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演讲辩论>> 演讲写作

演讲写作

经典故事文章素材精选汇编共200例(61-80)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2年09月26日   阅读:


    61、断箭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62、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
    有一次,爱因斯坦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这是一个“尖端”的问题,明可夫斯基表示要好好想一想日后予以解答。三天后,明可夫斯基告诉爱因斯坦答案来了!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们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正是这样!”明可夫斯基说:“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走过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63、闲话图书馆
    中国一向只有藏书楼。不管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重点都在“藏”,看,是其次的。天一阁大大有名,不要说外人,就是范家的人,要上楼也不容易。据说一位女子因歆羡其藏书,嫁到了范家,结果也未能登楼入室、一饱眼福,终于饮恨而终。这样把书藏起来,与无书何异?
    大概受了藏书楼式管理的影响,中国有了公共图书馆之后,在管理方法上也大体是主藏。“馆藏”若干,“善本”若干,是炫耀的资本。至于借阅,手续之繁复,条件之苛刻,几乎是一贯的。更有甚者,把公共的资源当成了单位牟利的手段。
    那年去旧金山,因为逗留时间稍长,办了一张市图书馆的阅览证。办证极简单,拿着护照,到借阅处一登记,那里输入电脑,随即就递过了借阅证。这证可以在旧金山市的十几个社区图书馆通用,每次可以借阅一二十本书,借阅时间也很宽裕,从容看完,无人催索。图书完全开架,任你自选。还书更为方便,每家图书馆门外都有一个大方桶,略似邮筒而体积更大,投口也大。不论在哪家借的书,还的时候只要投入你最为方便的一个还书筒中即可,无需再办什么手续。图书馆每天有车收罗还书,分送各馆。残疾人和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借阅盲文或音像资料,打一个电话就有人送上门来。还的时候只需丢在邮筒里自会有邮递员送回。
    我很少听到美国人说什么几条便民利民措施之类的话,但他们的各种公共事业似乎都明白一个道理:他们是为公众服务的,无论定什么制度,立什么规矩,都是为了公众方便,而不是为了自己方便。比如图书馆,就要便利于读者借书和看书,而不是相反。令我诧异的是,为什么几乎天天把公众利益挂在嘴上的国人,一到办事的时候,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与方便。公众呢?让他们麻烦去吧——这就不独图书馆了。

    64、一生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且从不练习。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野营费,而你没有给她打一个电话。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跟朋友聚会到明天。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离校门口比较远的地方下车,怕被朋友看见会丢脸。
    当你20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整天去哪里?”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让你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是糟糕。
    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婴儿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现在的时代已不同了。”
    当你40岁的时候,她给你打个电话告诉你有亲戚过生日,而你答她:“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你反而在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
    终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它们像榔头痛击着你的心。

    65、拒绝遗忘
    面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所经历的许多充满暴力的政治运动,人们就“回忆还是忘却”的问题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悲惨痛苦的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因为只有通过时常的回忆才能使人清醒,才能让人吸取教训。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忘记不堪回首的历史,才有可能彻底放下包袱,然后再轻松地重新起步。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大有人在。
    在新著《关于我父母的一生》中,南帆以拒绝遗忘的态度将书写的对象指向了自己熟悉的父母:“父亲”放弃少爷的舒适生活,积极投身于改天换代的革命,可是他却永远改变不了血缘的历史,于是革命的曙光到来之后,所遭受的便是怀疑、排挤、关押、批斗、下放农村……“母亲”因此跟着受牵连,整天担惊受怕;“我仨兄妹”随之受连累。而等到噩梦结束时,返城的父母因长年的惊吓而改变了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小心翼翼和谨慎处事,仿佛是自己亏欠了时代或别人什么东西。
    历史不可能有假如,只存在如此。问题是我们对人为不正常的“如此一段历史”,常常缺少足够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将其轻松地演义为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故事。只要我们保持记忆和回忆,历史就不可能重演。但若是存在大面积的群体性失语和社会性遗忘,那就无法保证历史不会重演。故而,面对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当然需要巴金的《随想录》,需要韦君宜的《思痛录》,需要南帆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

    66、乘奇而入
    45年前,联邦德国的福斯汽车公司准备入主美国汽车大市场,此前曾派出大批人马做了一番细致入微的市场调查研究。在调研中了解到:美国人最大的天性之一就是争强好胜,喜欢标新立异。
    于是,他们特意设计生产出了一种造型奇特,犹如“金甲虫”状的微型小卧车,当年就畅销40余万辆,打开了美国汽车营销大市场,增加了人们对福斯汽车的认可度。

