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第六回 虚怀纳谏万国来朝歌盛世 宗 教兴起强国发兵争疆土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一个皇帝。他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虚怀纳谏态度,为后来人做了个好样子。你知道他是采用什么手段当上皇帝的吗?他苦心创建的大唐盛世,又怎样在光阴流失之后,倾斜于九世纪的呢?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荒淫无道,弄得人民无法生活,引起义军四起,官僚集团混战。眼看隋朝就要灭亡之际,太原留守李渊于公元617年起兵,开创了李唐王朝三百年的天下。
  李渊祖上,跟北周宇文氏、隋朝杨氏,都是北魏军人。李渊的祖父李虎帮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是西魏北周的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唐国公,李渊袭了祖爵,之后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军。开头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壮大、越打越多,他感到很紧张,终因迫于形势,调过枪头反隋。
  李渊有四个儿子,其次子世民,年刚18,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慷慨仗义,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人们也都喜欢跟他打交道。他早看出隋朝统治时间不长了,心里头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县令(今山西太原)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认为他是汉高祖、魏武帝一流人物。李世民也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李密参加起义军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押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知道刘文静坐了大牢,十分着急,忙赶到大牢里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动情地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还有一件要紧的事,请您帮我出个主意。”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机会呀!我可以帮助你收集十万人马,你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马,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今天下,不出半年,可得天下。”李世民高兴地说:“你真说到我心里去了。”李世民告别刘文静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很大的难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方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攻进马邑。李渊派兵抵抗,接连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要追究他的责任,正急得不知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赶忙我他父亲李渊,劝说他起兵反隋,他说:“大人受诏讨‘贼’(指造反义军),‘贼’可被你消灭了?!”李渊一听,吓得要命:“你怎么说出这样没上没下话来。要是我去报告,非给你抓起来不可,”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你儿子才不怕哩。”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他儿子,只是严厉地叮嘱他以后再别说这样话。
  没过几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委派,带兵到这里讨伐叛乱的人,眼前叛乱的人不但不见减少,相反越来越多,你能消灭得了吗?再说,皇上猜疑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也很危险。只有跟我上天说的那样办,才是唯一的出路。”李渊皱着眉头,思考老半天,才长长叹口气说:“昨天夜里,我琢磨你说的话,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唉,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化家为国,就凭你的啦!”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出来。刘文静即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建成和元吉召了回来。
  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先发制人,借口他二人勾结实厥,企图谋反,把他俩抓起来杀了。
  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备下厚礼,派人送到突厥那里讲和,同时,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也有好处,满口答应李渊的要求。李渊把突厥这头稳住了,就正式直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建成、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称兵士为“义士”。他们带领3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攻。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习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食给贫民。这样一来,应募的百姓越来越多了。
  李渊大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县),遭到隋朝将军宋尧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土还纷纷传说突厥军正准备袭击晋阳,李渊动摇,想撤兵回晋阳去。
  李世民劝李渊说:“眼下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尧生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用义兵名义号召天下,百姓会拥护的。如果仗没打就撤回兵马,岂不叫兵士和百姓失望?再说,返回晋阳是不会有生路的。”建成也支持他二弟世民的主张。李渊这才改变了主意,取消撤兵念头。
  8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下。李渊先派几十余骑兵在城下挑战,宋尧生一看唐军人少,便亲带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兵从南山居高临下冲杀下来,把宋尧生人马冲杀得七零八落。宋尧生急转马头想回城去。李渊的兵马已占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巴巴的。宋尧生进退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后,继续向西进军,他们长驱直入关中,得到义军孙华等部响应。李渊的堂弟神通、女儿李氏(柴绍的妻子)也组织起义,招募了一万多人马,号称“娘子军”,迎着唐军进关。
