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学习方法>> 学习技巧

学习技巧

用心阅读之十-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你阅读了吗?

以稿换稿 】  作者:严方正   发布:2014年04月23日   阅读:

  读书之道,粗浅地讲,是不要遗漏了文字;深入地讲,是要达到对作者「同情之理解」。因之,要将今日所读和昨日所读联系起来,将自己所读和他人所读联系起来,还要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联系起来,这才叫用心读书。
  鲍鹏山读《水浒传》后有如此感想:梁山上的好汉做事,多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李贽所说,出于一念之本心。代表人物是鲁智深,他做事前有「三不」: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做事后也有「三不」:不悔己做的,不怨受惠的,不惜失去的。李逵比鲁智深更率性,所以有时候比鲁更可爱;但李逵往往没分寸,让人害怕,所以不如鲁可敬。武松分寸感极强,所以可敬;但他不够率性,便不如鲁可爱。鲁智深代表一种高贵的精神,一种令人心仪的气质,他是小说给读者树立的人格坐标。文学是塑造精神气质的,好的作品建立起人格坐标,使读者相信人类自己,相信我们自身的高贵,从而使我们虽然身处不完美的现在,但相信未来。
  梁衡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将其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陶氏五仕五隐,范氏四起四落。陶文写于五十七岁,范文写于五十八岁,两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总其一生的跌宕,积一生情思发出的灿烂之光。不过范文是正统的儒家治国之道,提出了政治家个人行为的准则;陶文却本老子的无为而治,给出了幸福社会的蓝图。陶之后一千二百年,欧洲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有两本小说也构建出未来社会的蓝图,它们就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穆尔写的《乌托邦》和一六三七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写的《太阳城》,这两本书的构思手法与《桃花源记》惊人地相似。为了追求真实的理想社会,更有人身体力行地去做实验。一八二五年英国人欧文花十五万美元在美国买了一块地,办起了一个「新和谐公社」,可是两年之后,实验失败了。直到今天,仍有人在做这种探索理想社会的实验。梁衡认为,「陶渊明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有理想比没有理想好,生比死好,善比恶好,爱比恨好,光明比黑暗好,有追求比没有追求好。」「桃花源」代表着一种精神,而精神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神州何处桃花源?因为被国人称为桃花源的地方可不止三五处。北至山西、河北,南到广西、台湾,处处自诩桃花源,人人争当武陵人。梁衡游历过的「桃花源」就有几十处,读书和行路令他作如此思考:「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不是游记作家,却描绘出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不是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这两位读书有共同特点:分析、比较、融汇、提升;学而思,思而学。他们的读书心得给「读书好读书乐」的说法以有力支撑。有一种读书理论认为,无论什么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不再享有解释的权威,读者径可以自由理解作品的意思。在读书这种活动中,读者的参与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有时作者未必能讲清楚自己的创作意图,读者何必费那么多心思为揣摩、理解作者的意图而煞费苦心?读者完全可以抛开作者,「独具慧眼」,各尽其想,自由发挥。钱钟书在《谈艺录》里讲,「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此话的确有深意。「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什么是读书的好方法?值得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探讨。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