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专题>> 典藏辑录

典藏辑录

《安溪县志》卷之一·地舆类 十三、土产

繁体中文】  作者:明-林有年   发布:2016年06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礼》有土宜之法,以辨土物。安溪地亦沃壤,其产物皆足以资民生、充国用也。但品类繁多难悉录,兹特举其有名者书之,志《土产》。

谷类

《礼月令》:“天子元日祈谷于上帝。”《书》:“稷播百谷,谷熟而民人育。”盖谷乃天之产、地之精也。禾,谷类也。《说文》曰:“嘉,此又丰年之瑞也。”安邑地广土沃,谷之有名者凡六种,各考注其下:

稻 有粳,有糯。粳,食米也;糯,酒米也。有一年一收者,有一年两收者。一收者,谓之大冬稻,其米粒大;两收者,春种夏熟为早稻,秋种冬熟为晚稻。又一种占稻,无芒而粒大,出自占城,其色有白、有斑、有赤。《湘山野泉》云:“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遣使至占城,求稻种一十石以遗农种之;后又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给江淮两浙,盖其稻能耐旱也。”稻之名有白香、白占、青占、早赤、乌秫等名,又有一种畲稻亦能耐旱,地肥则长,不一二年,又易他处,非农家所能也。

麦 有三种,有大麦、小麦、米麦,颗大。《本草》所谓穬麦也。《本草注》谓:“北麦秋种夏收,备四时全气,无毒;南麦冬种夏收,少一季,有毒。”安溪一邑多云雾,米麦、大麦农家少种。

粟 粟与粱相类,粒大者为粱,小者为粟,今人多不能辨。《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于粱。”此北土所宜,安溪少有。

黍 叶似芦,高丈余,结穗如稻,穗散垂不毛。有名曰米祭,似黍而粒大。此亦北土所宜,安溪少种。

豆 豆之名最多,有黑豆、红豆、白豆,山畲中所种白豆粒大。又有绿豆可为粉。有赤豆、碗豆、楬豆、箸豆、籍豆(箸豆有青、红二色)。有蛾眉虎瓜豆、蚕豆,炒食味佳。有刀豆,长尺许,可入酱。安溪所种,惟红豆、绿豆、箸豆为多,余少种。

脂麻 有黑白二种,可榨油。寇宗奭云:“即胡麻,种出大宛,故名。”《图经》云:“巨胜也。”陶隐居云:“茎方者为巨胜,圆者为胡麻。”《兴化志》或云:“巨胜,别是一物,以其生胡中类麻,故云胡麻。”雷公云:“巨胜有七棱,色赤味涩酸,今呼麻油为巨胜,误矣。”按:《周礼》三农生九谷有麻,是时大宛未通中国,安得胡麻?况脂麻不可为饭,则雷公或者之言可信,而《图经》、寇、陶之说为失真矣。

货品

《洪范》八政,曰食,曰货。盖食,民所天也;货,民所用也。安山泽之利,虽有精粗、美恶之殊,然皆可以徙有于无,以济匮乏,其利溥矣。安溪货之有名者,凡十有八品,各考注于下:

葛布 织葛藤为之。诗云“为絺为綌”是也。崇信、龙涓为多,以纺缕者为上。

蕉布 《海物异名记》:“取蕉以灰埋之,绩而成布,可为暑服。”取轻便也。

青麻布 织青麻为之,视黄麻稍细,极细者亦可代葛。

苎布 织苎为之。有曰“白纱布”者,将所绩纱夜露昼曝,其色自白,绩而成布。有白糊布者,用糯糊,烈日中抽过而绩之。有曰“生头”。苎布之中,以白纱为上,甚费工。

黄麻布 《尔雅》云:“黂枲。”《仪礼》传曰:‘苴絰者,麻之有黂者也。则黂麻。’即今之黄麻也。”安溪多织黄麻,丧服中多用之。

绵花 俗曰“吉贝”,树高二、三尺,春种秋收,其花结蒲,蒲中有茸,细如鹅毛;茸中有核,大如豆,用轮车绞出其核,又以竹弓弹碎,纺而成布。近时山坡平旷,多有种之者。

茶 《瑞章总论》:“茶,乃南方嘉木,叶如栀子,花如白薔薇,实如棕榈子。土产建州、北苑、先春、龙焙,洪州双井、蒙顶、石花,皆茶之极品者也。紫为上,绿次之;筍为上,芽次之。社前采者为佳,寒食、谷雨采者次之。备见陆羽《茶经》。”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

油 有脂麻油、茶油,又有桕油、桐油。用火炒一度,蒸一度,用木榨出成油。麻油、菜油为上,桕油可作烛次之,桐油又次之。

糖 黑糖煮蔗为之。冬月,取蔗榨汁,入釜烹炼,火候既足,蔗酱渐稠,乃取油滓点化之,遂凝结成糖。其面光洁似漆,其脚粒粒如沙,故又名曰“沙糖”。有曰“白糖”者,以沙糖置釜中烹炼,用鸭卵连清黄搅之,使滓渣上浮,撇取干净。别用两器,上曰“圂” ,下曰“窝”,炼成糖浆,置圂中。及冷,糖油坠入窝中,遂成白糖。俱出长泰里,然白者不多。

蜜 《格物论》“蜜蜂三种。一种在林木上作房;一种在人家作巢,其蜂小微黄,蜜浓美;一种黑色,作房岩崖高峻之处,非人足迹可到,其蜜名‘石蜜’,又名‘崖蜜’。”

蜡 有黄蜡、白蜡。黄蜡,蜂蜡也,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而房则成蜡也。白蜡者,虫蜡也,其中作茧树枝上,每茧藏虫得数百,细如丝发,此谓种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种子缚置树上,虫出茧,食树津液,因而放蜡,漫注于枝柯,及成,剥取而烹炼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蜡”。其树即今冬青树也。树嫩放蜡尤宜。《本草》谓:“黄蜡,炼成白腊。”或医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树生为多。

蓝靛 蓝有二种。马蓝叶大,俗云“大青槐蓝”;叶细,俗云“小青”,皆可为靛。蔡端明《江南月录》云:“采以船盛,水浸去滓梗,后以灰搅之,即成靛。”安溪所产不多,竟足自用。

麻 有黄麻,有青麻,其皮皆可绩布。有苎麻,一株数十茎,宿根至春复生,每岁三收或四收。《尔雅》曰:“枲麻”。《禹贡》:“青州厥贡,岱畎丝枲”是也。

薯榔 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皮黑肉红,染皂用之。

磁器 色白而带浊,昔时只作粗青碗,近则制花又更清,次于饶磁。出崇善、龙兴、龙涓三里,皆外县人氏业作之云。

纸 以草穰为之,其纸坚厚,与草纸相似,名曰“官纸”。土人焚以事神。又有大如席者,曰“角纸”,出感德、常乐二里。

草席 编草为之,名曰“大草席”,比灯心草为大。又有龙须草,种之水中,大过灯草,编席利暑,出新康、还集、依仁三里。

铁 出感德、潘田等处,外县人业作,转贩得利。

蔬类

《尔雅》:“蔬,菜也。菜不熟曰‘馑’,亦民食所资者也。”《记》称:“宋宇种蔬三十品,时雨之后,吟行园圃,‘天茁此徒,助我鼎俎’。”人尝言:“百姓不可有此色,士夫不可无此味。”安邑畦圃间,霜华露芽凡二十六种,各考注于下:

菘 有春菘,有晚菘,与芥相类,芥丛生,菘梗生。吴隐之为广州,清操愈厉,惟食菘菜、溪鱼而已。坡诗:“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本南方菜,安溪少种。