  11月,李渊集中了20多万大军攻克长安。李渊立炀帝13岁的孙儿代王杨侑做傀儡皇帝,叫做恭帝,改号义宁。第二年五月,李渊又废去恭帝,自己登位,改隋为唐,把年号改为武德元年,当时巴蜀也归附了唐朝。为了争取民心,废除隋朝一切苛政,新立约法十二条,宣布于众。从此,李渊就成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
  在李渊占领长安同时,各地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除瓦岗军外,主要的还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李渊面临的局面仿佛刘邦与项羽相争的初期局面,然而西北有好几个割据政权,后方不及刘邦巩固。所以李渊父子东联李密,北和突厥,集中力量先解决西北问题。从武德元年到三年(公元618—620)李世民打败了薛仁果(薛晕的儿子)、刘武周两个劲敌。河西发生内变,厌恶战争,归了唐朝。关中和太原都稳定了,唐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去争夺中原。
  瓦岗军自李密杀了翟让之后,内部离心离德,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祸根。大刽子手王世充被瓦岗军打败以后,一直守在东都洛阳,和瓦岗军对峙。
  他部下都是江淮精兵,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战斗力很快得到恢复。这时洛阳存粮不多,他们看到瓦岗军跟字文坡决战,已打得很疲劳,就乘机出兵争夺洛口等仓城的粮食,兵势很勇猛。
  决战以前,瓦岗军将领因屡战屡胜,已滋长一种骄做轻敌的情绪。李密本人原来打算坚守十天,使部队得到休整)同时让王世充求战不得,到粮尽兵疲,便一战可擒。无奈众将一片呼声要打,他自己也被轻敌思想所麻醉,改变了主意。魏征阶长史郑翘献计,分析敌我的长短,主张深沟高垒,待敌兵粮尽自退时追击,反被郑迹笑为“老生常谈”。魏征气怒说道,这是奇计,怎么说不老生常谈呢!由于魏证计谋没有被采用,加速了瓦岗军的失败。
  李密在战斗中,中了敌人的埋伏,被杀得大败,单雄信,郑元其等翟氏旧部都降了王世充,瓦岗军已呈解体之势。李密、王伯当迫于形势,率领余众二万人入关投唐。不久,他们又企图出关,自树旗帜,闹得进退失去依据,结果与王伯当等同被唐军杀死。
  瓦岗军败后,王世充势力顿时强大起来,自己称作郑帝。他是专门屠杀农民军的刽子手,得不到人民半点同情;加以心胸狭窄,连拉拢将士也没有本领,失败只是时间长短罢了。瓦岗军旧部徐世勣(他降唐后赐姓李)有兵有粮有地盘,自动归唐;猛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即古小说中的罗成)已经落到王世充手里,因不服他的为人,先后离走投唐,这样一来,唐的兵力又增加不少。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领兵出关,进攻王世充,瓦岗军旧部和刘武周降将尉迟敬德等都在他的部下。李世民对这些人推心置腹,派他们统领精选的骑兵。自己到战地侦察,也常带尉迟敬德做护卫。有一次他领五百骑被王世充万余军马围住,单雄信挺槊直刺世民,敬德跃马大呼,从侧面杀出,刺雄信落马,保住世民突出重围。所以世民知人善任,比汉高祖、魏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军进逼洛阳,对峙好几个月,河南群众多半归唐,洛阳成了孤城。王世充走投无路,派人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从“郑亡则夏不能独立”的观点出发,决定亲自领兵去救。可惜他不懂得农民对这个刽子手的仇恨。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窦建德引兵十余万、号称三十万,进到成皋。这是对青年军事家李世民的严峻考验。唐军出师已有大半年,围攻洛阳,急切攻打不下,兵力疲乏,加之又添一支劲敌。从表面上看,很难有取胜把握。一部分文官武将主张解围退兵,讲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李世民却赞成薛收的意见。薛收认为:东都财物极多,王世充兵力很强,只苦干缺少粮食。窦建德军也很精锐。如果让双方合流,用河北的粮食接济洛阳,那么兵连祸结,不知何时才能解决。如今只要围困洛阳孤城,用精兵抢占险要,扼住建德进兵的道路,先破夏军,洛阳不战可破。
  这样打法,看来带几分冒险性,实际上是抓住关键,一举行开全局的上策。
  李世民赞成这正确的意见,留弟弟齐王元吉围东都,亲领精兵抢占武牢天险(武牢就是虎牢),把夏王大军远远地阻隔在洛阳以东。
  两军对峙了一个多月。正月初一,世民利用建德急于进军而又畏惧唐军战骑精锐的心理,故意把一千余匹马送到黄河北岸放牧,诱使窦建德向驻在黄河南岸的唐军主力进攻。次日,建德果然中了计,出动大军,拉开阵线南北二十里,直逼汜水,并派三百骑到汜水西岸挑战。世民登高瞭望,见敌军气焰很盛,队伍却不大整齐,就派两百骑与挑战的骑兵周旋了一下,主力则按兵不动。
  半天过去了日头当午,天气炎热,夏军士卒饥渴疲劳,杂乱地坐在地上休息,有的还争看到河里喝水。李世民见时机已到,才发兵渡汜水,猛烈进攻。夏军仓皇应战,全线大败,被俘五万人,窦建德本人也受伤被擒。
  夏军既败,洛阳绝望,只好归降;河北郡县也相继投降了唐朝,大河南北一下子都解决了。
  窦建德被送到长安,不久就被杀;王世充虽被赦免,但因他仇家很多,不久也被人杀害。窦建德被杀后,他的部下刘黑闼率领河北夏军,继续和唐军作战。唐军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公元623年,唐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但是,此后唐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尖锐起来。
  话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长安发生了一次政变,李世民杀死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迫使高祖支出政权。这场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惨剧是当时政局必然产生的结果。
  从太原起兵以后,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做统兵元帅。他们各自收罗文武人才,作为自己的力量。唐高祖即位后,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要数世民功劳最大。建成战功远远赶不上世民,只因为他是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手下文官有魏征,王珪等;武将有冯立,薛万彻等,又招四方骁勇二千余人做东宫卫士,实力比秦府充足。但是,建成知道自己威望不如秦王,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假献殷勤,讨她们欢心。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平定东都以后,有的皇妃私下向世民讨要隋宫里的奇珍异宝,同时,为至亲好友谋取官位,都被李世民拒绝了。因此,宠妃们常在唐高祖面前说秦王的坏话,时间长了,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对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这时候,皇帝的“诏书”、太子的“令”,秦王、齐王的“教”,都向官吏发号施令。下官没有办法,只好按先收到的办事。这样更加快争夺皇位斗争的步伐。
