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精英思维

精英思维

好“经”是怎么被“念”歪的

以稿换稿】  作者:郭庆晨   发布:2014年04月11日   阅读:

  梁鸿的纪实文学《梁庄》(载2010年第23期《新华文摘》),有一段文字是专门描述农村殡葬现状的。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由传统的土葬改为火化,已经有些年头了。可是在梁庄,依然是土葬成风。有的即便尸体火化了,还是要把装了骨灰的盒子埋到土里,比本来意义的土葬还多了一道手续。
  当然,土葬并不公开,而是偷偷地进行的。怎么个“偷偷”法呢?就是偷偷地给村支书2000块钱,得到村支书的默许,就算成了。然后,只需半夜无人之时,不哭不喊悄没声地将死人下葬就是了。长此以往,虽然都是“偷偷地”给村支书送钱,半夜里“偷偷地”下葬,但大家心照不宣,土葬成了公开的秘密。民政部门不管吗?管的。有一家农户死了人,按惯例将钱偷偷地塞给了村支书,得到了将尸体入土的“许可证”。可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到下葬的时候,还没等往坑里填土,民政上来了。这下埋不成了吧?不。最后还是埋了——又塞给了阻止土葬的民政1000块钱。该这家子倒霉,别人家土葬只花2000块钱就够了,他家却多花了1000块。让土葬的人多花点钱——这就是这位民政的作用。
  用讲道义的村民的话来说:“原先大队部说,找一片地,盖个房,按村组来分,骨灰盒拿回来,按死的顺序埋,一人一个小格子。但是,这么些年了,在哪儿哩?”也就是说,殡葬改革归殡葬改革,土葬习俗归土葬习俗,农村的殡葬情况还是老习惯、老样子。
  什么原因呢?作者借农民的话说出了根由:“啥政策不政策,经是正哩,关键是念经哩。”
  说得没错。政策是好的,是执行政策的人把政策执行歪了。也就是说,一些干部“为了那俩钱”,把政策“变通”了。而这一“变通”不要紧,其结果,是把政策中的刚性规定“变通”软了,把好端端的“经”“变通”歪了。
  想想看,许多事情,不是“经”不好,而是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政策规定不准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没什么不对,后来慢慢被一些人“变通”成“四菜一汤”,结果这“四菜一汤”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直至山珍海味一样不少、色香味样样俱全,公款吃喝愈加上了档次。有关规定明令不准干部为子女婚宴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有些地方就开始“变通”,限定婚礼车队不超过多少辆,酒席不超过多少桌。“变通”的结果,反倒使大操大办合理化、合法化,欲禁而不止了。
  说实在的,有时候我真的佩服那把“经”念歪的“和尚”。土葬本来是违规的,可让他们那么一“念”,把骨灰装进盒子再埋进土里(当然还需要再加上给他的2000块钱)就合理合法了;公款吃喝本来是违规的,可经他们那么一“念”,山珍海味的“四菜一汤”就成了堂而皇之的“公务用餐”;干部子女婚礼大操大办本来是违规的,可让他们那么一“念”,热热闹闹的婚宴便隆重开席、浩浩荡荡的婚礼车队便畅通无阻……或问:公款吃喝的“四菜一汤”和“五菜一汤”、“六菜一汤”乃至“N菜一汤”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为什么干部家的婚宴上,16桌就不许,而15桌就“符合规定”?为什么由21辆车组成的车队就超标,而只要少一辆就可以放行?相信,那些“歪嘴”一定会有左右逢源的说辞。只可惜,“歪嘴”们竟然绝少能够遇到这类的提问。这才给了“歪嘴和尚”把“经”继续念下去的机会。
  决不可低估了“歪嘴和尚”。他们能把“经”念歪是一种“水平”,能把念“歪”的“经”一贯到底地念下去,更是一种“能力”。正是因为他们把一本本的好“经”念歪,才有了诸如“36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之类的笑柄。不过,这些笑柄的生成似乎并非完全“归功”于“歪嘴和尚”。想想看,当“歪嘴和尚”把“经”念歪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有什么人做了多少给“歪嘴和尚”正嘴的工作?而能够把“经”念准、念正的“正嘴和尚”又到哪里去了?
  不管就拉倒,要管就要管住。不但要反对把“经”念歪的“歪嘴和尚”,还要保证能够念准“经”、念好“经”的“正嘴和尚”到位、归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政策规定的刚性原则不被软化、虚化。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