芥 青芥有二种。有逐月摘叶者;有只摘一次,至冬连丛割之者。其白芥有二种,味最甘脆。又一种为紫芥,性最辣,可为芥辣,以和食品。

油菜 叶如白菜,色青根微紫,籽可榨油。

芥蓝菜 亦芥属也,其色如蓝,故名。折之,旬日复丛生。以香油调制食之,其味最佳。

苋菜 《莆阳志》云:“苋有六种:有赤苋、紫苋、白苋、五色苋、人苋、马苋。”又《本草》谓:“苋不可与鳖同食,令人生鳖瘕。”安溪多红苋、紫苋,余种少有。

莴苣 《本草》云:“莴苣性冷微毒。”又有白苣。《本草》云:“主补筋骨,利五脏,令人聪明少睡。”又有舌苣可生食,其味苦辛。

瓮菜 茎空性寒,蔓生畦中或水中。《遁斋闲览》云:“此菜来自东夷古伦国,以瓮盛之,译不通,但言瓮菜。”《本草》云:“能解野葛毒。”张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也。”

菠薐菜 《本草》云:“味冷,有微毒。利五脏,通肠胃。”刘禹锡《嘉话录》云:“此菜出西域颇稜国,有携其种来,‘颇’讹为‘菠’。”俗呼“赤根菜”,又曰“面菜”。

苦荬菜 味苦,能治心火。诗云:“薄言菜芑。”即今俗云苦荬菜是也。又一种龙舌苦荬,叶短,其味生涩。吾莆人多以此菜煮鲎鱼。

莙荙菜 叶厚而柔,有微毒,俗名厚叶菜。《闽中志》云:“能去头风,利五脏。”《三山志》云:“茎灰淋汁,可浣白衣。”

茼蒿 叶如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

园荽 《本草》所谓“胡荽”是也。花白、结子淡黄,味辛温,有微毒。小儿豆疮不发,取园荽捣碎和酒喷之即发。多食令人多忘。

蕨 《尔雅》云:“蕨,鳖也。”《本草》云:“根如紫草,山人作菜食之。未抽叶时,亦可为粉,味甘寒滑,能去暴热,利水道。”诗云:“陟彼其山,言采其蕨。”又诗云:“蕨芽已作小儿拳。”《搜神记》郗鉴出猎。有以蕨食之,遂成疾。后吐出一小蛇,渐干成蕨,乃知此物不可生食。

茄 一名“落苏”,有紫、白二色,味甘性微寒。又一种野生者,树小而有刺,名“鬼茄”,其子不可食。又有“天茄”,缘架而生,《本草》谓之“藤茄”,俗呼“天香茄”,实小可食。

瓠 即匏也。瓠甘匏苦。有腹大头细,状似胡芦,谓之胡芦匏。有腹小头长者,谓之芋匏。诗:“匏有苦叶。”《国语》云:“风匏,可以渡水。”风匏,盖大匏也。

芋 叶似荷而不圆,一名“土芝”,一名“蹲鸱”,种之水田,荒年可以济饥。朱晦翁诗云:“沃野无荒年,正得蹲鸱力”是也。坡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荠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宋鲜于文宗七岁丧父,于种芋时亡,明年对芋鸣咽,如此终身。

冬瓜 《本草》谓之“白瓜”,性冷无毒。孟诜曰:“冬瓜能益气耐老。”

丝瓜 性寒,俗呼“菜瓜”,又名“天萝”。腹有丝,故名“丝瓜”,多食之能害眼。

薯 有数种。白者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荒年可以济饥。

姜 发芽红嫩如指,故名“指姜”,性热。隔年者谓之母姜,其味尤辣。久服,去秽气,通神明。

蒜 有大小二种,味辣有微毒,能消谷、理胃、除邪、痹毒气。兵部李绛《手集》云:“心痛不可忍,年久者,取蒜用醋调制,服之即愈,但多食则能害眼。”

韭 《曲礼》“韭曰丰木。”《说文》云:“一种而久,故谓之韭。味辛微酸无毒,一月一割,而根不伤。”郭林宗见友夜至,冒雨剪韭作炊饼。今或彷之。

芹菜 芹,楚葵也。《疏》云“水英。”芹有三种:其色白赤,《泮宫》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二章曰:“薄采其藻。”三章曰:“薄采其茅。”芹,香也。藻,文也。茅,有味也。士之于学,知其香则先学文,而后能知道之味也。

苦瓜 长四五寸,皮皱味苦,瓤初生白,至熟转红。核如木鳖子而小。俗呼为“癞蒲萄”,又呼为“红瓤”。

香菇 按《本草》:“木生者为蕈,地生者为菌,菌即菇也。”又有木耳菇,畲人砍树倒地而生者为佳。其他或地、或树而生,其种不一,能毒人,食宜辨之。

薤 薤,韭类也。《图经》云:“似韭而叶稍阔,有赤、白二种,味苦无毒,食之能除寒热。”

果类

果,实也。野果可以充粮。坡诗云:“彼美王山果,粲为金盘实。”安之名山野圃之中,累累颗颗,风落雨濡,凡二十六品,各考注于下:

枇杷 树高丈余,枝稀叶长有毛,冬花夏实,实如梅子,色黄内有核,味甘而酸。《唐史》言:“其可供庙飨,盖亦佳果也”。泉南殊不为重。

芭蕉 一名“包目”,一名“羊角蕉”,一名“牛乳蕉”。《本草》云:“甘蕉,俗呼‘巴蕉’,身柔,叶如扇,花卷心抽出,色红即盈厚,结子数十枚。初生色青,熟微黄,去皮可食,甘如饴。一种曰‘芽蕉’,一种曰‘紫蕉’,芽差小而尤甘美。又一种无花,实可织为布。”

荔枝 荔枝于闽中为上,川蜀次之,岭南又次之,味甘无毒。宋端明著《荔枝谱》,通论兴、福、漳、泉四郡,其名家不过十有二品,其下三十二品不论也。安溪产在坊、永安、长泰、感化等里,其品不一。有名“桂林”,皮粗大如鸡子,味甜。一名“中冠”,皮光而薄,味清甘。一名“金钟”,皮略粗,色青黄,味佳大类“桂林”,皆六月熟。一名“火山”,核大味甘酸,四月先熟。一名“早红”,类“火山”,五月熟。又有“状元红”一种,形圆味甚佳,种出枫亭,为时独重,本地近亦有之。

龙眼 一名“荔奴”,言其色香味甘,敢与荔枝为匹也。或曰:“荔枝过后,龙眼始熟,故名。”有一种最大者曰“虎眼”,肉厚味甘,食之益人。

香橼 《本草》曰:“枸橼,其实大小不一,色黄皮厚,瓤微酸而苦,气甚香。谓之‘香橼’者,言香气缘袭人衣也。又一种形似人手,俗呼为‘佛手柑’。”陶隐居云:“性温宜人,其叶煎汤,可澡小儿。”

橘 橘如柚而小,花白实红,盖亦渡淮而变。《考工记》所谓“橘逾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书》曰:“厥包橘柚”,色如金者曰“金橘”。又一种生山坡,实小如豆,曰“金豆”,可蜜煎。

柑 按《本草》,有乳柑、沙柑、青柑,味甘而性寒,皆橘柚类也。安溪有薄皮、厚皮二种,先柑而熟者曰“先柑”,或曰“仙柑”。

梨 性寒,出北方梨为佳,闽中少有。安溪有五种,曰“清消”,曰“黄消”,曰“菜梨”,曰“狗梨”,曰“中元梨”。惟“清消”、“菜梨”味甘,余稍次。

栗 北方之果也,攒刺如猬。及熟,房裂而栗圆,性温无毒,食之令人耐饥。寇宗奭云:“小儿不可多食,盖生者难化,熟则滞气,隔食则能生虫致病。”《国语》曰:“妇挚不过枣栗,以告虔也。”先儒以为枣取早敬,栗取恂栗。则栗亦果之佳者也。

橄榄 按《莆阳志》,橄榄有二种,尖而小者名“丁香”,最为珍品;圆而大者谓之“柴橄榄”。古今论橄榄多失真。《旧志》谓:“先苦后甘。”此果不苦。陈藏器谓“生食味酸。”此果不酸。今改评之曰:先食而涩,及咀嚼之余,乃转而且香。昔人以比谏臣忠言,有旨哉!