  有一次,建成请世民到东宫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吐出血来。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药,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投毒加害世民来得逞。便悄悄送一车金子给秦王府猛将尉迟敬德,企图将他收买过来。不料敬德慷慨陈词说道:“我是秦王府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贪利忘义的小人了。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完把一车金子要使者原封不动地拉回去了。接着,太子又派人行刺尉迟敬德。因敬德早有提防,刺客没敢动手就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时,突厥进犯中原。太子向高祖建议,让齐王代替世民领兵北征。唐高祖命元吉为元帅后,元吉又请求把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及其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俩打算,把这些兵将调开后,就可以放手杀害李世民。
  有人把这个密谋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父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商量对策。两人都劝世民先发制人。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世民见他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世民悄悄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与元吉如何如何谋害他,高祖答应他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亲自审问对质。
  第二天早上,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时见机行事。
  这天,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何常,他原是建成的心腹,这时已被世民收买说服。建成不了解情况。当他与元吉骑马赶到玄武门时,觉得周围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返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太子别称)别走!”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旁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70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士兵。
  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唐高祖正在皇宫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派我来保驾。”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什么事,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什么功劳,他二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事情闹到这步田地,高祖无计可施,只好听从众臣意见,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东宫等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又过两个月,高祖让位给秦王。李世民登上皇位,改元贞观,这就是史称“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这位年轻皇帝上台的时候,仅有28岁,当时局势是相当棘手的。经过多年的战争,国家所有的民户不满300万(仅为隋朝昌盛时的三分之一),从伊水、洛水往东,直到泰山、黄海(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烟火零落,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原野草;老天爷也不帮忙,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关中饥荒,二年天下下蝗灾、三年又发大水;dt厥又屡次兴兵侵略,这一切都要这位青年皇帝解决。
  有一次,唐太宗问群臣:创业和守成,哪一个困难?房玄龄说创业要战胜攻取,比较困难。魏征反对他的说法,说不得天下之后,百姓需要安静,如果不停止徭役,又要引起祸乱,因此守成更加不易。魏征这席话,是从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太宗听了,大加赞赏。
  魏征出身低微,青年时当过道士,壮年时参加过瓦岗军,比较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眼光比房玄龄、社如晦看得要远些。太宗非常赏识他的才干。玄武门之变后,太宗并没有因为他当过太子建成谋士而戒备疏远他,相反委以他重任。短短几年中,从谏纳大夫升到侍中(宰相),封郑国公,他先后劝谏二百余事,经常与太宗讨论隋朝兴亡的得失,可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这样的入,正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唐太宗为了巩固李唐政权,施展他的抱负,十分注意罗致各方面人才,而且十分注意从低下阶层中去发掘人才。他不仅重用魏征,还提升寒门出身的马周、刘之自等人。这些人一但得到重用,便忠心耿耿地为皇上出谋献计。每当太宗有什么不合时宜举动时,他们就以“亡隋之鉴”即隋朝为什么要被灭亡这面镜子来提醒他。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意见,就昏庸(文言文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接着又举出历史故事来证明他的观点。
  太宗连连点头,称赞他说的很有道理。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唐太宗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
  有时弄的太宗下不了台阶。太宗喜欢玩鹌鹑。魏征以“玩物丧志”劝谏他。他当面接受意见。不料有天在宫里正玩鹌鹑时,被魏征撞见,他忙把鹌鹑藏到袖笼里,魏征佯装没看见,和他议论国事,争得面红耳赤。太宗想发作,又恐影响他“虚怀纳谏”美名,硬是憋了一肚子气,等魏征离去后,他心爱的鹌鹑已经没气啦。他回到后宫,对着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因,见太宗怒气更大,忙一声不吭,回内室换上庆典时所穿的礼服,向李世民下拜贺喜。世民不解,问她:“我喜从何来?”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英明,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长孙皇后变劝说为祝贺行动,活像一盆清水,把太宗一肚子怒火浇熄了。他不但不记魏征的仇气,反而称赞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李世民亲身参加反隋战争,目睹农民起义军的威力。他把魏征说的“君王像条船,人民像水。水能托起船,也能把船沉没”这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壁上,时时告戒自己及子孙。他坐上皇位后,不得不认真减轻徭役,这样,就为唐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少有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斗米三四钱”的“治平”的局面。历史上值得称道的“贞观之治”正是此时。