    67、乘高而入
    日本东京滨松町一家新开张的咖啡屋,开张当日就在当地传媒打出了通栏广告:每杯咖啡售价5000日元,闻者无不大吃一惊,吃惊过后就登门看个究竟,一时间主顾如云。其实,5000日元一杯的高价咖啡里有说道:
    盛装咖啡的杯子是世界精品,每只售价都高达4000日元以上。喝完之后,杯子即归主顾。店家既能从饮料上取利,又能从杯子营销商那里提成,可谓慧眼独到。

    68、乘热而入
    一位叫帕特的美国推销员,经过很长时间的推销动作,终于就一套可供一座高层办公大楼使用的空调系统,与买方达成了买卖意向书,面临的最后一关需要买方董事会的同意。帕特一出场,几位董事就提出了一连串尖端的问题。
    帕特急中生智,说:“今天天气酷热,请允许我脱掉外衣。”董事们仿佛也受到感召似地纷纷脱去外衣,有的董事甚至抱怨:“这里怎么没空调,闷死人了!”恰逢此时,帕特才开始介绍他的空调系统,生意立马拍板成交。

    69、乘静而入
    菲律宾有家餐馆生意一直很清淡,这家餐馆老板特意到周围的餐馆光顾一番后发现:这些餐馆清一色的现代装饰,使气氛格外火爆,食客出不少。于是这位老板就反其道而行之,决定突出本餐馆与众不同的古朴、幽静的独家特色:
    室内是白色房柱,座席被绿色植物簇拥,用印度的古战车送菜,莎士比亚时代的酒桶盛酒……此举一出,餐馆生意立马击败所有对手,迅速走红。

    70、乘虚而入
    日本国最大的森永与明治两家制糖公司,以前生产的朱古力糖均以少儿为主流消费群体。后来森永公司根据成人特点,独家推出了“高王冠”朱古力糖,售价70日元。
    而明治公司则采用乘虚而入的谋略作回应:推出了不同质量与价格的朱古力,每块40日元的面向十二三岁的中小学生,每块60日元的面向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每块100日元的面向中老年人……此举,使“明治”很快击败了“森永”。

    71、换只手
    摩根是美国的大富豪,在他年轻携妻闯美国时,还是一个穷光蛋,为了生计,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卖鸡蛋。摩根卖鸡蛋时发现顾客常常抱怨他的鸡蛋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总结,于是他让妻子来卖鸡蛋,结果顾客不仅不嫌鸡蛋小,反而对摩根的态度和印象也大大改观了。
    原因是摩根的手又粗又大,使鸡蛋相形见小。同是一个鸡蛋,放在一个女人的纤细手里和放在一个男人粗壮的手上,在购买者的视觉上,鸡蛋就不是同一个鸡蛋了。能够把鸡蛋放在纤细女人手上卖,“粗”与“细”一颠倒,便顾客盈门,财源滚滚。

    72、生命的立起
    一只很小的虫子,能在没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存繁衍,我纳闷它们靠什么活着?看了电视上的一个自然类节目,让我再一次惦记起这些小生命,并对它们生出几分崇敬来。
    清晨,小虫们早早起床,打开房门,一只接一只地从沙丘底部它们的家爬上沙丘,在沙丘顶上列队,一大排地立起身子,把它们光滑的背甲对着同一个方向,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会有一阵清风从这个方向吹来,抚过沙丘的表面,最后,吹到小虫的身体。风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轻拂着,小虫长时间一动不动,在它们的背甲上就悄悄地凝起了水珠,这是晨风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湿润,水珠越聚越大,它们相互融合,终于,成了一颗水滴。水滴从小虫的背上流下来,流过它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到它的嘴边,成了这只小小的甲壳虫一天赖以维系生命的甘露。

    73、农村教育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农村教育长期以来迷失于城市教育话语权之下。农村不存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农村孩子所接受的实际上是城市知识人设计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显然预设、渗透“城市取向”的价值。在这种价值取向中,农村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而言,最后的归宿只能是回到生养他们的土地。
    农村教育要适应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确立自己的教育视角。农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这都是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份。
    同时,立足于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农民必须的技能、知识,也是教育的重点。学校可采取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理论的传授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农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就能培养出农村欢迎的、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