杨梅 《异物志》:“杨梅大如弹丸,五月熟,味酸甜,有红、白、紫三种,紫者为佳。”

黄弹子 实如弹,有子,味甘酸,其果似山桂而香。《图经》谓之“黄弹子”。《海物异名记》谓之“黄檀子”,又谓“王坛子”,盖一物有三名也。

红柚 种出潮州,有宦者带归,遂传植兹土。皮厚色黄,肉鲜红可爱,味甘酸,冬月收之。

枣 性温,与栗同珍,为其足备贽云。

葡萄 有青、紫二种,籐生蒲架。《酉阳杂俎》云:“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中国始有葡萄。”《史记》云:“大宛以葡萄作酒,数十年不坏。”《南部新书》云:“太宗破高昌,收葡萄种在宛中,研得酒法,味兼醍醐。”

杨挑 树高大,叶繁密,实生枝干,其味甚酸。泉南此果,不甚重之。

石榴 《博物志》:“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有二种,有结子者,有不结子者,谓之‘百叶石榴’。”《本草》云:“安石榴子多,无毒。”

西瓜 大曰“瓜”,小曰“瓞”,来自西域,故名。其肉清甘如饴,红瓤者为上,盛暑可以解渴。《陆贽传》:“德宗幸梁,路有献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官。贽谏曰:‘爵乃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南史》:“昙年五岁,母患热病思食,偏求不得,俄过桑门,哀其求而以瓜遗之。至家,众大惊异。”

甘蔗 蔗,丛生似竹,味甘,煮之成糖。《本草》:“赤者名‘昆崙’,白者曰‘萩蔗’。”《野史》:“卢绛中痞疾,忽梦一白衣谓之曰:‘食蔗即愈。’遂哀求鬻蔗者,乃得数枝,喜而食,至旦遂愈。”顾恺之每食蔗,从尾到中。或问之曰:“渐入佳境。”

柿 柿有数种,一名“鹿心”,小者名“猴柿”。按《本草》:“火熏者为乌柿,性热。日干者为白柿,性冷。有黄色者,可和米粉作糗,小儿食之止痢。”《酉阳杂俎》云:“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毒,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诗云:“独擅红妆兼美味,便称七绝未应惭。”

李 《素问》曰:“李,东方之果也,木子也,故其字从木从子。”《西京杂记》:“有紫李、青绮李、青房李,杜陵有金李。”

莲子 五月生。至秋皮黑,服之能轻身益气。《草木方》云:“九月九日采莲实食之,令人不老。”山谷云:“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食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黄瓜 味清性冷,初生色青,熟黄身有刺,俗曰“剌瓜”。

甜瓜 有二种,有长者,有圆者。长者色绿,可入酱;圆者有瓣,或青、或白、或黄,此通瓜也。俗以白者为“银瓜”,黄者为“金瓜”。

银杏 其花夜开昼合,其实逑子白,宜煨食。一名“鸭脚子”,言其叶如鸭脚也。欧谢梅圣俞,有“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称”之句。

菩提果 《海物异名记》云:“花如冠蕤,叶如冬青,实如枇杷。”今按此果,其叶长而尖,与冬青弗类;其实圆,类枇杷,但差薄耳,其味甘香。

药类

《说文》云:“药,治病草也。性之寒温,味之辛甘、苦辣,可以治寒热诸症,载之《本草图经》,详且备矣。”安溪药不多产,仅二十九品,各注于下:

菖蒲 一名“昌阳”。其小者生池沼间,根盘屈有节如马鞭,一寸九节。生下湿地大根者,乃“昌阳”也,不可服。《本草》云:“味辛温,无毒。”《神仙记》云:“食之可以长生。昔邵聚服菖蒲十三年,能日记万言,冬亦不寒。”

莳萝 三、四月生苗,六、七月采实,味辛香,杀鱼肉诸毒,可和五味。

麦门冬 叶似韭,冬夏长青,子附根生,形如穬麦,其中有心,故曰“麦门冬”。《本草》谓:“味甘无毒,服之令人有子,及治烦渴虚劳寒热。”

天门冬 《杜诗》作“天棘”。《抱朴子》作“颠刺”。其藤柔弱轻盈,高丈余。一种有刺,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一种无刺,叶如丝杉,根大如指,长三、四尺,味甘无毒,能去寒热、养肌肤,冷而能补。

艾 艾可攻百病,今以蕲州者为胜。蕲叶厚而绵多,本地所有者叶薄而绵少。五月五日午时采,曝干陈久方可用。《本草》谓:“味苦微温无毒”。按《蒲阳志》谓:“取艾以布包于新瓦上揉之,其色黄为硫磺艾。”其用未详。

紫苏 色紫味香,夏采茎叶,秋采子。《药性赋》云:“味辛温,无毒,主下气散寒。”

薄荷 冬不死,叶尖,夏秋采茎叶曝干。《药性赋》云:“味辛苦无毒,加以扁豆、甘草,煎汤可以解暑。”

苍耳 陆机云:“花白、细茎、蔓生。”郭璞云:“叶如鼠耳,丛生如盘。”其说互异。按今本地所生,树高二、三尺许,茎青色黄,上有斑点,叶如葡萄叶而小,子多刺,其中有仁。叶味苦辛,微寒有毒。《唐本》注云:“三月以后、七月以前割,日干为散,夏水服,冬酒服。主治癫痫、头风、痹温之病。”

茯苓 按《本草》诸家所说,茯苓、茯神,皆老松余气入地而生。茯苓离根而生,气盛也。茯神附根而生,气略微也。茯苓味甘平无毒,久服能安魂养神气,延年益寿。茯神亦能养精神,其功次于茯苓。孙真人《枕中记》:“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后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

桑寄生 《药性赋》云:“味苦甘无毒,主益血、安胎、止腰痛。”

骨碎补 《图经》云:“根生大木或枝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有黄毛及短叶附之,本名‘胡孙蒀’。唐明王以其主治祈伤,有奇效,又名‘石毛姜’。”《灵苑方》谓:“可以治牙痛。”

天南星 俗呼“蛇杖”,生平泽,二月生,苗似荷茎。高一、二尺,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色红味苦辛,有毒。经验云:“治急中风,目瞚牙噤,无门下药者用此味。”

车前子 俗呼“五根草”。《本草》谓:“味寒无毒,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治泄泻尤效。”宋欧阳公尝暴下,国医临治不愈。夫人云:“市中有暴下药甚效,公不可之。”夫人潜市与国医药杂进,一服而愈。公知之,厚遗卖药者,问其方,言“只用‘车前子’一味耳。”

枳实 一名“枳壳”,似橘而小多刺,产于江北,本地不产。考《本草》诸家皆云:“枳实与枳壳二物。”寇宗奭云:“只是一物。枳实小,其性酷而速;枳壳大,其性详而缓。取疏通破结,用枳实;取导败风壅之气,用枳壳。”

无患子 实如弹丸,味苦有圆核,皮可洗手。

络石 《本草》云:“生泰山之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一名‘嗟石’,一名‘明石’,正月采之,味苦温,主风热、死肌,除邪气,养肾坚筋骨,利关节。久服之,能轻身明目。”

旋覆花 俗名“蛇莓”,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叶似水苏,六月开花如菊。上党人呼为“金钱花”。秋月采花暴干,二十日可用。《药性》云:“主气症、寒热、水肿。”

山药 《本草》谓之“薯蓣”,味无毒,主补虚劳、益气、除烦热。

香附子 考之《本草》,即“莎草根”也。出交州者,其大如枣,入药为胜。本地所出者,医家亦用之,味香无毒,主开胃消食,久服令人长须眉。

木贼 《图经》云:“木贼独茎,苗如箭笴,无叶,青色,经冬不枯,寸寸有节,主明目,疗肠风。”