  玄奘,原名叫陈伟,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在长安大慈恩寺当和尚。他出家当和尚时,只有13岁,就认真钻研佛学。后来跑遍祖国各地,拜师学习,精通佛学经典,被号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和),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经典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去天竺取经学习。
  公元629年,唐王李世民号令长安城中的官员百姓沿街欢送玄奘去西方学习佛学。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上唐人出境,边境兵士发现他,便叫他回长安去。被迫无法,他玩了花样,逃过边防关卡,西行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西行有五座堡垒,每座保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只有堡垒旁有水源,但有兵士把守。这时,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当地的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物,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才混出玉门关。他们在野地草丛里睡了一夜,准备继续西行。
  没料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当时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大约走了80多里路,才到第一座堡垒附近。他怕被守边兵士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硬是等到天黑后,才走到堡垒附近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射来一支箭,差一点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被人发现,干脆向堡垒大声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仰佛教的,问清楚玄奘来历和意图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把水袋灌满饮水,还送一些干粮,亲自把他送到十多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往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打王祥那几来的,又给他饮食帮助,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很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800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100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坐在地上,拿起水袋正要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翻泼在干巴巴的黄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越过大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来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往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回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一眼望不到边际。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弄得人睁不开眼睛,行走十分吃力。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水喝,嘴里干的像火烤一样难受,终于支持不住昏倒在沙土地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刮起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一片草地和一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脱离了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哈密),到了高昌(今×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长安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执意不肯。麹文泰见无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25人,随带30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24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闯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灾难,总算来到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顺顺当当,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当时已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从不浪费点滴时间,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求教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这伙强盗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人来祭神。他们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用,只好闭上双眼念起经来。说来也很凑巧,这时正好刮起一阵狂风,河里浊浪翻滚,差一点把船掀翻。强盗害怕起来,赶忙跪下仟悔,毕恭毕敬地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人都真的认为玄奘有什么佛法护卫哩。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习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非常信仰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瑞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18个国的国王和3000多位高僧到了会。戒日王主持大会,要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开展辩论。大会开了18天,大家对玄奘的精彩演讲十分敬佩,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
