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汉语知识>>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五“一”五“多”作文教学法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0年08月07日   阅读: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提高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只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但重重视和研究作文教学必须从作文教学的现状入手,找到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可行的做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从教的方面而说,由于中学教学受高考制,为了应付考试,训练形式多而杂。不少教师急于求成,只想“一步到位”,一夜变成了大胖子。从学的方面说,学生阅读量少,生活素材少,定作技法少。他们每天于家门至校门,校门至家门来回往返,即使在路上看到一桩新鲜事,也不敢久留,生怕迟到挨批评。学校阅览室天天座无虚席,然而他们在看些什么呢?武打、武侠、画册、明星生活和有关复习资料。学生借阐的图书一般是小说,从中寻找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很少是从写作上来读。缺少生活阅历,没有生活感受,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一点写作知识,写作水平当然难以提高。因此,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里总是一些旧例子、旧面孔、旧模式。

针对目前这种现状,作文教学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习作目标具体化、训练内容系列化、阅读指导经常化、思维想象立体化,并

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作文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近年来,笔者实施了一套“一例多用、一事多想、一题多议、一体多作、一文多评”的五个“一”作文教练法。通过严格而有序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作的习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一例多用

学生阅读量少而窄,缺少生活经历,手中掌握的素材十分有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注意选择手中仅有的素材尽可能地与文题相切近,使这些素材与题意相一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一棵树在甲地能生长,通过合理移植在乙地同样也可以开花结果。例如“伦敦图书馆的一个座位下,留下了伟大导师马克思长年累月来此学习磨出的两个深深的脚樱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哪一面不闪烁着这脚印的光辉1这个例子,在学生中间广为传育,都很熟悉。它不仅是“书本有路勤为径”和“业精于勤”有的力论据,而且是“革命导师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的最好例证。又例如“球王贝利,在他跑进一千个球以后,有人问他:‘贝利先生,请问你对哪一个进球最满意’?贝利说:‘下一个’”。这则例子,既是一种奋进超越的精神的表露,又是永不知足,努力进取,敢于胜利,充满自信的豪言壮语。学生在习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把文章与活。素材多,能写好文章。但素材少,就未必写好文章?当然不,只要我们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样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一事多想

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文章不好写,因为似乎没什么好写:英雄人物并非比比皆是,曲折经历又少之又少,名山大川更难得一顾……平时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平平淡淡,能写出什么来呢?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件小事,普通不过。可当你对它提炼、加工以后,就能有质的飞跃。正如清代诸名诗人、学者袁枚所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志;蜂采花,而所酿所密,非花也”。丝绸多么华贵,蜂蜜多么甜美,它们与普通的桑叶,野花有巨大的差别,但它们也确是从普通的桑叶、野花中来,所不同的是它们经过了蚕和蜂的辛勤劳动;丝是蚕的心血所凝,蜜是花的精华所聚。《小街》是一道极其普通的文题,可写人记事,也可状景抒情。有一位同学,从写人记事上分成小街的孩子、小街的青年、小街的老人;从状景抒情上分成青网中的小街、夏雨中的小街、冬雪中的小街。这样分类后,均可绘成几条主要轴,并展开发散思给,在每一条轴上列出尽可能多的内容。文条理清楚,线索分明。即使是一件小事,只要我们对它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灵活运用,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3)一题多议

“文无定法”。一个文题,它包含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想象,不能拘泥成一个定式。例如文题《朴素时髦》。对于这个矛盾问题,学生常把握不住,简单取舍。教师可启发学生开展议论,首先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要看到实质。因为朴素和时髦是个现象,关键在于青年学生的服饰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性格爱好、环境场合等方面来决定,不可同一标准,因此“抓住青年学生的穿着适合自己的特点”这个观点,才能把两种统摄起来。其次,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味地褒贬一方。这里还涉及到,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观点包括: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因和果、质和量、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本质、对立统一等。通过反复讨论,正确观点定会产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跑题。

(4)一体多作

“站在河边上,学不游泳”,“不敢放枪的人,一辈子着野兽”。这些话,说明一个道理:要想学什么,就得练什么;要想学得好,就得多练才行。普通有人问鲁迅先生作文的“窍门”,鲁迅回答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则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先生这话讲得多么恳切清楚啊!我们说“读书破万卷”,则说“下笔”进才能“有神”。如果光做到“读书破万卷”,去从来不下笔,怎么能有“神”呢?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因此,光有理论不行,还必须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一种文体的技巧,试图通过两三次作,就能掌握,那是不可能的。必须反复练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多次练习中逐步地摸索,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笔者所教班级,常常采用集中训练法。一个学期主要学一种文体,并将每一类文体,分解成若干个单项,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由简单到复杂,多搞几个来回,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是行之有效的。

(5)一文多评

文章的评改为广大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段。因为它切合学生实际,针对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大帮助。但评改的方法要得当,不能由老师唱独角戏。教师可采用假设法、对比法、鼓励法、讨论法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使之司出其中的道理。记得有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写道:

…………

星期天的早晨,妈妈把我们换下的衣服泡上,又把我们叫来。她分配我洗衣服,哥哥扫地。尽管我们还很小,便总像战士接到命令那样去做。当看到我洗衣服笨拙的样子时,妈妈忍不住笑了。“哎啊!肥皂沫溅了满地、满身,又浪费啦1于是她做起示范动作,说:“看见吗?要这样”

在讲评时,笔者有意地把原文后面的文字改为:

当看到我洗衣服的笨拙的样子时,妈妈说:“哎呀!皂沫溅了满地……去玩吧,让我来”。

两文对比,学生普遍认为原文好?有学生说:“原文表现了妈妈言传身教的美好品德,改动以后就看不出来了”。又有说“:原文语气亲切感人,动作逼真,体现了妈妈对女儿的爱而不宠,而屐后就差劲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两文比较,的确学生的评论是非常准确的。笔者认为,这样的改方式,对的启发较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

以上“五个一”作文训练法,是笔者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逐渐摸索的一条新路子。经过多年教学初中,已初见成效。当然还很不成熟,笔者有意抛砖引玉,向同行们请教。


【来源:秘书工作】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