山栀子 一种百叶者,开花不结子,可供插戴,其结子者多是单叶,然亦有二种:小而多棱者入药用;其大者谓之“伏尸栀”,子但用以染,凡霍乱转筋,烧服立愈。

蓖麻子 一名“蓖麻”,树高丈许,叶有槚而青,茎有节而赤,其实逑生而有刺,逑中有子褐色,形如牛蜱,故名“蓖蔴”。《本草》云:“味甘辛平有小毒。”《肘后方》云:“一切肿毒疼痛不可忍者,捣蓖麻子覆之即愈。”

半夏 《图经》云:“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裛二日,汤洗暴干,主胃冷呕哕、风疾。

吴茱萸 按《蒲阳志》:“茱萸有三种:有‘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本草》谓:“‘吴茱萸’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时则深紫,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除温、去痰冷、利五脏。‘食茱萸’味辛苦,太热无毒,功与‘吴茱萸’同,火但劣耳。”

金樱子 俗名“糖桶”,有刺,形似石榴子,其中温有散碎,子带芒。《本草》谓:“味酸涩,平温无毒,疗痹泄、下痢、止小便,久服令人耐寒。”安溪元朝进贡,今罢。

使君子 紫黑色,藤生,叶青花红,结实如栀子,其棱高,其瓣深,治小儿五疳。相传谓:“潘州郭使君者,疗小儿专用此物,因号为‘使君子’云。”

枸杞 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生山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

荆芥 蜀人种之,叶如细蓝,味甘香。南中产者,叶如野苏,味烈。和汤浴,能滑体,避风解毒。

小苏 俗呼谓“鸡头刺”。

木类

木,冒也,冒地而生。各异其种,其材可以为宫室、民居所赖焉。《孟子》论王道而斧斤有禁,盖亦爱养之也。安邑木之有名凡二十六种,各考注其下:

松 松树,极高大,其皮皱皵如鳞,其叶每三鬣拱一簇,风撼之声如笙簧。按:江东人皆剥去皮,浸水中二、三年乃用之,或火烧乃用之,须此蚁不食,此或可法。宋蔡端明为本路转运使,命自大义直抵漳泉,夹道种松,行人德之。按《本草》谓:“其节、其枝、其叶皆入药用,其身上绿衣,名“艾蒳香”,合诸香烧,其烟不散。”

杉 《尔雅》曰:“被杉”。疏曰:“俗名‘作杉’”。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若针刺,性坚腻,乃宫室器用之上材。在延汀所产最盛,安溪亦有之,而常乐、感德二里多种。

柏 似松,皮少裂,纹坚腻而味香。东坡诗云:“铜炉烧柏子。”言其气清也。顾恺之传“松柏之姿,经霜益茂。”言其性坚也。《古柏行》云:“孔明庙前有老柏,黛色参天二千尺。”言其老更奇秀也。

樟 树高大,叶密,材可为器皿,其气辛烈,熬其汁可为脑,置水上火燃不熄。日华子云:“煎服之,可治脚气、水肿。”

桧 柏叶松身。宋《莆阳志》:“桧有二种,曰‘御爱桧’,曰‘海桧’。”

柟 亦作楠。《尔雅》云:“海楠,荆州曰‘梅’,杨州曰‘楠’。木理细润,大者四五围,而俗呼‘香楠’,宫室之美材。一岁东荣西枯,一岁西荣东枯。古称‘楩楠’。”豫章则材之贵久矣,此地少有。

檺 树高大,可作梁柱,但易腐,其白皮着人肌肤,最刺挠。山中人或煮其汁,合诸毒药以射虎。

椿 木之寿者,曰“椿”。一曰“木槿”,枝叶与樗相似,身大干端,然樗木竦而气臭,椿木实而气香,土人折其枝叶,置之花瓶,经月不枯。《庄子》云:“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水绵 福州人呼曰“水小”,此地曰“水绵”。以其性好近水、皮温厚如绵也。树高数丈,枝乔而上勾,叶散碎纷柀,根岁久奇古。出光德、新康二里。

桐 按:桐之为木,诸家说者不一。《兴化志》:“一曰‘白桐’,一曰‘冈桐’。”《尔雅》又云:“梧桐”。窃意桐有四种:一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中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兴化志》云“白桐”是也;一种不花不子,与油桐相类,《兴化志》云“冈桐”是也;一种结子可食,与中琴瑟者即《尔雅》所谓‘梧桐’也;一种可压油,则谓之“油桐”。安溪所种者,多油桐。

相思 木坚有纹,色紫,堪作器皿。《搜神记》云:“昔有文梓生于宋大夫及其妻之家,巳而合抱,屈曲相交,号为‘相思树’云。”

桑 叶可养蚕,但闽土非宜,作茧丝皆不如浙,安溪种之者少。

柘 山桑也,枝条瘠而叶粗厚。崔豹《古今注》云:“柘,实曰‘佳’言佳鸟性所食也。”《考工记》曰:“弓人取材柘为上,言弓材莫良于柘。”《蚕书》曰:“柘叶饲蚕,其丝作琴瑟弦,清鸣响亮,胜于儿丝。”此地少种。

乌桕 叶可染皂,子可取蜡,子中细核又可榨油,经霜之后,叶红如锦。产延建者,颗粒大;产此地者,颗粒小。

槐 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周礼》:“冬,燧人取槐木之火。”《春秋说题》云:“槐木,虚星之精也。”俗多取其花染物,色甚黄鲜。

柳 《说文》云:“小杨也,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皮粗而枝弱叶秀,而时到三、四月,丝垂飞花如絮。虽纵横颠倒,植之皆生。”

枫 《尔雅》云:“枫摄摄。”盖摄摄,枫之别名也,厚叶弱枝善摇。郭璞云:“树如白杨,叶圆而歧,有脂而香,今谓之枫香。”

榕 《海物异名记》云:“榕,或作“槦”,言材不中梓人也。”有二种:一种矮而盘桓,其须着地复生为树。一种名“赤榕”,最为高大。此二树其为阴最浓,人家于东北方空阙处及院落有余地,或于道旁栽之,以障风日。此树生于南方,至福州而止,因号福州为“榕城”云。

楮 即榖树也。江东所产者结实,本地所产者不结实。其皮可捣为纸,亦可治为衣、为衾。《本草》谓:“味甘寒无毒,可入药用。”《图经》云:“江南人食其嫩芽,以当菜茹。”

柯 木理疏直,不中器用,结子如榛子而小,俗谓之“椎”,可食,荒年人多采取以充饥。

桄榔 产于广东,本地间有。叶似竹有节,与棕榈相似。叶生树端,其子内如面,食之不饥,皮可为绠。广人取其须作中,又以其木作锄,利如铁,中石更利,惟中蕉根则破。

棕榈 直生,无柯干,树端有棕皮,成片重重裹之。枝自棕中抽出,其枝两旁有短刺,其叶生枝端,大如簸有歧。凡棕皆按月取之,以为绞绳、制衣、编簏用。其子亦自棕中抽出,状如鱼子,色黄,俗呼“棕子”,可食。

皂荚 细叶长刺,树有雌雄。雄者不荚,荚可治垢腻。《本草》云:“利九窍,疗腹肿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可为末,药;人卒死者,以末吹鼻中活。”

黄杨 木理坚而细,其色黄。俗说:“岁长三寸,遇闰则退一寸。”东坡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惟有黄杨厄闰年。”

檀 檀,苦茶,其叶堪为饮。今考《尔雅》,只言“槚”,无言“檀”。苦茶者,盖是“槚”误作“檀”耳。以《注疏》考之,即今所谓茶也。然则檀当别是一种。盖檀木坚,宜为车,其色黑,故《魏风》“伐檀为车。”《月令》“冬日取火用檀。”其义可见。

