》徐音万,郭武半反。《衍》徐以战反。司马云:曼衍,无极也。
  【五】【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义故弥贯是非。是非死生荡而为一,斯至理也。至理畅于无极,故寄之者不得有穷也。
  【疏】振,畅也。竟,穷也。寓,寄也。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于生死,所以忘年也;义者,裁于是非也,既一于是非,所以忘义也。此则遣前知是非无穷之义也。既而生死是非荡而为一,故能通畅妙理,洞照无穷。寄言无穷,亦无无穷之可畅,斯又遣于无极者也。
  【释文】《振》如字。崔云:止也。又之忍反。《无竟》如字,极也。崔作境。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是也下亦无辩作其无辩矣,然也下亦无辩作亦无辩矣。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一】?」
  【一】【注】罔两,景外之微阴也。
  【疏】罔两,景外之微阴也。曩,昔也,(特)向也。〔特〕,独也。庄子寓言以畅玄理,故寄景与罔两,明于独化之义。而罔两问景云:「汝向行今止,昔坐今起。然则子行止坐起,制在于形,唯欲随逐于他,都无独立志操者,何耶?」
  【释文】《罔两》郭云:景外之微阴也。向云:景之景也。崔本作罔浪,云:有无之状。◎庆藩案罔两,司马作罔浪。文选班孟坚幽通赋注引司马云:罔浪,景外重阴也。释文引崔本作罔浪,云有无之状,与司马训异义。《景》暎永反,又如字。本或作影,俗也。《曩》徐乃荡反。李云:曏者也。《无特》本或作持。崔云:特,辞也。向云:无特者,行止无常也。《操与》音余。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一】?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二】?吾待蛇蚹蜩翼邪【三】?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四】」
  【一】【注】言天机自尔,坐起无待。无待而独得者,孰知其故,而责其所以哉?
  【疏】夫物之形质,咸禀自然,事似有因,理在无待。而形影非远,尚有天机,故曰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
  【二】【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而)〔卒〕(一)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疏】影之所待,即是形也。若使影待于形,形待造物,请问造物复何待乎?斯则待待无穷,卒乎无待也。
  【三】【注】若待蛇蚹蜩翼,则无特操之所由,未为难识也。今所以不识,正由不待斯类而独化故耳。
  【疏】昔诸讲人及郭生注意,皆云蛇蚹是腹下龃龉。蜩翼者是蜩翅也。言蛇待蚹而行,蜩待翼而飞,影待形而有也,盖不然乎。若使待翼而飞,待足而走,飞禽走兽,其类无穷,何劳独举蛇蚹,颇引为譬?即今解蚹者,蛇蜕皮也,蜩翼者,蜩甲也。言蛇蜕旧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辩其然,独化而生,盖无待也。而蛇蜩二虫,犹蜕皮甲,称异诸物,所以引之。故外篇云,吾待蛇蚹蜩甲耶,是知形影之义,与蚹甲无异者也。
  【释文】《蛇蚹》音附,徐又音敷。司马云:谓蛇腹下龃龉可以行者也。龃,音士女反,龉,音鱼女反。《蜩》徐音条。
  【四】【注】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二)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外无所谢而内无所矜,是以诱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今罔两之因景,犹云俱生而非待也,则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故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无之所化也,则化与不化,然与不然,从人之与由己,莫不自尔,吾安识其所以哉!故任而不助,则本末内外,畅然俱得,泯然无迹。若乃责此近因而忘其自尔,宗物于外,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
  【疏】夫待与不待,然与不然,天机自张,莫知其宰,岂措情于寻责而思虑于心识者乎!
  【释文】《丧》息浪反。
  【校】(一)卒字依宋本及世德堂本改。(二)世德堂本物作化。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一】!不知周也【二】。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三】。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四】?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五】。此之谓物化。【六】
  【一】【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
  【疏】栩栩,忻畅貌也。喻,晓也。夫生灭交谢,寒暑递迁,盖天地之常,万物之理也。而庄生晖明镜以照烛,(汛)〔汎〕上善以遨游,故能托梦觉于死生,寄自他于物化。是以梦为胡蝶,栩栩而适其心;觉乃庄周,蘧蘧而畅其志者也。
  【释文】《胡蝶》徐徒协反。司马崔云:蛱蝶也。《栩》徐况羽反,喜貌。崔本作翩。《自喻》李云:喻,快也。《志与》音余。下同。崔云:与,哉。
  【二】【注】方其梦为胡蝶而不知周,则与殊死不异也。然所在无不适志,则当生而系生者,必当死而恋死矣。由此观之,知夫在生而哀死者误也。
  【疏】方为胡蝶,晓了分明,快意适情,悦豫之甚,只言是蝶,(宜)〔不〕识庄周。死不知生,其义亦尔。
  【三】【注】自周而言,故称觉耳,未必非梦也。
  【疏】蘧蘧,惊动之貌也。俄顷之间,梦罢而觉,惊怪思省,方是庄周。故注云,自周而言,故称觉耳,未必非梦也。
  【释文】《然觉》古孝反。《蘧蘧》徐音渠,又其虑反。李云:有形貌。崔作据据,引大宗师云据然觉。
  【四】【注】今之不知胡蝶,无异于梦之不知周也;而各适一时之志,则无以明胡蝶之不梦为周矣。世有假寐而梦经百年者,则无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梦者也。
  【疏】昔梦为蝶,甚有畅情;今作庄周,亦言适志。是以觉梦既无的当,庄蝶岂辩真虚者哉!
  【五】【注】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今所以自喻适志,由其分定,非由无分也。
  【疏】既觉既梦,有蝶有庄,乃曰浮虚,亦不无崖分也。
  【六】【注】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方为此则不知彼,梦为胡蝶是也。取之于人,则一生之中,今不知后,丽姬是也。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
  【疏】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譬彼穷指,方兹交臂。是以周蝶觉梦,俄顷之间,后不知前,此不知彼。而何为当生虑死,妄起忧悲!故知生死往来,物理之变化也。
  【释文】《可乐》音洛。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