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经验做法

经验做法

写好讲话离不开“三个本”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来源: 笑谈文史生   阅读 次 【    】【收藏

荀子在《劝学篇》中讲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是劝诫后人,要注重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

写讲话稿同样如此。要想写出的讲话稿“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拍案叫绝,让领导赞不绝口,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是办不到的。不是有句话这么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为了让材料这个血肉丰富起来,日常工作中就需要我们要准备好“三个本”,即记事本、摘抄本和剪贴本。

一、要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

记事本随身携带,主要有两个功用。一是随时记录下领导的所思所想。二是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

1、随时记录下领导所思所想。写讲话,主要是要传递出领导的意图,表达出领导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透领导“这个人”,要摸透领导的思路。而这就需要我们多留意领导平时的所思所想,及时把领导的想法融入到材料里,然后再进行加工、完善,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能体现领导意图的高大上讲话稿领导怎么能不喜欢,这样的讲话稿怎能不受领导表扬。

所以,无论是陪领导调研,还是陪领导参加活动,亦或陪领导开会,衣兜里都要时时刻刻装一个袖珍记事本,当领导突然有一个好想法、提出一个新思路时,就要拿出小本本第一时间记下来。虽然领导的这个想法可能还不成熟,也可能这是领导的灵光一现,但我们一定要记下来。因为当时不记下来,事后容易忘掉,或者记得不全,写起材料来就有可能写不到领导心里,离题万里。

2、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起草讲话稿的时候,总会遇到卡壳的时候,这时往往我们会放一放,可能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有了灵感,这时我们有个记事本,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如果没有,这个突发的灵感稍纵即逝,事后就很难找回来了。亦或在构思讲话稿框架时,突然有一个灵感,也要随时记下来。不然,事后也很难再想起那稍纵即逝的思路。

二、要常备一个“摘抄本”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人会遇到写不出来,不会写的现象。其实,真正让他们卡壳的不是他们文笔不行,关键原因是他们掌握的素材少,相关业务知识储备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肚里没有“米”,当然就做不出香喷喷的饭。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积累。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经常要准备一个摘抄本。

摘抄本主要就一个功效,就是摘抄报纸、杂志内容。每个部门单位都有自己的主业,也会订阅有关的报刊杂志。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抽时间好好研究这些报刊杂志。因为这上面不仅有本行业的典型做法,而且遣词造句都是一流的,这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当我们看到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好的一个思路和文章框架,都可以把它摘抄到自己的摘抄本上。、日积月累,突然量变发生质变,你就会发现,再写就讲话稿就会文思泉涌,下笔有神。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不仅妙笔生花,而且有深度、有高度,因为,你掌握的素材够多,你积累的知识量够足。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摘抄要记录好:时间、出处、作者、版面,以便日后查找。

2、对于摘抄内容要过段时间就翻阅一下,温故知新。不要记完就完了,扔到一边就不管了,这样一点效果没有的。

3、摘抄一定要分好类。一般字词是一类,句子是一类,内容是一类。

三、要预备一个“剪贴本”

在摘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整篇文章自己感觉不错;或者摘抄内容都是整段整段的,这时如果你不想摘抄,就可以剪下来,贴在你预备的“剪贴本”上,这也起到了摘抄的目的。所以,平时可以把不用的杂志作为剪贴本,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剪贴在上面。不过,在剪贴完,要标注时间、出处、作者等信息,方便日常查找。

有了这“三个本”,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假以时日,你也会成为一个写作能手。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