杜松 叶似杉而小,尖劲如刺,木似松而纹细,色赤。《兴化志》云:“其子和灰烧油,涂小儿头疮愈。”

竹类

旧说:“竹子六十年根辄一易,六年成疃。”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竹比君子,古今重之。晋王徽之宅中多种竹,乃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乎!”安溪山林中交加苍翠,大小差参,有名者凡十五种,各考注于下:

江南竹 一名“小竹”,笋甘美,实坚直,可作鱼扈。

猫儿竹 七月笋,味甘苦,大者近斗,性极坚劲。

雪 竹 笋生冬春之交,味清甜。

紫 竹 与斑竹相类,但其色纯素,可作箫。

石 竹 四月笋,其坚似石。

箭 竹 竹可为箭,大者高五,六丈,节长有二、三尺,土人取为弩矢。《禹贡》“扬州曰筿”是也。

箬叶竹 身低小,叶大,名“箸叶”。人用以絮蓬,端午用以裹粽。

钓 竹 一曰“绵竹”,其笋有毒。

人面竹 节似人面,亦曰“佛竹”。

斑 竹 节间有斑点,俗传“湘妃泪痕”。

观音竹 高二、三尺,叶软身小,中无孔。僧寺中多种之,以供玩。

槌 竹 肉厚而窍小。

笙 竹 色苍性坚,四月笋,味辛可食,可编器。

苦 竹 性坚,色微紫,一名“雪竹”。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叶长,笋微苦。安溪亦有之。

方 竹 外方内圆,可为杖。

花类

花,华也,言荣华也。草木之生,有实有华,旁溪山曲,野圃名园,何地无之!安溪山麓野旷,人多种花,亦窃古河阳遗意也。花凡有三十一品,各考注其下:

梅花 其品不一,有绿萼梅、红梅、白梅、千叶梅、鹅梅、山梅。本地唯红白梅。

莲花 红白二种,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 一名“鼠姑”,一名“鹿韭”,高四、五尺,叶大如掌有槚,花大如碗,甚富丽。有单叶、千叶及黄、紫、绯、白数种,春盛开,种自江北来。本地出龙涓里。

海棠 《李赞皇集》云:“花以海为名者,悉从海外来。”《花谱》云:“海棠,花中神仙,有色无香,楚渊材五恨,此其一也。生在蜀昌州,枝条软嫩而花繁媚。”在此地,枝硬而花瘠。

山茶 花深红,色有数种:花开单叶而极大者曰“日丹”;单叶而小者曰“钱茶”;类“钱茶”而粉红色者曰“溪圃”;百叶而攒簇者曰“宝珠”;类“宝珠”而蕊白色焦者曰“焦萼”。数种安邑皆有之。岁终,百花摇落,此花始开,故俗重之,岁首必折置花瓶,经月不枯。

芍药 有草芍药,有木芍药。草芍药花小而红浅,木芍药花大而红深。又有白者、紫者,色华而味馥,故韩诗有“浩态狂香”之句。本地出还集里。

酴醾 《格物论》:“本作稌醾,后加酉以酴醾、酒色相似故取名。”山谷云:“名字因壶酒”是也。有刺蔓生,承以架。红者俗呼‘番酴醾’,不香;白者极香。春晚盛开。

长春 一曰“月月红”。

山丹 其花一叶百蕊,状如绣球,深红色。一花四英,四月开花,至八月尚烂熳。又有四时开花者,曰“四季山丹”。

佛桑 叶似桑,故名。花深红无香,四时常开,朝开暮落,俗呼“照殿红”。

鹰爪 其花状如鹰爪,浅黄有香,本地少种。

紫薇 俗呼“不耐痒花”,抓其本,枝叶俱动。

含笑 叶似枇杷,小而无刺,有紫色者,有外白内紫者,有白者。四月开花,微开则香,酷烈闻半里许,大开则香减,故名“含笑”。

蔷薇 多刺,花或白、或紫、或黄,连春接夏,清馥可人,其曰“醉杨妃”、“倚阑”、“娇红”、“木香”,皆其类也。

胜春 一名“月季”,一名“斗雪红”,与“长春”相似,而色富丽。

丽春 丛生,柔干多叶有刺,有红、紫、白、桃红数种,俗谓之“粉孩儿”。

茉莉 花木胡人自西国移植广东,自广东移植闽中,故俗呼“广东茉莉”。东坡谪儋州,见黎女竞簪之,戏曰“暗麝着人簪”。茉莉,惟南地有之,金陵人一根而易一金。

素馨 始自番船载至,香闻百步,广人易其名曰“素馨”,转而入闽。蔡端明云:“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

菊 《尔雅》作“鞠”,其名有八,曰“节花”,曰“日精”,曰“女节”,曰“女华”,曰“女茎”,曰“周盈”,曰“傅延年”,曰“阴成”。医家分别其味,有甘苦二种:一种茎紫、气香、味甘,叶可作羹;一种青茎而大,味苦不堪食。今人圃中栽种有二十三种,盖花之隐逸者也。

桂花 或红,或黄,或紫。古词:“红色者为状元,黄为榜眼,白为探花。”郑志宏诗:“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

兰花 兰,香草也,楚人曰“蕙”者,今零陵是也。《本草衍义》云:“幽兰叶不香,惟花香,多生阴地及幽谷中,叶如麦门冬而阔,长一、二尺,花色黄,中有细紫点。春兰色深,秋兰色淡,移植槛中,或置座右,满室皆香。”传曰:“德芬芳者佩兰。”古又以兰比君子云。

瑞春 树高三、四尺,枝干婆婆,叶厚深绿色,有杨梅叶者,有枇杷叶者,有荷叶者。《庐山记》云:“种始出于庐山之中,紫者香浓,白者香淡。”莆阳彭志又有“缠枝瑞春。”

萱花 萱草,荆楚号为“鹿葱”。其叶四垂,其跗六出。《风土记》谓:“妇人怀妊,佩之则生男,故又名‘宜男’。”传谓:“中药性令人欢乐,故又名‘忘忧’。”游子吟:“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古人以此比亲。

芙蓉 一名“拒霜”,一名“木莲”。有红色,有白色,有朝白暮红者曰“醉芙蓉”。出于山者无香,“木芙蓉”是也。出于水者其香清远,荷美渠是也。

指甲花 一名“七里香”,树婆婆,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红色,花开如密,色清香袭人,置发间久而益馥。其叶捣可以染甲鲜红。

金凤 树高一、二尺,叶长,花如粉豆,有红,有紫,有白,叶可染甲,子如菜种,着地易生。

玉簪 山谷云:“东南第一花。”一曰“白鹤”,秋叶香;又一种紫色,名“紫簪”。

滴滴金 《兴化志》云:“叶露滴地而生。”

葵 花 有紫白二种。又名“幢节”,又名“剪春罗”,又名“锦葵”。葵心随日转向。诗云:“虽然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

鸡冠花 红白二种。

杜鹃花 一名“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映山红”。有深红、浅红及紫,三月盛开杜鹃苦叫之时,故名。古词:“开时偶值杜鹃声。”俗云:“杜鹃啼血,滴地而成。”未可信也。

草类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博物志》:“黄帝问师旷曰:‘吾欲知岁之苦乐善恶,可乎?’曰:‘岁欲丰,甘草先生。甘草,荠也。岁欲苦,苦草先生。苦草,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恶草,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蒺藜也。岁欲疫,病草先生。病草,艾也。夫草之生,可以占岁,阴阳、感应之理微矣。’”安之山野间,青茵绿带,草之有名凡一十九种,各考注于下:

蓼草 高而大者为“家蓼”,茎有节,如鼓槌草,秋开花,作穗,红白色,人间种于院落,妆点秋色。生于水泽中者,为“水蓼”,造酒取以和面作面,味辛苦。越王欲复吴,卧则尝蓼以苦其志也。