  戒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他早年就听说中国有个英武的秦王,很是了不起。玄奘欢喜地回答说,秦王就是现在大唐的唐太宗皇帝。接着又把长安大都的建筑和世界各地商人汇集做贸易盛况,详详细细叙说一遍。说得戒日王连连说,大唐真是了不起。
  玄奘游历天竺,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600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以惊人的毅力、胆识、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大河上下,长安城的人民。正在洛阳行宫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过,向唐太宗作了详细汇报。
  从此以后,玄奘在长安定居。太子李治为他建造一座大慈恩寺作为他翻译经书场所。从此他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此外,玄奘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110多个国家、听到过的28个国家的地理状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可贵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越传越奇,直传到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经过相距很远很远。
  当唐朝的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高原上,也勃起一个新兴的藏族王朝——吐蕃。
  大约在公元620年,松赞干布的父王论赞弄囊统一了西藏各部。保守的氏族贵族不愿意看见王权的集中。公元629年,论赞弄囊中毒身亡,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一齐发动了叛乱。
  当时松赞干布年仅13岁,他精通武艺,熟悉吐蕃首领世系和英雄的传说,爱好民歌,写得一手好诗,是个文武全才的王子。他经受了严酷的考验,依靠中小贵族和自由民的保护,建立精锐的军队。在公元632年削平叛乱,狠狠地打击了反动的大贵族,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
  这时吐蕃还处在奴隶制的阶段。奴隶并不多,主要的人口是自由民的小生产者。但是小生产者要担负兵役,奴隶劳动在农业和畜牧业上,都有机重要的地位。
  松赞干布残酷地统治奴隶,同时也残酷地镇压反对王权的大贵族。西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遥望东方,中原的唐朝,声威与物质文化的繁华,举世无双。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开始访问长安。唐朝热情地接待了吐蕃使臣。同时很快派使臣到吐蕃回访,从此,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拉开良好开端的大幕。
  公元640年,精明强干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率领一队骑士,携带大批珍宝,到长安请求与唐朝通婚。太宗欣然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第二年正月,江夏王李道宗奉命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完婚。
  文成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官属,加上江夏王的卫士,组成一支不小的队伍。他们带着极为华贵而又丰富的妆奁(陪嫁家具)、金银、珍室、绸帛,显示出唐朝的国力充沛;他们还带着经史、诗文、佛经、佛像和树种、工艺、医药的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粮食、种子、生产工具等物品,成为传播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队伍。
  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由西而南,穿过青海入藏。青海的吐蕃军首领早已受了唐朝河源郡王的封号,娶了弘化公主。他们热烈地欢迎江夏王和文成公主。队伍继续前进,到了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便和在此地迎亲的松赞干布相见了。在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扎陵湖)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那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建造一座城廓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没有辜负唐朝的希望,在吐蕃生活了40年,为汉藏兄弟民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她指导藏族人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藏族人民学会平整田地、筑田埂、挖畦沟、除杂草,提高了耕作水平。汉族工匠还装置石碾,教藏族人民利用水力磨青稞。文成公主还把纺织、刺绣的方法教给藏族妇女。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在34岁盛年病死了,文成公主又活了30年。而今他们的陵墓巍然尚存。松赞干布墓上的寺中还有他和两位王后的像,另一位王后是泥婆罗的公主,供后人瞻仰。
  下面介绍一下杰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女政治家,实际上掌握过实权,但是她们都是用太后的名义,不肯自称皇帝。唐朝的武则天名曌(即照),不仅称帝,还把李唐改为武周,这是封建时代所仅有的。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嫔妃的称号),14岁那年,就服侍唐太宗。当时太宗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聪”,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情暴燥,不好驾驭。