    74、加强女童教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了《2004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报告主题是女童教育,强调教育是改变女童未来命运的基础。
    报告说,目前全球还有1.21亿儿童辍学,其中6500万是女童。在发展中国家,女童教育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儿童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使女童在以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保证女童得到教育,无论对家庭还是国家都有益的。
    根据报告的统计,各国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差距非常大。在小学入学率方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一些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入学率已经达到或接近100%。但在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女童的入学率只有30%左右。
    报告要求各国政府从多方面加强对女童的教育。报告还建议将国际官方援助的10%用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应至少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0.7%作为官方发展援助。

    75、教育不能缺失人文精神
    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在知识这个层面上,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更缺的是人文性。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教学民主,缺乏对人性的关注。我们忽略了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即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方面不是靠说教所能奏效的,是靠感化,是在学生和教师相处中(即教学中、活动中),靠老师言行的感化。理性说教和作用极其有限,有时很可能等于零——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什么地位也没有的时候。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老师要伸出援助的手,让学生在感受老师的关爱中学会关爱别人;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老师要予以鼓励,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坚强;当学生在取得进步时,老师要及时激励,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指的就是人文性,就是一个“善”字。为什么说当老师不易?因为既做到“学高”,又做到“身正”,要付出巨大努力,要不断地修炼。

    76、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危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危机意识,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到,危机在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只要人生活下去,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虽然危机会中断正常连续的生活过程,甚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和灾难,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危机的威胁,就能够获得生命发展的新起点,就会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成长的机会,当人们能够认识危机,战胜危机时,心理就会更加成熟,就能够拥有更大的信心和能力来面对真实的生活。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经常提醒和教育学生要有对待危机的良好心态。通过教育使学生面对危机首先能够做到临危不惧,时刻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同时还要有坚定的信心,以诚实与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去适应和解决危机;而不是怨天尤人,消极躲避,被危机吓倒。

    77、美国学生阅读能力强
    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对欧美、亚洲等地区的总共34个国家的3万余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有关阅读能力的调查:美国孩子的平均得分名列榜首,接着是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孩子,再后是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孩子,而平均得分偏低的是伊朗和科威特等西亚国家的孩子。
    美国学生拥有超强阅读能力的有力例证之一是:同样是在四年级学生中,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成人报纸者在美国孩子中高达78%,能阅读难度较高的文学名著者高达46%,比国际平均水平分别高出足足27和21个百分点。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面也比其他国家同龄孩子要宽,涵盖了广告、《圣经》、外国古典名著和较浅显的科学理论文章,等等,而此类较深奥的作品,其他国家的孩子往往要再过2年才有能力开始系统地阅读。美国孩子的阅读能力之所以超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达65%的孩子每星期能得到至少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数仅为28%。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国际平均数仅为78%。此外,就像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美国,女孩子的阅读能力普遍比男孩子强。

    78、“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学研究绝非仅仅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它的主体应是教师自身,教师是教学原理的创造者。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教育过程不仅需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成长者内部的力量。
    又如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认为,“唤醒”可以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他因主体性空前张扬而获得一次心灵的解放。通过“唤醒”,可以使一个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因此,“校本教研”就是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其自我意识,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79、托福模式的现代化伪装
    从表面上看,语文试题的争论集中在标准化和客观题上,这似乎属于外部形式范畴,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蕴藏着深层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改革不是表面考题形式的变化,而是价值观念的颠覆和重构。潜藏在托福模式下面的思维模式,其特点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惟一的、标准的、客观的答案。这种答案的正确性是不须要任何因果分析来支持的,与命题者确认的答案哪怕是有微小差异的表述,都是绝对错误的。
    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不仅仅对于人文精神、审美的多元价值是一种背离,而且对于当代科学创造所不可或缺的想像力,也是一种扼杀。但是,它却潜藏在高考这种决定命运的选拔形式的深层,就不能不在青少年的思想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产生长期消极的影响。托福模式曾经使中国根深蒂固的考试传统获得了一副现代化的伪装,十多年来对中国青少年的个性和创造力的扼杀惨烈到什么程度,是很难以某种统计数字来量化的。

    80、教学结构无定式
    随着课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运而生,各种形式的“模式”教学法让人目不暇接。受这种气氛的影响,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教学都追求一种多变的形式、花哨的结构,总想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程序的制定和细节的安排上挖空心思,不断翻新,结果弄巧成拙,使得一堂课就像一个绣花枕头,华而不实,收效甚微。其实,结构只是一种外在的框架,并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如果一节课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体现,即使结构再精巧,也只是徒有其表。反言之,就算课堂结构不尽完美,但是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和觉悟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的和谐结合,那也不失为一节好课。此外,结构的安排也要因法,如果一成不变,机械通用,必将步入“包装”的误区,就会画虎类犬。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