藻 水草之有文者有二种:其一茎长四、五尺;其一茎小,叶如蓬蒿。以藻名者,言其洁如澡也。传云:“藻取其洁也。”古者,山节藻棁,盖以其有文也。

苹 苹之言宾也。一云水上浮萍,即藻也。叶圆阔寸许,水深洁处乃有,故曰“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左传》曰:“苹 蕴藻,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大夫之妻,采之以奉祭祀。”

萍 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故曰“萍”。叶圆小,一茎一叶,根入水,《月令》季春萍始生。旧说:“萍,善滋生,一夜七子。一曰‘萍’,浮于流水则不生,于止水则一夕九子,谓之“九子萍”。江东人谓之“漂”,言无定性,随风漂流也。《世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蒲 生陂湖间,嫩者惟笋及蒲是也。

芦 即今苦芦也,其笋最苦,或谓之“葭”,其小者曰藋。

茅 茅体柔理直有刺,三脊又洁白,故先王用之以藉,亦以缩酒。《易》曰:“籍用白茅”。《周礼》“大祭祀供茅。”是也。其长大者,用以盖屋。

香茅 似茅而香,人以当茶。制七香酒亦用之,味辛。

仙草 生水泽间,四月间取之晒干,煮熟和米粉,虽三伏成冻,可解热。

紫草 色可染紫。小儿痘疮,煎汤服愈。

菅草 《尔雅》云:“‘白叶野菅’。注谓茅属,有二种。”陆机云:“菅似茅,滑泽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柔韧,宜为索。”

仙人掌 如人掌,治肠痔、泻血。

鼠面草 《艾轩集》作“暑菊”,生田野,叶苍白色,三月间人多采之,与米粉同捣作饼饵,蒸熟食之。”

大风草 疗大风疾。

接骨草 生坑涧中,取其茎断之,接则复续,人手足跌伤用之。

枪刀草 似凤尾草而叶大,治枪伤。

淡酸草 生石间。

遍地锦 叶似萍而大,味辛,近园荽。以上三草合而捣之,治蛇伤如神。

凤尾草 形似凤尾,故名。

毛类

毛,兽族也。寒而生,暑而革,以其时也。安溪山中厥兽惟多,或入笠而驯,或走圹而猛,其种靡一,可以供祭祀、备服乘,为用大矣。毛之有名者凡二十一种,各考注其下:

牛 牛为家畜,首角,耳无窍,齿有下无上,尾肉而末毛,性顺而缓,其食既食复出而嚼之。牡曰“牜巷”,牝曰“母”。农用以耕,礼充太牢,兽之有功于民与夫中礼之用者,莫大于此。

马 《周礼》:“六扰之一,是谓家畜。”其色不一,其蹄圆,尾卯而散垂,其力徤,八尺为駥,古人用以驾车。牡为‘隲’,牝为‘騇’。”《列子》曰:“马口中红白间色者寿,鼻中红色如朱点者寿,眼中赤色如象形者寿,上齿欲钩,下齿欲锯,上唇欲缓,下唇欲急,其善走者用以骑战,则驱驰冲突,其锐莫当,故国家之用,以养马为急。”

猪 北方猪多食草,其味不佳,一人而养四、五十。在南方,皆谷食,其味佳。

羊 首角蹄棱,其齿有下无上,尾秃,食齥齥,黑白二种,在闽中多黑,性畏露,养之当晚出早归。旧说:“春夏早放,秋冬晚出,尤善群,每成群以一雄为主,举群听之。”今俗所谓压群是也。

猫 能捕鼠,有数种。身短尾如钉耳提之身缩一团者佳;身长尾大者拙。谚云:“尾大懒如蛇。”闻温州猫有三种:有碎鼠猫,皆辟去比邻数家鼠不敢入其上也;有积鼠,捕鼠堆积之,拣择而食;有食鼠,捕鼠而食也,斯为下,上鼠价值银三、四十云。

虎 一名“山君”,言山兽虎为之君,行以爪拆地观奇耦,及作威则毛张爪露,啸则林振风生。安溪山木深邃,虎患为多。

豹 毛黄,小于虎,纹黑如钱,比比相对。古云:“饿狼食不足,饥豹食有余。”言狼贪豹廉也。

熊 有人熊,四掌绝似人手足。有猪熊,似猪其毛黑。《本草图经》:“性轻健,好攀缘树木,见人则自投而下。胆可入药,掌味为珍,背上有脂曰“熊白”,寒月有,夏无。”

豺 狗足狗声,今人所谓“噬狗”是也。尾长颊白,高前广后,其色黄。每群行有一小者指路,遇犬羊相与传食,一霎而尽。贪残之兽也。

鹿 行速,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阳类也,故夏至感阴生而角解。《格物论》:“十年为苍鹿,又百年为白鹿,五百年为玄鹿。”

麂 似鹿而小,其皮甚细,今与鹿皮充贡,但鹿粗而麂细。

獐 似鹿而小,其皮亦细,本处重之过于麂。《本草》:“肉温补,与鹿同。”

麈 《兴化志》云:“山牛也,绝类水牛,角直尾秃。”相传其尾能碎尘。古人挥用麈尾,盖以此也。按:此兽泉中绝少,惟本地有之。

猴 一名“狙”,一名“王孙”,一名“胡孙”。凡兽皆横,猴则或横或竖,盖其禀气近人,故能晓解人事,鸣噭噭而悲,无脾以行消食,多巧诈。《柳子》曰:“猴性躁暴,群居不相善,食相噬啮,行无列,有难则推其柔弱者以免焉。”

猿 善攀缘,故名。猿似猴大,黑色。《说文》云:“或黄或黑,非五里树木不栖,恐人害已也。其物通臂,左引则右短,右引则左短,足不履地,饮水则相连接而下,其声呜咽,每呼三声相连,最为悲怆,其臂可作箫,人得之则自断其臂。”《蜀志》:“郑艾见猿抱子在树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为拨箭,卷树叶塞疮。艾叹曰:‘吾违物性矣。’乃投弩于水中。”

狐 似狗而小,尾如长帚,小前大后,其为物灵善变化,妖淫以惑人,其性好疑,所谓狐疑也。腋下之皮,其毛纯白,集以为裘,轻柔难得。《本草》云:“腊月取狐胆,若有人暴卒未移时者,温水微研,灌入喉即活。”

獭 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水居食鱼。《淮南子》曰:“鹊巢知风,獭穴知水。”言能预知者也。或曰:“獭一岁二祭,皆四面陈之。獭圆布,豺方布,亦知报本云。昔魏明帝见洛中白獭不可得,问之徐邈曰:“獭喜食鱼。”乃画鱼数百于板中,置之河岸。獭见鱼,竞而取之,卒为人所获。

兔 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旧说:“明月之精,视月而孕。”《楚辞》曰:“顾兔在腹。”顾兔居月之腹,而天下之兔望焉,于是感气。《礼》以兔曰“明视”,其以此与。

鼠 昼伏夜行,有齿无牙。《格物论》:“鼠善为盗,族类不一,有家鼠、鼯鼠、鼨鼠、火鼠、社鼠、白鼠。”

狗 耳垂或竖,尾卷或垂,其牙相制,足蹯。蹯后有悬爪曰“犬”,未成毫曰“狗”,四尺为“獒”。

山狗 赤色黑纹,好食果实。

竹鼠留 其形如鼠而大,毛细而密,能穿地,食竹根,性温,味甚佳美。

豪猪 《山海经》云:“行山有兽如朦,毛黑如锥,名曰‘豪猪’。其鬃有刺,怒则奋以射人,其剌可为簪。”今按:此猪山中多有之,身麻黄色,其刺近肉者一半白,余黑。世传其胃可治翻胃病。

鼠登鼠令鼠 似鼠,尾散垂,食果,贪缘树而走。遇隔枝处,跃过如飞。

玉面狸 《格物论》:“狸似虎斑,一种似兔而短,栖高木,候风吹而过他木,谓之‘风狸’。”东坡云:“首如狸,尾似牛,捷险似猿猴。”