  有一次,太宗带着宫妃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哪个能制服它?”妃子们都不敢接话,14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出来,说:“陛下,我能!”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她说得有点孩子气,但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唐太宗死后,按当时宫廷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愿意的事儿。太子李治继承皇位,号高宗帝,他作太子时就看中了武则天。继位两年后,他悄悄地把武则天从尼姑庵接进宫,封她为昭仪(一种嫔妃称号)。后来,又想废掉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遭到很多大臣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家事,别人管不着。”高宗这才下了决心,废掉王皇后,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就施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十分无能的唐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高宗看到武则天很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中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大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的同意,就干不了。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吧。”两个人说的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废后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这是怎么回事?!”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像是老鼠见了猫,忙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笼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干的。”武则天立刻下令把上官仪杀了。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理事,都由武则天在旁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但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掌权,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武则天认为裴炎和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30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动兵反对武则天了。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地位,就不满足以太后名义执政。
  武则天的心思,很多人都猜透了,有的上书请求太后称帝。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接受大家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从历史意义看,武则天是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注意发掘、破格用人。她曾派人到各地搜罗,把应试落第的、乡下教蒙童的先生也提拔很多;对不称职的官员,也毫不客气地罢免或降职。
  狄仁杰是她最敬重的大臣。这个人不怕权势,断狱公平,敢于劝阻武则天奢侈浪费举动。只要发现被埋没的人才,她就十分惋惜。骆宾王写《讨武氏檄》,把她骂得叫人听不下去,但她十分赞赏他的文才。说不用此人是宰相的过失。武则天很注意倾听臣下意见,特地制作四个大型意见箱,收采各方面的意见。有的人把她骂得一无是处,她也不见怪。
  武则天对地方官员奖惩分明,凡是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吏就受到嘉奖;反之,户口减少的地方,官吏就要受到处分。在她统治时期,全国民户从原来的380万户上升到615万户。
  武则天统治时代的社会经济比之以前,有很大的发展,反映在文艺上,就是文风的转变。
  号称“唐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开始扫除梁陈宫廷诗的黄色滥调,写出了意境阔大深沉的作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的警句,博得了世人的赞叹,也使《滕王阁序》后来传诵不绝。
  唐玄宗李隆基61岁那年,宠爱年轻的杨贵妃。杨贵妃生得聪明伶俐、懂得音乐。唐玄宗把她两个哥哥封了大官,三个姐姐都封为夫人。杨贵妃有个远门堂兄弟叫杨钊(后来改名杨国忠),在家乡蜀中穷得没饭吃。听说他堂妹妹封了贵妃,就带点礼物来长安找杨贵妃。贵妃在玄宗面前说几句好活,国忠就当上了一名禁卫军参军。
  有了杨贵妃以后,唐玄宗早把朝政大权都给了宰相李林甫。他每天和杨贵妃寻欢作乐。宫里所有老曲子听腻了。他想找人给他填些新词几。朝中一个官儿叫贺知章在玄宗面前夸赞李白是个天才,诗词文章十分出色。玄宗也早就听到李白的名声,叫贺知章赶快把李白领进宫。
  李白生性高傲,而且有抱负。听说玄宗召见他,认为有了施展才干的机会,非常高兴。玄宗在殿上接见李白后,确认李白的才华名不虚传,便把他留在翰林院,要他专门给朝廷起诏书。
  李白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喝得酪酊大醉。有一次,玄宗叫乐工写支新曲儿,忙派人找李白写词。派出的太监在李白家没找到他。后来在长安大街一家酒馆里才找到李白。这时他已喝得醉呼呼的在睡大觉,叫也叫不醒。几个太监架着他,歪歪扭扭到了玄宗面前,连朝拜皇上的大礼也不知道行施了。玄宗爱他的才,不责怪他,要他把歌词写出来。太监忙放好笔砚绢帛。李白坐下来,觉得脚上穿的靴子很不舒服,他腿一伸,要身边一个年老的太监把他靴子脱掉。这个老太监正是太监头子叫高力士,平时他仗着玄宗作威作福。今天要为一个小小翰林院官儿脱靴,直气得他差点昏过去。无奈,当着万岁面前,他只好跪着把李白的靴子脱掉。李白拿起毛笔,飞龙走凤地写起来,一口气写了三首名叫《清平调》的歌词交给玄宗。玄宗看了,觉得文词秀丽,节奏铿锵,赞叹不已。
  后来李白终于看出在玄宗周围的李林甫、高力士等均是些趋炎附势小人,留在玄宗身边干不了什么大事,深深感到原来的抱负早成了泡影。到了第二年春天,李白向玄宗奏章,请求辞官还乡。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他的请求,还给他一笔金钱,送他回家去了。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大量的不朽诗篇。后人美称他为诗仙。
  李林甫掌权后,不但排挤朝中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较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夺他的位子,便在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在胡人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卢平军里当将官时,因为不遵守军纪,打了败仗,被押送长安,请朝廷发落。宰相张九龄为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玄宗听说安禄山能干,把他释放了。张九龄当玄宗的面,直截了当的说:“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的人,今不杀他,恐后患无穷。”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仍赦免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依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步地升官,当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这时,安禄山尽量收罗奇禽异兽、珍宝古玩讨好玄宗;又用阴谋诱骗手段杀掉附近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军的头,向朝廷报功。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安禄山的大肚子开玩笑地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安禄山随口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玄宗认为安禄山对他一片忠心。在长安为他造一座华丽府第。安禄山住进王宫后,还让杨贵妃收他做干儿子,使安禄山在宫中随便出入,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的信任,除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史思明、蔡希德一批猛将,挑选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集粮草,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叛乱。