羽类

羽,虫之属。有三百六十,其说备之《禽经?释鸟》详矣。安溪所有,其状不一,然可以供祭祀,宴宾客,凡三十一种,各考注其下:

鸠 一名“班鸠”,一名“布谷”。江东呼为“发谷”,天欲雨乃鸣。昔郑弘迁临江太守,郡人徐宪居丧致哀,鸠巢户侧,以孝廉举。后人称宪为“白鸠郎”。

燕 《尔雅》曰“鳦”,一名“玄鸟”,盖取其色之玄。有二种:颔赤者为“越燕”,颔黄者为“胡燕”。凡燕依人家栖息,无有敢杀之者。故老相传云:“杀燕令人发恶疾。”诗云:“燕知社日辞巢去。”此地燕不知社。

鹊 一名“乾鹊”,一名“喜鹊”,俗呼为“客鸟”。俯鸣则阴,仰鸣则(晴)。《淮南子》曰:“鹊,知风之自而作其巢,知岁所在而开其户。”盖鹊巢高枝,知来岁多风,则巢于下枝。又鹊巢开户向天,一而背岁。故《博物志》云:“鹊背太岁也。”俗说:“鹊巢中有梁,见鹊上梁者必贵。”又谓“其鸣有吉庆事或客至。”

鸡 鸡,知时之畜,司晨,善斗,火德之精。《记》曰:“鸡为翰音,头戴冠,文也;足传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有五德之贵也。”

雉 今所谓“雉鸐”也,又呼“野鸡”。其飞不越分域、疆界之内,其交有时别有伦。其羽纹明,可用为仪。故王后之服画之曰“华虫”,曰“祎衣”,皆是鸟也。其死耿介。《周官》曰:“士执雉。”《书云》:“一死贽。”取其守介,死不失节也。

鹅 一名“舒雁”,江东人谓之“鹅”。掌黄羽素,颈长眼绿,王羲之爱之。

鸥 海鸟也。色白,百数为群,飞鸣咿呕,因名曰“鸥”。《说文》云:“多在涨海中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列子》论:海翁事,以为鸥忘机则狎,机动则飞去。然则机之所伏,虽禽鸟犹知之,人何必以机诈为哉!

鹳 状似鹤,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术士禹步,其石即然而转。南方有里人伺其养雏,缘木以篾,絙缚其巢,鹳则作法解之。天将雨,则长鸣而喜,善群飞。薄霄激雨,雨为之散。作巢大如轮,伏卵时取礐石围卵,以助暖气,故方术家以鹳巢中礐石为真物也。又泥其巢傍为池,池以石宿水,取鱼置池中,以饲其雏。《记》曰:“鹳能聚水巢上,故人多聚鹳鸟以攘火灾。”予学谕箫山,鹳屡结巢文庙,结东则东斋登第,结西则西斋第,每有验,始信为瑞鸟也。

鸭 鸭,家骛也。头绿掌黄,文翅花毛,一名“舒凫”,皆自呼其名“鸭鸭”。

雁 阳鸟也,一名“朱鸟”,多集洲渚间,春去秋来,性恶热,故始寒则南翔,始暑则北狙。《释鸟》云:“足蹼踵企,衔芦而翔,以避矰缴。其飞也有序,其进也有渐,其羽可用为仪。知夫妇之义,故婚礼用之。周官六贽,大夫执雁,盖取其去就有仪,不失序也。”

鹰 鸷鸟也,金睛铁爪,钓嘴剑翮,善击。月令仲春,鹰化为鸠;仲秋,鸠化为鹰。今西北人多畜鹰教之,旬月间即操纵随人意,用以攫兔。

凫 《释鸟》曰:“沉凫,卑脚短喙,百十为群,其飞迅速而下,没而还浮,与波上下。”《楚辞》曰:“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

莺 莺名不一,曰“黄鸟”,曰“黄鹂”,曰“搏黍”,曰“仓庚”。其声清和婉转,可听如调歌然。当椹熟时,则应节而来。此鸟与燕皆入蛰,燕冬间入蛰,其形如稿,春乃飞去;莺冬月以土自裹而蛰。

乌 其全体皆乌者,名乌,能返哺,孝鸟也。身乌颈白者名“夕乌”,人遇其鸣则恶而唾之,鬼鸟也。

鹞 大如鹰,苍黑色,尾短善击凫雁。大者谓之“老鹞”,羽毛粗,鼻上黄如腊色者,俗谓之“蜡鼻”。

鸳鸯 匹鸟而有恩也,雌雄偶居。崔豹《古今注》云:“鸳鸯,鸠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本草食疗方》云:“人家夫妇不和,作羹私与食之,立相憐爱。”

杜鹃 一名“杜宇”,一名“子规”,四月间苦啼,啼血不止,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悬于树,寄巢生子,百鸟为哺雏。

百舌 似鸲鹆而身差长,毛苍嘴尖,惟食蚯蚓,一名“反舌”,谓能反覆其舌,以效百鸟之声也。

画眉 褐质白眉,善鸣好斗,其声似莺而小,最清婉可听。

竹鸡 与鹧鸪相类,其声亮,俗传能辟蚁。谓:“屋中白蚁,闻其声皆移去。”

布谷 《尔雅》:“鸣鸠鴶鹆。”即今之布谷也。语云:“布谷催耕,故名”。盖东作方兴则鸣,人以为耕农之候也。

鸲鹆 江东人呼“鵋其鸟”,亦谓之“鸲鹆”,端午断舌养之,能人言。俗呼“八哥”。

鶺鴒 水鸟,脚细尾长,背青灰色,腹下白,颈上黑如连钱,飞则鸣,行则摇尾。诗以况兄弟。唐元宗时,鶺鴒千数集于殿,魏光乘作颂以献,以为友悌之祥。

鹧鸪 飞常向日,畏霜露,早晚稀出,或夜飞则以木叶自覆其背,多对啼南向,虽东西回翔,然开翅之始,必先南翥。肉白而脆,味胜雉鸡。

啄木 啄木,鴷鸟也。口如锥,长二寸许,常啄树食虫。《本草》云:“有大有小,褐者是雌,斑者是雄,患牙齿痛,以此鸟烧灰为末,塞孔中即愈。”

山鹕 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上下修跳不定,善鸣声清,调如莺,人多笼畜之。又有“吉吊”,形与山鹕相类,声不如鹕。

鹪鹩 诗所谓“桃虫”也。一名“巧妇”,一名“篾匠”,本地有之。此鸟最小,往往于桑条弱叶间结巢,缉理完好,生子其间不坠。

翡翠 赤羽曰“翡”,青羽曰“翠”,小如燕,毛青黑,翎深青有光,飞水上食鱼。翡大如鸠,以毛紫赤,羽青不深无光,林棲不食鱼,其羽人家多用之缠花胜。

白鹭 顶有丝,脚绿,一名“夫鉏”,一名“属玉”。刘禹锡云:“鹭儿最高洁,毛衣新成雪不敌。”

白头翁 似雀而大,头有白点,故名。

鳞类

《尔雅》:“鳞具八十一,九九之数,阳也;具三十六,六六之数,阴也。其族甚繁。生巨海中,为鲸、为鲲、为鳅,大者长数里,小者长数丈,嘘风喷雨。潜物之至大者,莫鱼若也。”昔陶朱养鱼,以六亩地为池,画九州聚石作九岛,使鱼绕之,日夜可千余回;春二月,以怀子鱼置之塘,其生自繁,可以资民用也。鱼之有名凡十种,各考注于下:

鲤 《尔雅》:《释鱼》,以“鲤”冠篇。《养鱼经》曰:“人多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而且贵也。”

鲈 巨口细鳞,能食诸鱼。凡池塘中放鱼秧,必拣而出之。肉可为脍。张翰思鲈以此。隋炀帝谓:“金齑玉脍。亦东南之佳味也。”

鲫 淡水鱼也,海中亦有之,体促肚大,脊隆色白带微黄。本地溪中所生者仅二、三指许。《药性赋》云:“味甘温,主温胃气。”

鳝 诸家皆云“似蛇无鳞”。今观之有细鳞,穴处,夏出冬蛰,状如鳗,但鳗肉滑,鳝肉涩,鳗脊圆,鳝脊骨方。

鳗 本地有二种:曰“蛟鳗”,善攻崎岸;曰“卢鳗”,力最大,长五、六尺,圆身扁尾,头有两耳,肉极膏腴丰美,可疗疮杀虫。

斗鱼 大如指,长二、三寸,身有花纹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善斗,儿童辈多盆养之,此地呼为“丁班鱼”。

吹沙鱼 鱼小身圆,贴沙而行,常张口吹沙,故名。

田瑟 生池田泥中,无鳞,黑色巨口,在池塘中能食小鱼,颊旁有刺弹人,故又名“弹瑟”,以其生于涂如虱,又谓之“涂虱”。

鲢鱼 口小鳞细,身扁色白,人家畜池塘中,大者二尺许,甚佳;又一种巨头者,大头鲢,味次之。

金鱼 有二种:大者为金鲤,小者为金鲫,其色如金,亦有时变白,曰“银鱼”,人家或畜之池,或畜之盆,以供观玩。

甲类

虫之有甲者,亦鱼属也,生之山泽、溪涧之间,性之寒温,味之美恶,载之《尔雅》详矣。安溪有甲之鱼,凡五种,各考注于下:

龟 虫有三百六十,龟为之长,背有文应八卦,胁肋有文应二十四气。《周礼》:“天龟曰‘灵属’,色玄,其行俯。地龟曰‘绎属’,色黄,其行仰,东龟曰‘果属’,色青,其甲并前;西龟曰:‘雷属’,色白,其行左倪;南龟曰‘猎属’,色赤,其甲并后;北龟曰‘若属’,色黑,其行右倪,善藏,久能行气导引。《韩子》谓之‘穹龟’,《白虎通》谓之‘寿考物’也。”

鳖 俗呼“团鱼”。形与龟相类,但龟甲裹肉,鳖肉裹甲,乃食品之珍者。颈中有软骨,与鳖相类,名曰‘丑’,食当剔去之,亦不可与苋同食,令人生鳖瘕,难治。

蟹 北人呼“螃蟹”,南人以其螯有毛呼‘毛蟹’。江中生者长一尺,此地生者长四、五寸。雌者团脐,满壳皆黄膏;雄者尖脐,满壳皆白脂。好食稻穗,故脐中有芒。

螺 种类甚多,一种取其黡,可和香,名曰“香螺”。一种阔口圆身,壳色黄白有黑点,名曰“花螺”。一种软壳吐舌,名曰“泥螺”。一种小而长,自首至尾有旋文,名曰“梭尾螺”。一种生田中,用清水浸去泥,然后可食,名曰“田螺”,本地惟有之。

黿 多产江湖中,四足而鳞,似鳖而大。头有刺,青绿色。老者能变为魅,性至难死,剔其肉尽,头犹能咬物。

虫类

虫,至微也。一母而生百子,或潜之水,或附之树,或巢于土壤之间,飞而鸣,缩而藏。安溪虫之有名者凡二十二种,各考注于下:

蚕 一种曰“原蚕”,一种大而黑曰“番蚕”,性好温恶寒,好干恶湿,养之多就暖室,饲之叶用干。《周礼》禁“原蚕”。说者谓:“恶其伤马。盖蚕与马皆阳类,养‘原蚕’则耗阳气,故伤马,是以先王禁之。”

蛇 种类甚多。曰“水蛇”,曰“草花蛇”,水处曰“红蛇”、“青竹蛇”、“百步蛇”。陆处者尤毒,凡遇蛇伤,急服麻油一碗,以鸡子钻孔,掩其疮口,则毒赶入鸡子,须臾尽黑,四五换则毒尽而愈。

蜂 飞虫,能螫人,其毒在尾,取百花酿蜜于房,有君臣礼。其王之所居,叠积如台,众蜂为之旋绕,每日两衙应潮,无王则尽死。

蛙 青色,腹细紫尖,后脚长,善跃。一种曰“土鸭”,一种曰“水鸡”,身长嘴短,背黄黑色,白上有黑点。一种曰“石棱鱼”,生溪涧深洁处,身有文紫班,如缬锦,昔人谓之“绵绷”,味甚佳。

萤 一名“晖夜”,一名“夜光”,一名“宵烛”。生阴湿地,大暑前后得大火之气而化,以囊盛之,可以照书、入药品。

蚊 有水草之交则生,长喙身细,性恶而毒。《埤雅》曰:“蚊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或以栋花熏之亦逝。”人问杨子以“货殖”。杨子曰:“蚊”,谓蚊取利虽小而善挠,令人长夜不寐,人之营利何异此?

蝉 两翼,喙长在腹下,或以为无口,以胁鸣。有五德:“文、清、廉、俭、信”。欧阳《鸣蝉赋》:“吐孤韵以杂律,含五音之自然。吾不知其何物,其名曰‘蝉’。”

蝇 蝇好交,其前足有绞绳之象,其后足摇翅自扇,故《尔雅》云:“蝇,丑扇。”又一种青蝇,赤头如火,背若负金。传曰:“蝇喜暖而恶寒,故遇冰輙侧翅远引,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盖有小人之状也。”

蝗 食禾稼虫也。凶年则生,能坏禾稼,民以为灾。

蝶 蛱蝶粉翅,有须,一名“蝴蝶”。《埤雅》云:“园蔬化为蝶。”

蛾 一名“慕光”,先孕后交,每夜飞,善拂灯火,多赴灯而死。古云:“附炎竟何功?自取焚如酷。”世之趋附者,即此可戒焉。

蚁 有数种。有马蚁,大能螫人,作穴依树。有黄蚁、黑蚁,作穴地中。有白蚁,则能运土,上食屋木,大雨将集,则先封户。昔人以蚁知义,诗云:“尊卑应识君臣位。”

蝙蝠 一名“伏兽”,一名“天鼠”,肉翅,昼伏夜飞,捕小虫食之。

蟋蟀 似蝗而小,善跃,光泽如漆,有角翅,一名“促织”,善斗。七月在野,九月在户,十月入居床下。语曰:“促织鸣,懒妇惊。”传曰:“蟋蟀之虫,随际迎阳,秋初生,得寒乃鸣。”

蝦蟆 生陂泽中,身小背有黑点,举动极急,能跳接百虫食之。

蜻蜓 一名“蜻蛉”,饮露,六足四翼,食蚊虻,遇雨多集水上款飞。

螳螂 有斧虫也。前两足如斧,举以拒物。深秋乳子,至夏初乃生,常捕蝉而食。将捕蝉时,往往执叶自蔽,物小而智如此。

水蛭 俗呼“马蟥”,能咂人血。此物能去结积。昔楚王食菹,偶研蛭吞之,王素有结积疾,因是而愈。

蜘蛛 大腹者名“蟏蛸”,小而长脚者名“喜子”。有赤班色者,有五色者,多于空中作圆网,以掩食蚊虻。王守一每见蛛网,必以杖裂之,盖恶其机害物也。

蜈蚣 此虫至毒,人家屋壁往往有之,喜食鸡肉,时闻鸡肉气,即投下就之。人或有被其毒者。

蚯蚓 一名“土龙”,一名“蜿蟺”,一名“曲蟺”。引而后伸,应侯而鸣,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传曰:“蛇无足,蚓无筋。”旧说乃土精,无心之虫也。

蜣螂 一名“蛣蜣”,其大者鼻高目深,名“胡蜣螂”,翅光黑如漆,飞有气息,庄子云:“蛣蜣之智,在于转丸。”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