  不久,李林甫病了,杨国忠接替宰相位。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看不起他,二人闹起矛盾。杨国忠三番五次向玄宗说,安禄山迟早一定会谋反,玄宗哪里会相信哩。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来到范阳。安禄山假造一份唐玄宗诏书,说是皇上秘令他立即带兵进长安讨伐叛贼杨国忠。
  将士听了,既感到突然,又不敢怀疑。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领叛军南下,15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动地。中原一带有一百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长驱南进,几乎没有遭到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在造谣,还不相信。
  接着警报一个接一个报来,他也慌了手脚,忙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没有好办法对付。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是被我说准了。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反叛,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放心了。但是,没有多久,杨国忠的预言化为灰烬。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地形险要。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率重兵把守。叛将崔乾祜囤兵潼关外大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守军每晚在烽台点起火把,一台接一台,把“平安火”传到长安,使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关内唐王朝内部竟然闹起矛盾。哥舒翰坚持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上表唐玄宗,请求引兵攻打安禄山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兵千万不要出击。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他的心病是:哥舒翰重兵在手,如果打胜仗回朝,他的宰相位就保不住了。因此他向唐玄宗说,潼关外的叛军涣散无力,只要潼关出兵,就能把他们击败。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引兵出关。哥舒翰被逼无法,只好带兵出关了。
  叛将崔乾枯早已养精蓄锐,盼着唐军出关。他把重兵埋伏在灵宝(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
  哥舒翰的20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被叛军打得只剩下8000人马。这时唐玄宗慌了神,要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可是,谁也想不出好主意。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出路,劝唐玄宗逃往蜀地去。唐玄宗、杨国忠和杨贵妃领着皇子皇孙、宦官、宫女连夜悄悄溜出长安。
  哪知才到咸阳,沿路的官员和老百姓早已跑光了,弄得他们没水喝没饭吃,活像一群讨饭难民。他们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随行的将士又饥饿、又疲劳,实在难以忍受。他们都知道,这种祸害,全是受杨国忠的连累,这笔帐要跟杨国忠清算。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马头,向他要粮食。周围兵士大喊起来:“杨国忠要造反了!”一面喊,一面放起箭来。
  杨国忠见势不妙,慌忙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下来了。兵士们杀了杨国忠,情绪激昂,把唐玄宗驻地包围起来,要求杨贵妃也不能留下来。这时,玄宗才知道外边吩吩嚷嚷的原因。唐玄宗要高力士找大将陈玄礼企图说服将士。兵士异口同声地说:“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决不能留下来!”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难以平息兵士心头的怨恨。便向唐玄宗说:“贵妃是没有罪过的。她哥哥被杀,让他妹妹留着,日后兵士不放心。请陛下慎重考虑。”玄宗为保自己的命,只好狠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经过很长的苦难时期,安史之乱结束了。对于饱尝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在外乡过流浪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泪流满面。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和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入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
  杜甫,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夫读书。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诗歌。年轻时,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正逢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权。他嫉贤妒能、勾结考官,使杜甫落榜。杜甫受到挫折,在长安过着贫困愁苦的生活。他看到有钱有势的贵族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与穷人挨冻受饿的惨景,形成鲜明对照。他按捺不住内心愤慨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诗句。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给他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与家人和百姓一样,向外乡逃难。在无路可走的逃难生活中,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忙去投奔肃宗,不料在途中被叛军抓住送回长安。
  杜甫被叛军送回长安,长安的宫殿、民房被烧成一片火海。唐朝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送往洛阳。叛军见杜甫不像做大官的样子,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时,杜甫穷得一件像样衣服也没有,身披一件露出手臂的破大褂,脚穿一双草鞋。肃宗对他忠诚行动很赞赏,派给他一个左拾遗官职。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回到长安。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礼、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被唐军收复,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抓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有办法生活。这时候,杜甫在乡村亲眼见到唐朝官兵到百姓家中,强行抓壮丁,闹得百姓亲人被■散,真是悲惨难以入目。
  杜甫见到这种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写下有名的《石豪吏》诗篇。他在华州时,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都是写安史之乱中的人民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唐朝末年,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党朋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先后即位的唐懿宗、僖宗两个皇帝,一味寻欢作乐,腐朽到了极点。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之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难。有的忍受不了痛苦,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懿宗即位那年,浙东地区暴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从一百人发展到三万人,坚持斗争八个月,震动整个越州(今浙江绍兴)。
  过了八年,驻守在桂林的800名兵士(大多是江苏徐州一带农民),因为驻防期满,上司不准他们换防,他们杀了军官,推庞勋为首领,发动起义。他们从桂林向北进攻,到了徐州,队伍发展到20万。
  这两次起义,都被唐朝镇压下去了。但是,百姓的反抗情绪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
  公元874年,濮州(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子首领王仙芝,聚集几千农民,在长垣(今河南)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发出文告,揭露统治者的罪恶。这个号召得到农民响应。不久,冤句(今山东曹县北)地方的盐贩首领黄巢也起兵响应。
  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几次到长安考进士,都没有考中。
  他在长安见到朝廷腐败、黑暗,心中十分气愤。据说,当时他写了一首咏《菊花》的诗,表示他要推翻唐王朝的决心。
  诗中说:“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军汇合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攻下许多州县。
  唐王朝见镇压不灵,就用拉拢手段,封给王仙芝一个不小官职。王仙芝一时迷了心窍,表示愿意受命。黄巢知道此事后,当面质问王仙芝。王仙芝企图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的将士也一齐责骂王仙芝。王仙芝自知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的使臣赶跑。
  不久,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汇合,大家推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黄巢带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漫山遍野都飘扬着义军的洁白大旗,黄巢亲自在阵前督战。义军一齐欢呼,震得地动山摇,官军吓得胆战心惊,哪敢抵抗,弃营丢寨,四处逃命。
  义军攻下潼关,唐僖宗慌忙逃到成都去了。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的轿子,进入长安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起义军宣布:“黄王起兵,本来是为了老百姓,不会像姓李的(指唐王)那样虐待你们,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没过几天,黄巢在长安大明宫称皇帝,国号叫大齐。黄巢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占领过的地方,没有派兵留守。几十万义军进入长安后,周围官军势力乘机活动,没多久,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黄巢派出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但是,在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朱温投降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
  唐王朝调集4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15万迎战,但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受到官兵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牺牲。
  黄巢起义军失败后,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朱温因为帮了唐王朝的大忙,唐僖宗给他高官厚禄。
  朱温掌了大权,把宦官全杀光,扶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离开长安时,他命人把宫室和民房拆光,把材料运到洛阳去。长安百姓一面哭泣,一面痛骂朱温是祸国殃民的贼子。
  昭宗到了洛阳,还想秘密召集各地藩镇来救他。但是,他没盼到,朱温已动手把他杀了,另立一个13岁的孩子做傀儡,就是昭宣帝。宦官完了,皇帝完了,留下的还有唐王朝一批大臣。有个谋士李振,绰号叫猫头鹰,因为进士没考中,更加痛恨这批朝臣。他跟朱温说:“这批人自命清高,应该把他们统统扔到浊流里(指黄河)去。”朱温听信他的话,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几名朝臣集中起来杀掉,扔到黄河里。
  公元907年,朱温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朱温成了梁太祖。将近300年的唐朝统治结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